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這位“芝麻官”心裡,裝的是村民的冷暖

農村 農業 三農 種植業 宿遷網 2017-05-14
宿遷這位“芝麻官”心裡,裝的是村民的冷暖

右為王漢平

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王建 王秀莉)在市湖濱新區皁河鎮龍崗村,有一位名叫王漢平的62歲老人,他1975年參加工作,1984年入黨,歷任皁河鎮宋場村會計、宋場村支部書記、龍崗村村主任、村會計等職。他退休後又被返聘,擔任龍崗村黨支部副書記、會計。他的“官”越幹越小,但提起他,村民們都說王漢平作為一位“芝麻官”,心裡總有一團火,他把村裡“雞毛蒜皮”的事掛在心上,是大家心目中敬佩的“鄉賢”。

高中畢業後當上村幹部

上個世紀70年代,高中畢業後的王漢平,就用自己稚嫩的身軀挑起了改變家鄉命運的重擔,先後擔任宋場村會計、宋場村黨支部書記。那時候的宋場村,村民心不齊、氣不順,王漢平卻堅信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他堅持進組入戶深入瞭解農戶情況、尋計問策,傾聽群眾呼聲,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幾十年來,他堅持與村民大事小事多商量、有事無事常來往,他常常對身邊的年輕黨員說:“一個共產黨員站著就是一棵大樹,要做群眾的主心骨,要能為他們擋風遮雨。”

王漢平參加工作42年來,一直兢兢業業,他始終心繫村民,恪盡職守,認真履行基層幹部的職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了村情村貌,獲得了幹部群眾的認可。1998年的一場大雨,村裡道路被淹,排澇渠堵塞,村內基礎設施幾乎癱瘓,內澇十分嚴重。幾戶低窪處的人家已經被淹,嚴重威脅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事態十分危急。王漢平顧不上自家房屋被淹、隨時垮塌的危險,衝進雨中排險。從他家到村口排澇渠短短的百餘米距離,早已一片汪洋,根本分不清道路和窪塘。王漢平帶領幾個黨員深一腳淺一腳地衝向村口,幾次跌倒在水中,又艱難地爬起來,向前摸去。

根據實地觀察,他發現排澇涵洞被堵死了,情況複雜,只能徒手掏挖。王漢平第一個跳進排澇渠,清理涵洞中的樹枝亂石。水流急,涵洞吸力強大,人力清理危險性極大,經過拼搏,終於成功疏通涵洞,及時排清內澇,保護了村民的安全。

為村民奔波家人卻不理解

村民們說,王漢平在抗洪搶險的危急關頭衝在前面,在生死考驗面前豁得出去,為群眾和集體利益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彰顯了一名普通黨員和一名村幹部的本色。日常生活中,村民間鬧矛盾是常有的事,在處理村民糾紛中,他總結了一套獨特靈活的方法:把矛盾先放在一邊,在摸清矛盾雙方性格的基礎上,再和雙方分別詳細瞭解情況,分別做工作,最後作為中間人,將雙方叫到一塊商量,矛盾往往迎刃而解。

他工作過的宋場村通往鎮區只有一條鄉間小路,晴天揚塵,雨天泥濘,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尤其是村裡年老體弱的人要想出村,更是舉步維艱。時任宋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漢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向村民承諾,不管多難多苦,都要把修路的難題解決。面對修路資金缺口大、群眾利益難協調等難題,王漢平積極爭取資金。他帶領黨員幹部一家一家做工作,引導村民明事理、識大局、顧大體。在這期間,王漢平騎著自行車往返於群眾的家中和鎮政府,風雨無阻,天氣好時騎車,下雨時只能扛著車,他吃的苦,村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唯有王漢平的妻子會抱怨幾句:“你這樣賣力究竟為了什麼?還不如和親戚到外地打工,一年還能賺不少錢。”這樣的抱怨並沒有影響到王漢平為村民修路的決心。終於在1999年協調到一筆資金,成功鋪通了道路,他兌現了自己向村民許下的那句承諾,也獲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宿遷這位“芝麻官”心裡,裝的是村民的冷暖

