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下達——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改造農村危房1.6萬戶

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8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其官網上發佈了山東省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山東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進行了明確: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中小城市落戶限制;年內所有設區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造農村危房1.6萬戶等。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知》要求, 按照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原則,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力度,推動未落戶城鎮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加大戶籍政策宣傳力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成果,制定差別化落戶條件,青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中心城區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力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健全完善城區社區集體戶制度,及時為有合法穩定職業無固定住所人員落戶提供便利。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全面放開建制鎮和中小城市落戶限制。

在隨遷子女較多城市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實現有富餘學位的公辦學校普遍向隨遷子女開放。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繼續落實好居住證持有人蔘加居民基本醫保政策。提高異地就醫住院費用聯網結算率。推進遠程醫療和社區醫院高質量發展。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擴面,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強化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擴面提質。向已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但未落戶的農村貧困人口,優先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就業創業服務。將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範圍,持續擴大住房保障和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充分考慮隨遷耍幼兒的照護服務需求,合理發展城鎮耍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優化城鎮化佈局形態

《通知》提出,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強化“濟青雙核”地位,推進都市圈(區)一體化發展,著重培育發展一批新生中小城市,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做大做強山東半島城市群,探索搭建城市群綜合議事平臺,建立城市群協調推進機制。推進都市圈(區)一體化發展,年內完成青島都市圈發展戰略研究,啟動並基本完成濟南都市圈戰略研究。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都市區協同發展機制,支持建設一體化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促進煙威、臨日、東濱、濟棗菏四個都市區同城化發展。

支持特色小鎮和經濟發達鎮有序發展。對進入創建名單的109個省級特色小鎮,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建立規範糾偏機制,堅央避免地產化發展、粗放型發展、破壞性發展和過度舉債式發展。建立典型引路機制,堅持特色興鎮、產業楚鎮,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挖掘一批精品特色小鎮,發揮標杆引領作用。加強攻銀企對接,為特色產業發展及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對新納入改革範圍的經濟發達鎮給予獎勵,支持經濟發達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

強化交通運輸網絡支撐,加快推進濟鄭高鐵、雄商高鐵、魯南高鐵菏澤至蘭考段、黃臺聯絡線5個高鐵項目保障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加快京滬高鐵二通道、濟南至濱州、萊西至榮成等高鐵項目前期工作。加快27個在建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進度,確保9個項目今年建成通車。開工建設菏澤牡丹機場、煙臺蓬萊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確保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成投用。加強中小城市與交通幹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提升交通便利度,降低物流成本。

年內所有設區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全面推進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強化“三區三線”管控,推進“多規合一”,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科學編制詳細規劃,促進城市工業區、商務區、文教區、生活區、行政區、交通樞紐區科學銜接與混合嵌套,打遣“15分鐘城市居民活動圈”。各地在編制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城市開敞空間、大氣輸送廊道、改交局地擴散條件等因素,協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加強城市工業汙染場地風險營控,嚴禁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用於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工程,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系統。推廣街區制,提高路網密度,促進“微循環”。加快海綿城市、綜合營廊、軌道交通等重大設施建設,配套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增加車位供給。推動城市建成區汙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並向周邊農村適度延伸,加強老舊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全面開展雨汙水管道混錯接改造,安全處置汙泥。實施給水廠深度處理和老舊管用改造。年內所有設區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拆違建綠、揚塵治理、黑臭水體整治、路面清潔等為著力點,辦好群眾關注的“民生小事”。

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園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山城水城綠城。實施綠色城鎮建設行動,制定支撐城市綠色發展的標準技術體系,開展綠色社區和綠色建築創建行動。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

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吸引各類城市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符合空問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集體建設用地。從嚴控制城鄉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加大存量盤活利用安排,提高用地效率。推動城中村、城邊襯、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依法合規整治入市。健全涉農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和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引導科研人員按規定到鄉村兼職和商崗創業。

深入開展美麗村居建設。聚焦“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目標,深入實施美麗村居建設“四一三”行動,改善村鎮人居環境。落實設計師下鄉駐場制度,著力打造“魯派民居”新範武,今年完成首批56個試點任務,抓好第二批IOO個試點。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不斷提升農房建設設計和服務管理水平。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科學選擇改廁模式,分區域、分類型精細化推進農村改廁,建設與之相配套的區域性農村改廚糞汙集中處理與綜合利用設施,切實抓好東中西地區改造提升試點。建立農村危房改造動態保障機制,將4類重點對象新增危房及時納入改造範圍,2019年改造農村危房1.6萬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