'棗莊市嶧城區開展公共資源共享行動'

"

轉自 棗莊政研

全文字數:362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新變化。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進城落戶,導致農村出現了“空心化”,農村公共空間長期缺乏有效管理,大量宅基地閒置,公共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盤活利用好農村閒置的資產資源成為當前農村改革的突破口。自去年以來,棗莊市嶧城區著眼於城鄉公共資源、閒置宅基地及農村閒散土地的綜合治理,在全市率先開展“公共資源共享行動”,取得較好成效。

01

廣泛動員,摸清公共資源底數

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任務、夯實責任,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協同聯動,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區統一設計印發了《農村公共資源村級摸底自查統計表》,進一步明確可利用土地類型,確保基礎數據全面、詳實、準確。各鎮(街)分別對村級集體資產資源、轄區內村居建設現狀、農村閒散土地基本情況和城市違章建築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並建立工作臺賬,明確治理重點、標準、進度時限,掛圖作戰,持續推進。經過初步調查,全區有近40000畝的公共資源用地,其中,可用於村內自主經營的土地32626畝,可用於公司化運作的土地3073畝,可用於公益事業的土地1883畝。

02

分類處置,重點有序推進

對摸底出來的公共資源進行分類處置。在農村公共資源治理方面,重點治理縣級及以上公路和重要鎮級公路、區管河流、流域性河道兩側區域侵佔公共資源行為,治理侵佔土地、荒山等村級集體資產資源行為;在“空心村”綜合治理方面,重點整治廢棄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對分散無序、房屋陳舊、居住環境差及存在安全隱患的村莊,進行連片綜合整治或整體搬遷;在農村閒散土地治理方面,重點治理歷史遺留工礦倉儲廢棄地,已撤併中小學、集貿市場以及利用粗放的其他集體建設用地和未納入耕地保護範圍適宜開發的農用地;在城市公共資源治理方面,重點治理城市規劃“紅線”“綠線”“藍線”“紫線”範圍內被非法侵佔的資源,保證“紅線”內無違法違規建設。治理建成區內亂搭亂建、亂擺亂放等公共資源的侵佔行為和未利用資源的侵佔行為。具體實施中堅持“依法依規、黨員示範、先易後難”的原則,先清理村兩委幹部存在的佔用行為,後清理權屬關係不清的公共資源。各村居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對清理出的公共資源進行核實並公佈,公開接受群眾監督。這種處理方式,重塑村居“兩委”權威,提升 “兩委”公信力,進一步夯實了基層基礎,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

03

因地制宜,做好利用文章

(一)與發展集體經濟相結合,變閒置資源為共享資產,為民謀福利。對清理出來的公共資源,統籌考慮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等因素,按照土地類別和用途,結合實際進行綜合利用。對具備集體經營條件的公共資源,採用多種模式由集體統一經營,增加集體收入。嶧城區底閣鎮共清理出閒散土地2800餘畝,其中前嶽城村把整理出來的272畝閒散土地進行統一管理,引進黑雞樅菌溫室大棚種植,由集體進行規模生產和經營,40戶村民以自願入股的方式參與,並從中獲取分紅收入,實現富民強村。目前,該村正在進行黑雞樅菌項目一期建設,預計年收入1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100餘人。榴園鎮後湖鎮村整治出村西荒山200畝,因不具備集體經營條件,採用向社會公開發包的方式利用,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6萬元。在推進公共資源行動中,堅持屬地管理,突出村民自治,強化全民參與,群眾不斷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公共資源共享行動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公共意識逐漸樹立,積極主動發揮主體作用,激發了農村發展經濟的內在活力。

(二)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相結合,回收侵佔公共資源,彰顯公平正義。農村公共空間管理的長期“空擋”,致使大量公共資源流落到少數人手中,有的合同一簽就是20年、30年甚至更長,導致村集體資產大量流失。目前,嶧城區已變更或終止無效合同467宗。榴園鎮前湖村的9個山頭被6戶村民未籤合同長期霸佔,其他村民敢怒不敢言,甚至為爭地糾紛不斷。通過公共資源共享行動一次性進行了清理,鎮裡對這9個山頭規範發包,公開抓鬮承包給36戶村民,從根本上化解了村民間的矛盾,維護了和諧穩定。首次收取的10.8萬元承包金用於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內下水道鋪設,不僅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環境,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實現了利益共享、公平公正。該做法被《光明日報》《大眾日報》分別報道。在典型示範帶動下,榴園鎮牛山後、張莊等6個村整理出荒山資源2000餘畝統一發包,龍泉莊村清理村南水庫周圍荒地擬打造成集休閒、餐飲於一體的鄉村遊示範村,北棠陰村、周莊村清理長期被佔用的空地建設了約2800平方米文體廣場。共享行動喚醒了群眾規矩意識,激活了群眾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內在動力,還公共空間“姓公不姓私”的社會屬性。

