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產業扶貧按下“快進鍵”

農村 三農 農民 農村電商 遂寧新聞網 2017-05-07

扶貧圍著產業轉 農民吃上“產業飯”

4月,雲層間灑下金色的陽光,船山區永興鎮明鏡村牛樟基地,成片的牛樟樹苗正茁壯成長。不遠處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棟棟白牆綠瓦的嶄新房屋錯落有致,彎曲有致的水泥村道到村入戶……

看著眼前這一切,貧困戶何先華做夢也沒想過,曾經毫不起眼的貧瘠土地,如今也能流轉出去,而且自己還成了牛樟基地的產業工人。既有租金,又掙工資,一年下來收入增加了2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安逸。

何先華的故事只是船山區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船山區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的主攻方向,以扶貧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園區建設,以農業園區發展整體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走出了一條“村村入園、戶戶入社、人人增收”的產業扶貧新路子。2016年,船山區完成8個貧困村退出、4070名貧困人口脫貧,全區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到12837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

近日,在全省脫貧攻堅會上,船山區榮獲四川省2016年脫貧攻堅先進區。

以產業園區為“媒”

產業扶貧“抱團”發展

4月28日,位於永河現代農業園的明鏡村牛樟基地一片忙碌景象,工人正在地裡除草、施肥。

貧困戶何先華在明鏡村生活了大半輩子,一家人以種莊稼為生,每年的收入很低。2016年,隨著永河園百綠盛牛樟產業項目的落地,何先華將自家幾畝地一次性流轉給了企業,自己成為基地的產業工人,收入翻了幾番。“現在政策好,把扶貧園區建到家門口,我們脫貧有希望,穩定增收有保障了。”

船山區立足城區近郊的區位優勢和都市農業的產業優勢,依託永河、唐桂、龍老復3個大園區和10個鄉鎮農業小園區的“3+10”產業園區體系,突出“一村一主業、一園一特色”,堅持統籌基礎設施、統籌產業佈局、統籌龍頭企業帶動,在連片貧困區域形成永興鎮臺灣牛樟、桂花鎮可士可四季橘香、河沙鎮萬畝蓮藕等6個扶貧示範農業園區。

船山區按照園區帶動、整村推進的模式,依託扶貧特色園區為“媒”,建立一園一特色產業,全面加速了園區內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步伐,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吃上了“產業飯”。截至2016年底,已實現6個貧困村摘帽,2802戶、5866人脫貧,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搭上電商扶貧“快車”

鼓起貧困戶“錢袋子”

“苟大哥,我買的東西到了沒有?”近日,老池鄉金盆村的電商服務站裡,苟春平忙著接待詢問自己在網上購買的衣服何時能到的村民。這家電商服務站,已成為全村3000多位村民的購物中心。

去年以來,船山區堅持發展農村電商與脫貧攻堅相結合,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四川順意通等電商平臺公司為載體,推進農村電商站點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等工作,讓貧困群眾叩開了電商銷售門,走出了電商脫貧路。2016年,船山區率先實現了33個貧困村電商站點布點的全覆蓋。

嚐到電商扶貧的甜頭還有已脫貧的村民李波。年過五旬的李波是明鏡村的貧困戶,在政府幫扶下,他於2015年發展土雞養殖。去年8月,搭上四川順意通物流有限公司的電商“快車”後,他的四五百隻土雞及數萬枚土雞蛋從“賣得慢”變為“不夠賣”。

船山區通過利用“互聯網+"為廣大農民“觸網”“雙創”搭建舞臺,實施本土特色品牌工程,75個品牌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進入了社區超市、大型賣場和部分企事業單位。並且結對幫扶貧困村,以“電商+城鄉共同配送”體系,打通物流進村入戶的通道,解決了農村買難賣難問題,貧困戶月均增收達1500元。

量化入股

貧困村民變身企業股東

精準脫貧的關鍵在增收,基礎在產業,核心是利益聯結。量化入股就是船山在產業扶貧上推進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的典型做法之一。

2016年,河沙鎮三元橋村村民楊成福家庭年收入達到了6萬元。楊成福家一年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首先是家裡近0.3公頃田地一年的土地租金收入2500元;其次是楊成福在翔泰肉兔場上班,年收入3萬多元;另外,還有5萬元本金投入後的年終入股分紅,收入了2萬多元。楊成福家的變化,受益於船山區在涉農資金打捆下達後推行的股權量化試點。翔泰農業是船山區引進的一家現代農業企業,也是船山區推行股權量化的試點單元。

船山區針對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大力推行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將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資金和生產性基礎設施資金的40%股權量化到貧困戶和村集體,年均保底分紅5%~15%,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解決了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持續增收問題。

如何保障貧困戶脫貧後不返貧?前三年,貧困戶除了相應的包地租金,每年還將獲得不低於股權5%的保底分紅;從第四年起,企業產生效益後,貧困戶分得股權有所增長。通過這樣的模式,貧困村集體股權量化年平均收益超過3萬元。2016年,涉及股權量化的2061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460元。

(全媒體記者 魏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