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二三產業怎麼融?湖南寧鄉在平臺下功夫

農村 三農 農民 種植業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4-18

寧鄉:把力氣花在“做平臺”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華林

農村一二三產業怎麼融?湖南寧鄉在平臺下功夫

圖① 以工業思路抓農業,使一杯茶融合了種植、加工、銷售,打通了茶農、工廠、市場,推動了山村、園區、縣域。圖為寧鄉溈山茶葉園。

圖② 加工平臺串聯上下游產業,寧鄉找到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通道。圖為寧鄉食品加工企業流水線。

本報記者 瞿長福攝

圖③ 大型綜合交易市場是引導推動產加銷鏈條延伸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寧鄉三產融合發展的重??

何為農業內部融合型?即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相統一的模式

一個深居內地的小城,憑藉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合力,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上闖出了自己的名堂,通過源頭融合、加工融合、末端融合,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內部融合型的三產融合新模式。請隨我們的記者到湖南寧鄉去看看

居洞庭湖之南,育四羊方尊之貴,取“安寧之鄉”而得名的湖南寧鄉,近年來憑藉縣域經濟實力躋身全國百強縣排行榜。其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農業內部融合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頗具典型性: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已趨成熟,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逐步優化。

作為一個深居內地的小城,要讓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融出規模、合出效益,並非易事,寧鄉是如何做到的?

種啥養啥不再單兵作戰

農業內部融合發展強調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首先要有資產整合,其次要有產業結構調優。寧鄉選擇首先在土地的資產整合上動腦筋。

在寧鄉大成橋鎮鵲山村的陳列室裡,擺放著幾本厚厚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全是關於土地合作經營的會議記錄。“土地合作經營剛開始時,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願意入股。”鵲山村黨支部書記陳劍說,為了讓大家理解支持,頭一年村裡開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會議,一輪輪聽取村民意見、完善方案,終於成就了全國有名的土地流轉“鵲山模式”。

說起當時村子的狀況,陳劍直搖頭:“村裡就是稻穀+稻草,沒有產業,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地還得花錢請人種。”

怎樣解決“有田無人種”的問題?陳劍嘗試從土地改革入手,把村裡的零散田塊整合起來,再組建土地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統一將耕地對外租賃。陳劍說,3年來,村委班子通過走訪調研和會議討論,最終商議出採取“基本分紅+二次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基本分紅按人口分配,有田有人的300元/畝/年,“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150元/畝/年,基本分紅之外的部分再按入股比例“二次分紅”。到2016年底,全村1168戶村民,只剩11戶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協議。

為了讓土地增值,鵲山將耕地劃分成生產片區,租賃給新型職業農民耕種。採用“水稻+生態”的種植模式,將蝦、鱉、魚與水稻混合種養,建設葡萄、柑橘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並發展起農業休閒旅遊。“全村4500多畝土地全部實現‘雙種雙收’,拋荒現象基本杜絕。”陳劍說。如今,鵲山村村民變身“三金農民”,既可以拿租金,還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紅,如果願意種地,還能再有一筆勞動工資,收入比往年翻番。

種植產業“合”出成果,養殖產業也“融”出了效益。在湖南省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花豬養殖基地,幾處養豬場、一個沼氣池、九級汙水生態處理池、一片林地和蔬菜地,就構成了養殖產業的內部循環體系。公司董事長李述初說,寧鄉花豬養殖投入大、風險高、利潤空間小,這種結合模式既可廢物利用、節約成本,也能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汙染,還能防止疾病交叉傳染,一舉多得。

將工業理念植入農業鏈條

楊立明是寧鄉花明樓鎮大夫堂村的種植大戶。兩年前,楊立明流轉了130多畝耕地,全部種上水稻,掙了不少錢。“多虧簽約了衛紅米業,技術有指導,買農資便宜,烘乾更方便,收購價還比市場價高。”楊立明說。

衛紅米業有限公司是寧鄉當地的一家糧食加工企業。董事長周正春認為,農業發展離不開加工企業的帶動,影響糧食加工企業效益的核心是糧食質量。為了提高稻穀品質,周正春在2007年就流轉2000多畝土地,種優收優。通過這一過程,他發現糧食質量是一個綜合問題:種糧技術提升緩慢、規模經營瓶頸難以突破、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等都影響著糧食生產。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周正春與農戶簽訂協議,農戶把稻穀按國家最低收購價託底交給衛紅米業,可以按當時的市價收取現金,也可以等來年開春市價最好時按最新行情收取現金,衛紅米業的收購價保證不低於國家最低收購價。除了保底收購加工,衛紅米業還實行全產業鏈服務,簽訂協議的農戶,從種植品種選擇、耕地整地、治蟲施肥、收購風乾、銷售保價都可以享受到衛紅米業的全程服務。去年,衛紅米業還創辦了衛紅糧食學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帶領農民科學種糧。

糧食品質上去了,農民售賣的糧食價格隨之上漲。目前,優質稻穀在衛紅米業的最高收購價達每百斤210元,遠高於國家稻穀的最低收購價,衛紅米業的品牌價值也逐漸凸顯,成為湖南知名的糧食加工企業。

通過加工平臺串聯上下游產業,寧鄉找到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通道。寧鄉發改局局長劉寄華說,寧鄉為了促進加工業發展,下了很大力氣打造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現在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和國家級經開區農產品深加工創業園,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52家,企業品牌數量居湖南省第一。

政策給力、產業集聚和平臺優勢,吸引了諸多外地企業來寧鄉投資建廠,推動了本土農業產業發展。皇室集團湖南優氏乳業就是一家落腳在農科園的大型乳企,集團總裁華昌明說,湖南乳業市場空間大,但本土乳企發展欠佳,存在供需矛盾。湖南乳業要發展起來並且走出去,需要好的龍頭企業帶動。目前,擁有全產業鏈的優氏乳業開發乳製品50多種,帶動幾千畝牧場種植,解決了幾百戶農戶就業,幫助農民創收過億,也為“湘乳崛起”起到示範作用。

打通市場與生產通道

有了規模種養能力,又擁有深厚的加工業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物流中心支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將後勁不足。

正在建設的長沙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填補了這一空白。物流中心顧問葉仁文告訴記者,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建有各類商業交易大棚和商鋪、專業市場、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現代農業實踐示範基地,以及淘寶、京東、大河西電商平臺等線上銷售體驗平臺,既可解決長沙河西近150萬人口及周邊城市近6000萬人口的吃菜問題,也為寧鄉及整個湖南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易的平臺。

“中心還為湖南51個貧困縣各提供一個門面,供他們展示和銷售農產品,此外還設立了一個電子商務平臺,貧困戶免費入駐,幫助其線上線下賣產品。”葉仁文說,物流中心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直接伸向消費市場,真正解決了農業產業融合“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建設物流中心,是讓“湘品出湘”,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則是讓“外地人進寧鄉”。在湘都生態農業園,但見蔥蔥翠綠裡,露營採摘有童趣,特色民居很悠閒。這個流轉永盛村耕地發展起來的農業園,經過綜合治理,已成為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之鄉,遊客常年絡繹不絕。村民劉曉萍乾脆將自己的民居改為客棧:“村裡環境好了,來旅遊的人也多了,現在每年能掙近10萬元,比打工強多了。”

依託當地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資源,寧鄉培育出一批高端生態循環農業和特色小鎮,把村莊變景區、農民變股民、村居變客房、土貨變禮品,探索一二三產互融互動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