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終生受益的利器

寧靜 諸葛亮 儒家 費孝通 美文 心靈財富 2018-12-01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保持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才能專心致志,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靜思就是冷靜的思考;靜思就是淡定,深入;靜思就是保持平靜如水,克服浮躁的思考。靜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悟開;靜能使人神采萬千,以應萬變。

靜思——終生受益的利器

當今浮躁的社會,對人的思想影響劇烈,人心浮躁,行為浮躁,打工者浮躁,下崗者浮躁,白領浮躁,學生浮躁,先生浮躁,官員浮躁,百姓浮躁,窮人浮躁,富人浮躁。貪官奸商,騙子盜賊,白道黑道,戲子妓女,壞人惡人有機可乘;有德之人受氣,無德之人得意忘形。是非善惡顛倒,醜事,惡事空前絕後。所以靜心思考一些問題就非常必要。社會問題需要靜思,教育問題需要靜思,學習問題需要靜思,工作問題需要靜思,衣食住行等等等等都需要靜思。

靜就是坐下來,就是穩重,只有靜下來,做到穩重,才能克服浮躁,才能克服雜念,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做到淡定。靜不是休息,靜止,停止,靜是為了更好地思。靜和動是矛盾的兩面,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相輔相成的。靜後要動,思維要動,積極思考問題。坐久了要動,適當活動身體,達到維持和加強體力的目的,這裡的動和體育鍛煉是兩個概念。靜不下來,一味地動就成多動,多動就是病態,尤其是學生,多動是影響學習的主因,多動是必須堅決克服的。

能否做到靜思是由人的性格和思想素質決定的,人的性格和思想素質在具體社會實踐中是可以改變的。人的思想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從革命者到叛徒;談戀愛時“山誓海盟”,婚後就“反目成仇”;朋友變成仇敵;朝思暮想大相徑庭;人們常常出現思想180度變化,三心二意,幻想,奇思妙想等都說明思想的“變”。思想之變並不是壞事,關鍵是要變得對人對己有益,對工作生活對事業對社會有益,變得更接近認識真理。防止向脫離實際,對人對己不利,對工作學習不利的變,這就要通過靜思才能做出正確選擇。無論是道家的煉心煉氣,儒家的修身養性,佛家煉的“六根清淨”,都是以煉靜入手。那些仙風道骨的高士,滿腹經綸的大儒,智慧莫測的高僧無不是以靜開始修煉而成。魯迅“躲進小樓成一統”獨闢蹊徑,解剖社會;齊白石哀年閉門10年思改畫風,終成國畫巨擘;文學巨匠巴金的閉門謝客,人文學家費孝通的“關門盤點”;毛澤東逆境時的深山“養病”,思出妙計力挽狂瀾,引導革命走向勝利等等。說明靜思的重要並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靜思——終生受益的利器

怎樣做到才能靜思?首先還是要有毅力,要有堅持到底契而不捨的精神,要有追求做事必完美的精神。能夠做到說一不二,說不做的事情堅決不做,看準的事不管多大困難都要做到底,“不成功則成仁”。鄧小平戒菸,張學良戒鴉片煙癮,這都是毅力的典範。無毅力意志薄弱者,終久會落得個一事無成。

其次是要有“忍”的精神,要學會忍“痛”,忍“辱”,忍“苦”。忍得痛苦,忍得悲傷,忍得飢餓,忍得褒獎,忍得物慾等各種慾望。對有傷道德,有傷他人,有傷事業,有傷風化,有礙進步的思想苗頭都要忍去,“忍者神龜”。“無慾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只有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才能淡定地思考問題。鄧小平一生在忍中笑到最好,周恩來忍中求全穩住大局都是值得學習的榜樣,而林彪忍不了折戟外蒙溫都爾汗。

再次就是要學會快速適應環境,要學會自己營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環境。面對滾滾紅塵,競爭激烈的社會,在生活人事雜務的重壓下,會使心境失衡,感到心力交瘁迷惘躁動,如果把握不了自己,就會小事生煙,大事冒火,驕橫輕狂,坑人害己。所以需要寧靜,寧靜可以揚棄浮躁,濾過淺薄,避免魯莽。有人尋找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以求寧靜,有人專在喧譁的鬧市尋求寧靜,以鍛鍊自己的意志毅力。最好是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能去適應,以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

靜思——終生受益的利器

靜能養生,靜能生慧,靜能徹悟,靜能明道。靜是一種氣質,靜是一種修養,靜是一種境界。只有在靜思中才能排除干擾,悟出真諦,陶冶性情,涵養德行,淨化靈魂,立言立德。

靜思是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利器,學知識需要靜思,做學問需要靜思,工作生活需要靜思,同事朋友家人需要靜思。社會浮躁,貪官遍地,娼盜肆虐,貧富懸殊,世無公平,信無仰,德無道,世無公,理無真,更需要自己保持一份超然清淨的心境,去靜思各種問題,才能保持生命的純潔,創造生命的輝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