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汽車產銷同比降幅繼續收窄,但形勢依舊嚴峻'

"

經歷了銷量“止跌”僅僅曇花一現的6月,7月的車市再次亮起了紅燈。

8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公佈了7月我國汽車工業的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9年7月份,國內汽車產銷分別為180萬輛和18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5%和12.2%,同比下降11.9%和4.3%。1-7月汽車產銷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3.5%和11.4%。

此外,新能源汽車7月產銷量環比和同比均呈下降,產銷分別完成8.4萬輛和8.0萬輛,環比下降37.2%和47.5%,同比下降6.9%和4.7%;其中純電動汽車降幅更為明顯。這是3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首次出現同比下滑。

中汽協祕書長助理陳士華直言,“產銷量下滑收窄,並不意味著車市開始好轉,車市下行仍不容樂觀。”他認為,從7月產銷數據完成情況看,產銷呈現同比下降,雖然整體降幅繼續收窄,但是行業產銷整體下降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國六“綜合徵”的影響持續

7月,受6月份清庫衝量的影響,燃油車領域和新能源汽車市場暫時性進入低谷期。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7月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52.3萬輛和152.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7%和11.6%,同比分別下降11.7%和3.9%。然而,在6月份,這一數據分別為189.5萬輛和205.6萬輛。從品牌來看,7月份豪華品牌表現出了較強的增長態勢,實現了同比24%的增幅。相比之下,主流合資品牌及自主品牌的表現則有些欠佳,分別同比下滑4%和14%。從車系來看,7月份轎車零售同比下降7.2%,MPV同比下降21.2%,而SUV市場則同比微增0.8%。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查顯示,7月國內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遠超警戒線,達62.2%,環比6月上升11.8%,相比去年同期上漲8.3%,成為今年1-7月國內庫存預警指數的第二高值。而這一數據在6月份為50.4%,為前7個月庫存預警指數的最低值。對於7月份乘用車的銷量增速出現大幅負增長的原因,華泰證券分析認為,受國五去庫存影響,6月份零售數據快速拉昇,透支了部分7月份的終端需求,7月數據回落符合預期。

而且,車市的慘淡也帶給了經銷商巨大的壓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凱達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品牌經銷商信心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下半年經銷商信心指數為8.32分,較去年同期降低了0.13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凱達研究院院長王春燕指出,新車持續虧損、保險監管政策出臺、金融服務費用的爭議、國六排放提前執行、宏觀經濟低位運行等因素對經銷商信心指數的負向拖拽作用明顯。

新能源市場有所下沉

從6月25日起,新能源退補過渡期正式結束。作為退補後的第一個銷售月,7月受國家政策的變化及國五燃油車降價促銷的影響,導致一直以來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開始出現下滑態勢。數據顯示,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4萬輛和8.0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7.2%和47.5%,同比分別下降6.9%和4.7%,為近三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出現的負增長。其中,下跌幅度最大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該類車型7月產銷分別完成2萬輛和1.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3.2%和20.6%。

對此,中汽協祕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除了受6月新能源補貼退坡過渡期結束的政策影響之外,7月新能源車市下滑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國五國六車型的切換,國五車型的大幅度優惠吸引了部分有新能源購買意願的消費者轉向燃油車消費。中汽協也下調了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預期,銷量從160萬輛調整至150萬輛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曾經意欲通過新能源市場實現彎道超車,但是從7月份廠商公佈的數據來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力不從心也凸顯出來,就國內擁有多年新能源汽車研發經驗的比亞迪來說,據比亞迪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7月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板塊出現了首次下滑,銷量僅為1.66萬輛,同比減少11.84%。

自主品牌壓力凸顯

為提高市場佔有率,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大舉下探,致使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收縮。中汽協數據顯示,7月中國乘用車品牌銷量為55.3萬輛,環比下降16.7%,同比下降13.3%,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6.2%,環比上月下滑2.2%。1-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為455.1萬輛,同比下滑20.8%,市場份額為39.1%,較同期下降3.9%。新京報記者整理髮現,從今年4月份開始,自主品牌就跌落四成市場份額紅線。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各大品牌紛紛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到存量市場競爭的情況下,自主品牌的弱勢地位更加明顯。7月份,自主品牌在轎車、SUV、MPV三大細分市場各有所失守,其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8.3%、48.6%和69.1%,環比和同比均呈下降趨勢。1-7月,中國品牌在三大細分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9.9%、52.7%和75.1%,較去年同期均有明顯下降。在7月份的前十位企業排名中,自主品牌也僅有吉利和華晨有所微增。

面對自主品牌的節節敗退,中汽協祕書長助理許海東稱:“中國品牌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之下,中國品牌只有踏踏實實,把現有車型的質量進一步改進,保住現有客戶,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粗放型的發展最終只能被淘汰。”

新京報記者 劉陽 實習生 汪林

編輯 張冰 校對 陸愛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