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農村 三農 移民 林業 壽鄉羅甸 2017-04-13

春風拂面,桃花盛開。從羅甸縣木引鎮集市到該鎮羅坪村裡丫組終於有了硬化公路,連通了山裡山外,村民趕場再也不用起早摸黑了,但開車騎車還是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這還不是木引鎮最遠的村寨。

今年已經82歲的杜福興是羅坪50年代的老支書,雖然身體還很健朗,仍然堅持下地幹活,但因為家庭成員多,兩個兒子文化水平又低,幾乎沒有大的收入進項,全家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貧困線上,之前,村裡將他納入低保範圍,他覺得抬不起頭。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城區生活快樂多(簡萬祥 攝)

鎮裡開始推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因為這件事,他跟兩個兒子“生了悶氣”。原來家裡有幾畝平耕地,兩個兒子捨不得,安置房面積又有限,覺得住著太擠,不划算。當得知很多鄰居積極響應,並在木引集鎮成功安置新家後,杜福興徹底“火”了,怒斥兩個兒子沒勇氣,只想著吃現成。“自己就受窮一輩子,兒子們還要受窮,不換趕緊個活法,難道還能讓孫子孫女繼續窮下去嗎?”杜福興道出自己的心結。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兒童簡單的樂園天地(簡萬祥 攝)

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甸縣,像杜福興這樣的貧困人口有3萬人,他們受制於深山區、石漠化區的重重困擾,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重災區”。按照省、州統一規劃“硬性要求”,羅甸“十三五”期間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8516戶35152人,含建檔立卡貧困戶7076戶28807人,涉及整村整寨搬遷165個自然寨(組)。

讓3萬貧困者受益的“頭號工程”

經反覆識別, 羅甸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總人數為8516戶3515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76戶28807人。為此,該縣並制定了貧困人口搬遷工作三年明細:2016年搬遷1233戶5289人;2017年搬遷貧困人口2509戶10283人;2018年搬遷貧困人口3334戶13235人。目前,2016年搬遷任務已經全部完成,2017年搬遷工作也風風火火。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昔日的木瓦磚牆成了貼在牆上的鄉愁剪影(簡萬祥 攝)

羅甸扶貧搬遷採取了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的工作原則。對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扶貧成本高的區域實行“重點搬”;對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或不宜開發、距城鎮和交通幹道較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難以延伸及地質災害多發、安全隱患較大的地方實行“統籌搬”;對搬遷對象5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實施“整體搬”;總計涉及整村整寨搬遷165個自然寨(組)。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羅甸邊陽鎮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式小區古鎮家園(簡萬祥 攝)

“像這樣的有125例。”縣移民局局長黃仕龍告訴記者,針對單獨一人或兩人被納入搬遷系統,達不到新建安置房條件的,該縣採取了合併安置、投親安置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時間緊、任務重,但脫貧重任不能等,群眾利益大如天,全縣上下立下軍令狀:必須堅定不移地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來抓。

在搬遷對象回訪核查、精準識別中,羅甸縣委、縣政府要求所有領導幹部必須對所有搬遷對象做到“三到戶”和“九環節”。還成立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指揮部,具體負責統籌和調度,研究解決各類問題,並實行縣領導掛幫制度,每個鄉鎮有一名縣委常委掛幫,每個社區有一名縣四家班子領導掛幫,每個村寨有一個部門領導掛幫,每個搬遷戶有一名國家幹部掛幫,所有“責任人”一包到底(包政策宣傳到位和移民思想穩定,包安置去向引導,包督促安置進度,包信息收集梳理,包個案協調處理,包送溫暖辦實事),一天不脫貧一天不脫鉤。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麻山腹地的木引鎮是的石漠化“重災區”,羅坪村冗牛、水井灣等許多村寨土地稀少,交通成本高,群眾生活艱難。“像這種‘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多名村寨,必須實行整寨整組搬遷!”木引鎮鎮長羅德光表示。按照要求,木引全鎮包括羅坪、速進等11個村寨需要搬遷農戶743戶3177人。按照集中在集鎮中心城區和產業園區周邊安置的原則,木引鎮建設了集鎮、雲保、望塵坡等集中安置點。2016年,木引鎮132戶604人的搬遷任務已經完成,今年4月底前,這些農戶將全部入住新居。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新生活的文化活動大不同(簡萬祥 攝)

與羅坪村隔著漣江相望的邊陽鎮大寨村,生活環境和交通條件更“惱火”,無論是去木引集鎮,還是邊陽集鎮,來回都要一整天。“兩個娃兒要上中學,正犯愁呢,得知自己可以搬遷到邊陽集鎮安置點,讓孩子享受好的教育條件,我就覺得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搬進邊陽鎮新居的大寨村民王仕學對未來充滿憧憬。

陳澤亮家原本居住在距離邊陽鎮30多公里的董王村油煙組,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到董王村買一包鹽都要走1個多小時。“這次全家5口人搬進了邊陽集鎮安置點-古鎮家園,自己只需要花費5千多元添置了冰箱、電視等傢俱,就成功拎包入住了80平米的小區房,還領到了桌椅、床墊等基本生活用品。”陳澤亮對新家讚不絕口。