(三)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統一佈局美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公共資源共享行動集中對村內主次幹道私搭亂建、私植亂種、盜用自來水、亂堆亂放等行為和民居房前屋後的畜禽圈舍、露天廁所等進行清理,清理出的空間統一佈局規劃,統一綠化美化淨化。加強“戶戶通”道路、旱廁改造、汙水管網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優美片區。嶧城區吳林街道圍繞26個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五化”“七改”及“六邊一區域整治”工程,開展公共資源共享行動以來,已建成文體廣場8個、綠地4000餘平方米,硬化道路6萬餘平方米,栽植苗木20餘萬株,清理河塘10處,新建公廁4座,安裝排水管道5000餘米、路燈300餘盞、監控100餘個。榴園鎮曹馬村對村民門前屋後磚頭瓦塊、三堆二垛進行徹夜清理,共清理垃圾100餘處,增加可利用綠化面積5000平方左右,加寬路面1000餘平方米,清理美化河道150米長、6米寬,修建提升廣場二處900餘平方米。共享行動,讓村莊進行了生態化有機更新和改造提升,形成整齊有序、綠意盎然、河水清澈的村莊新氣象;改善了休閒娛樂的場所、提供了移風易俗的條件,大大提升農村村容村貌和鄉村文明程度。

(四)與“空心村”治理相結合,探索多元化模式,盤活建設用地資源。在公共資源共享行動中,嶧城對全區“空心村”進行了初步測算,預估可清理出土地2300餘畝。對空心率較低的村,實施“填空消零”;對分散無序,房屋陳舊、居住環境差的“空心村”實施片區改造;對空心率較高又靠近城鎮駐地的村,實施整體搬遷。古邵鎮興集、古西等村靠近鎮駐地,空心率高,鎮裡採用“政府主導、社會融資、企業參與”的辦法,籌資5億元在鎮駐地建成37萬平方米的新型社區,引導周邊村民搬遷出村集中住鎮,新增城鎮人口5000餘人。村裡空出的土地資源,通過耕地復墾、建設廠房、招引企業等,吸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解決了上樓農民的就業生活問題。整合村內廢棄閒置土地50畝,引進棗莊永盈真維斯服飾企業進駐,吸納200餘名社區居民就業,實現了“政府有稅收、集體有收入、村民有增收”的多贏局面。這種做法對農村宅基地有償收回,集體資產、農民資產與城市資本合作經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閆莊、復興等礦區周邊9個村莊有近2000畝塌陷地,採用“企業出資、政府出地”的方式建設農村社區,整體搬遷安置村民。距離礦區較遠的塌陷地,已整治重新發包給種植大戶300餘畝,靠近煤礦尚未治理的200畝塌陷地承包給礦企按照每噸煤1.6元收取提成,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0萬元。劉汪村將村內10畝荒廢河窪地通過“5年免租”的方式吸引企業進駐,引進天順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出資整頓窪地並建造鋼結構大棚與恆溫庫,為周邊居民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促進土地、資本等要素的城鄉間雙向流動。底閣鎮康莊村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相關政策,積極申報項目,擬採用公司化運營模式實施整村搬遷。該“空心村”將通過專業土地運營公司,預估能盤活建設用地170畝,以自營、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用於發展鄉村民宿、健康養老、鄉村旅遊和農業“新六產”項目,實現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五)與鎮域路域環境整治相結合,開展五項整治工程,提升城鄉生態文明。圍繞“揚塵、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城鎮秩序、河道”五項開展城市公共資源治理:對城區主幹道及其兩側控制“紅線”以內影響城市排水、消防和嚴重影響市容的違章建築物、構築物或其它設施予以拆除;依法查處商鋪超門面經營行為,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公共空間修車、洗車、擺放商(物)品等違規出店經營;對城區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亂停亂放車輛行為進行整治;對在小區公共樓道、院落等公共場所佔用公共空間堆放物品行為進行整治。底閣鎮重點對“兩點六線、三河五渠”進行集中整治,已完成主幹道治理20公里,清理河道10公里,拆除亂搭亂建20000餘平方米,亂堆亂放300餘起,清理取締廣告牌200餘處。吳林街道實施路域環境“雙網格”治理模式,結合街道正在編制的“三片、三線、一區”產業佈局規劃,開展“書記工程”,實行“四線作戰”,機關領導幹部聯繫村居,黨政成員包點、機關幹部包居,對各居“三線”“四旁”等區域進行集中整治,清理垃圾3360噸,拆除私搭亂建違法建築4500平方米,清理不規範廣告牌匾100餘處,取締店外小攤點6處,營造了路面乾淨整潔、路肩邊坡規整,行道樹整齊有序的城鄉環境。

審核:袁振

編輯:蔣寶元 程鷹 楊星林

來源:嶧城區委改革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