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賢,鄉村文明之花

農村 國學 農民 三農 魯南播報 2017-06-07

2017-06-02 09:58:58濟寧晚報

新鄉賢,鄉村文明之花新鄉賢,鄉村文明之花

圖文 本報記者 趙星燦鄉賢者,鄉村賢達之謂也。明代蔣冕有云:“生於其鄉,而眾人共稱其賢者,是為鄉賢”。新的時代賦予了鄉賢新的內涵,如今鄉賢何在?

5月30日端午節,“中國新鄉賢唐村論壇”在鄒城市唐村鎮舉行。活動由鄒城市委宣傳部、孟子研究院、山東人民出版社主辦,邀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中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星,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劉百淞,中國古村之友創始人湯敏等嘉賓出席並作了主旨演講。

發表《中國新鄉賢唐村宣言》

論壇開始前,與會人員觀看了鄉飲酒禮展演,鄉賢代表等共聚唐村鎮,調研唐村培育新鄉賢的做法,思考新鄉賢在今天的意義,深感推動新鄉賢事業責任重大,共同發表了《中國新鄉賢唐村宣言》,內容如下:

鄉賢是鄉里中德行高尚的人,鄉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農業文明歷史悠久,鄉村一直是社會的基礎。由於“皇權不下縣”的傳統治理模式,一代代鄉賢成為鄉村中國的基石,他們在鄉村社會穩定、風習教化、扶貧濟困、推動鄉里公共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鄒魯之地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孔子、子思、孟子等在這裡鄉居生活,是鄉賢中的聖人。此後兩千多年,代代鄉賢於斯薪火相繼,鄉賢文化綿綿不絕。

在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央連續三年“一號文件”、《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兩辦《意見》倡樹新鄉賢的大背景下,山東鄒城唐村鎮積極培育新鄉賢,通過聚鄉賢強黨建,聚鄉賢轉村風,聚鄉賢傳家風,聚鄉賢惠民生,聚鄉賢促發展,聚鄉賢保平安,以“儒風唐韻”新鄉賢文明行動帶動傳統文化的迴歸,找到激活農村發展的新動能,效果初現。欣慰之餘,我們倡議: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鄉村建設的意義關乎國家和民族。要大力傳承鄉賢傳統文化聖火,建設儒風鄉韻、文明禮儀的新鄉賢社會。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想得起鄉賢;要發揮新鄉賢作用,倡樹新鄉賢典型,問計民生,共謀發展,培育新鄉賢成長壯大的土壤;還要創造條件,形成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壯大新鄉賢隊伍,吸引和凝聚各方賢士支持家鄉建設,為鄉村文明和社會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新賢文明今篤行

論壇中,唐村鎮負責人介紹了新鄉賢工作的經驗和做法,新鄉賢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感觸和體會。王爐村村民王召柱說,“我只想盡自己微薄之力,為村裡父老鄉親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兒。”他聯合村裡幾位老哥們,捐資助學、修路排溝,還拉起了鑼鼓傢什隊伍,平時自編曲目搞宣傳,敬老送兵送新生時,也少不了他們的身影。“解農村的結,要用農村的理。”西顏村齊如鬆說。他35年如一日,主動化解大大小小鄰里糾紛幾百起。他的勸導入情入理,讓人心服口服,是村民認準了的“公道人”。“跪地學古人,站起來寫自己。”前唐村潘玉科說。他是潘氏宗親家譜和典故的“活字典”,不僅積極整理潘氏家譜及潘榛事蹟,還全程參與了潘氏家祠的保護性修繕,講起潘氏家風家訓如數家珍,帶動崇德向善蔚然成風。

在唐村鎮,活躍著像王召柱、齊如鬆、潘玉科一樣的新鄉賢,他們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知識積累和那份特有的鄉土情懷,促進了農村的穩定、和諧與文明,形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

淵源相續傳遺風

姚中秋在主旨演講中說:“今天的新鄉賢則是指本鄉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被民眾所尊重的賢人。重構傳統鄉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鄉賢。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經商,而回鄉的鄉賢,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益處。鄉賢文化是凝聚中國海內外人士的文化紐帶。”

韓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無論走到哪裡,心頭始終有濃濃的鄉情和鄉戀。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是連接故土、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是探尋文化血脈,張揚固有文化傳統的一種精神原動力,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

唐村鎮黨委書記高勝在接受《文化週末》記者採訪時說,鄉賢不僅是村幹部的參謀助手,更是人民群眾相信的自己人,因此成為密切幹部和群眾之間關係的橋樑和紐帶。一方面,鄉賢往往是村裡工作的“明白人”,在惠民政策落實、精準扶貧、社保繳納等工作中,新鄉賢們更易於向群眾解釋說明;另一方面,通過鄉賢群體,各村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60餘條,為村級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交流的渠道更寬了,觸角更深了,村民的心氣順了,全村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鄉賢作為一種‘軟約束’‘軟治理’,有利於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是行政治理的一種有效補充,對於提高村居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