“沒有想到,做夢都沒想到,我們能從深山搬出來,享受城市生活。”66歲的古鎮家園新業主羅邦英不停地感嘆。

和陳澤亮一樣,羅邦英一家也是從董王村油煙組搬進來的,同村同行的就有20多戶,現在他們照樣做起了鄰居,新生活其樂融融。

“山裡人家”走向新生活

住進新家的老人們在社區活動室話家常(簡萬祥 攝)

新年過、住新家,幸福在眼前。今年春節剛過,就有200多戶貧困戶成功搬離破舊危險的木瓦房磚混房,住進了美觀大方寬敞靚麗的新式小區--邊陽鎮古鎮家園。

類似於邊陽鎮古鎮家園的扶貧安置點,羅甸2016年度新建了11個,共搬遷安置1451戶6301人,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36戶5289人搬離了木瓦結構的危房,強勢邁出了脫貧奔小康的第一步。

羅甸縣易地扶貧的“五種解法”

搬後的耕地如何處置?搬後的生產生活怎麼安排?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

打消顧慮,為搬遷者“減負”。“我搬走了,我的田地和宅基地沒有了怎麼辦?”邊陽鎮聯興村村民楊盛倫向前來做工作的幹部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對此,村支書許志豪答覆說:“政府已經承諾,對搬遷對象,堅持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承包經營權及宅基地所有權不變。”

“只有切實保障貧困戶利益,‘易地扶貧之路’才能走得通。”羅甸副縣長付廷兵認為,除了“三權不變”,還要嚴格執行政策規定、嚴格落實補助標準,嚴格控制建房面積,嚴格控制建房成本,決不讓搬遷群眾因搬遷而負債、因搬遷而影響脫貧。按照羅甸縣易地扶貧搬遷補助標準,每人可享受2萬元的安置補助,搬遷群眾舊房拆除復墾後每人又可享受1.5萬元獎勵資金。一個四口之家,選擇80平米的安置房或100平米的商品房,獲得的財政補助可達14萬元,農戶自己只需自籌1至2萬元,就可以住進新居。

盤活“三地”、強化“三扶持”。羅甸縣立足盤活土地,採取承包、租賃、合作、股份、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通過政策、項目和資金扶持等,合理開發土地;盤活林地,增加土地及林地附加值,讓搬遷群眾收益穩定增加;盤活宅基地,由政府成立的經營性平臺公司統一對搬遷農戶的舊房拆除、統一復墾,將復墾後的土地指標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勾項目實施範圍,由此產生的收益按30%比例提取用於搬遷戶後期生活保障和生產發展。2016年遷出地共有耕地4703.26畝,由政府平臺公司按田400元/畝,旱地200元/畝的標準進行統一流轉。

銜接“三保”,讓山裡人完成向城鎮生活的平穩過渡。2016年羅甸1451戶搬遷戶中,已經轉移輸出就業1525人,縣內就近就業147人,確保了每戶有一個人以上就業;以“特惠貸”入股企業,參與分紅實現創收,如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中有329戶1645人通過 “特惠貸”,每戶額度5萬元,入股了縣紅水河投資公司及西南農業公司,每年每戶可享分紅3500元;縣城安置點100戶搬遷戶每戶額度3萬元入股紅水河投資公司,參與智能停車位建設項目,每戶每年可分紅3000元。

此外,2016年全縣搬遷人口中有低保人口2117人,按484元/月/人的補助進行補差,其它非低保人口參照484元/月/人一次性給予3個月的臨時過渡生活補助;搬遷戶參加新農合併已繳納費用5930人,其餘未交的貧困戶由政府全部代繳,搬遷戶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326人,確保了“三保”及臨時過渡生活補助全覆蓋。

統籌“三就”,建立助民脫貧機制。在就學方面,合理調整安置點周邊學校(幼兒園)佈局,擴建或新建移民子女學校,滿足就地入學需求,邊陽鎮今年開工興建了實驗小學、育柏幼兒園分院,擴建了三小、邊陽中學等,將優先接收搬遷戶子女,同時他們還可優等享受國家“兩助三免(補)”、國家助學金等政策等;在就業上,羅甸專門設立就業獎勵基金,對吸納搬遷勞動力3人以上(穩定就業一年以上)的企業和合作社,一次性給予用工補貼3000至5000元,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給予2/3的社保補貼,補貼期三年;就醫方面,在移民安置點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按標準配備醫療辦公場地、科室、醫療設備、醫務人員,對搬遷群眾開設醫療“綠色通道”,提供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服務。

創辦“三所”,讓移民舒心、安心。為此,羅甸縣專門成立移民後續扶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下設不動產經營、扶貧投資開發、土地經營、勞務服務中心,主導做好和引導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建好農耕場所。在安置點附近流轉一定面積的土地,採取統一規劃、政府補助方式,開辦微田園、小菜園等農耕場所;建好公共服務場所,建設“便民型社區”,推行網格化管理,將行政服務延伸到每個搬遷群眾家庭。目前,羅甸結合各安置點佈局實際,已配套建設社區文化健身場所4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6個、便民超市9個,創辦微田園120餘畝,供無法在非農領域就業的搬遷戶耕種,既補貼了生活,又延續了鄉愁。

來源| 羅甸縣新聞辦

作者 | 張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