發展淺水藕種植被推廣

王漢平在擔任宋場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村民生活水平開始走向溫飽,但是村集體經濟卻異常薄弱。他苦思冥想,一心想壯大集體經濟。於是,他每天都在田間地頭轉悠,最後拿出方案,帶動全村群眾開挖溝渠、廢塘、灘塗、窪地,把開發出來的土地作為集體用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通過朋友瞭解到徐州市睢寧縣浦棠鄉的淺水藕種植技術很好,就騎著自行車帶領村幹部連夜趕往徐州。通過考察和學習,王漢平立即決定在村裡種植淺水藕。通過一年的努力,淺水藕種植成功了,村民們紛紛承包土地種植淺水藕。自此,村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後來,這個淺水藕種植技術在全市推廣,一直沿用到現在。

龍崗村是自然村落,他被調來工作時,村莊缺乏規劃和統一佈局,亂搭亂建問題突出,陰雨天汙水橫流,晴天惡臭難聞,髒亂差隨處可見,民眾怨聲載道,王漢平決心改變這種現狀。環境整治要清除沿線住戶私搭亂建的旱廁、豬圈等建築物,在實施過程中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對,王漢平就帶領村組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龍崗村4組村民蔡某與王漢平是老朋友,他家旱廁也在拆除之列,他找到王漢平,希望能“高抬貴手”,王漢平嚴詞拒絕,並親自到蔡某家做他家人的思想工作,旱廁得以順利拆除。在王漢平不懈努力下,道路沿線佔道建築物全部拆除,溝塘全部疏通到位。

為解決後期防滲渠建設經費問題,在上級無任何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王漢平採取“能人大戶出一點、群眾自家出一點、村組幹部捐一點、村委會出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10萬餘元,順利完成防滲渠建設。數月後,龍崗村一條3公里長的防滲渠建成了,徹底改變了該村汙水橫流、惡臭漫天的現狀,切實為群眾創造了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

退而不休繼續發揮餘熱

後來,宋場村與龍崗村合併了,工作難以開展。作為村主任的王漢平,很多工作協調起來困難重重。當時,各項涉農費用由鄉鎮統籌,村居收取。當時的龍崗村地少人多,農業收入有限,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徵收速度緩慢。王漢平到任後分管農業生產工作,涉農費用徵收工作自然落到他的肩上。眼看著其他村居徵收進度均高於龍崗村,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王漢平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動員13個村民小組長帶頭交齊各項費用,利用村裡小廣播每天宣傳農業費用徵收的重要意義,在村裡交通要道、村民集中的地點張貼宣傳單,營造徵收氛圍。同時,王漢平帶領村小組長走村串戶,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二次,三次……不厭其煩。在他的帶領下,龍崗村每年地方統籌費用均能較好完成。

2005年3月,龍崗村多方籌措資金,計劃將貫穿一至九組的一條僅2米寬的道路進行改造升級,拓寬成4米寬的生產用路,這樣既方便群眾出行,又方便農業生產運輸。但是工程推進卻是困難重重、難見成效。其中,四組村民李某的住房後有一棵楊樹,正在施工範圍內,村組幹部多次解釋、溝通,均未見成效。王漢平上門勸說卻被拒之門外,還受到惡語相向。王漢平委屈之下,撂下工作在家幾日。但想到了自己的初心,又重整旗鼓來到工地,找到那位村民反覆溝通,這塊硬骨頭終於被他“啃”下來了,推進了工程施工。

兩年前退休後,因為村裡工作需要他被返聘,他二話沒說繼續在村裡做奉獻。他常說,自己從宋場村的“一把手”,幹到龍崗村的“二把手”,就該“拉偏套使正勁”,只要是為村民服務,就不講究職位高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