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北隔甘德爾山與鄂爾多斯搭界,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盟;地處大陸深處,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下轄3區、總面積1754平方千米.

"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北隔甘德爾山與鄂爾多斯搭界,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盟;地處大陸深處,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下轄3區、總面積1754平方千米.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優質焦煤、煤系高嶺土、石灰岩、鐵礦石、石英砂、白雲岩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好、易開採、相對集中配套、工業利用價值高。烏海市水土光熱資源豐富,適合葡萄種植,有“葡萄之鄉”的美稱。

"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北隔甘德爾山與鄂爾多斯搭界,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盟;地處大陸深處,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下轄3區、總面積1754平方千米.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優質焦煤、煤系高嶺土、石灰岩、鐵礦石、石英砂、白雲岩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好、易開採、相對集中配套、工業利用價值高。烏海市水土光熱資源豐富,適合葡萄種植,有“葡萄之鄉”的美稱。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1961年7月9日,建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10月1日,正式成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

1975年8月30日,建立烏海市。

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併成立烏海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

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同時,將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

截至2017年底,烏海市常住總人口56.11萬人,比上年增加0.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3.1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94.7%,農區人口2.95萬人,農區人口比重5.3%;全年出生人口0.53萬人,出生率9.47‰,死亡人口0.26萬人,死亡率4.65‰,自然增長率4.82‰。境內有蒙、漢、回、滿等40個民族。

"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北隔甘德爾山與鄂爾多斯搭界,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盟;地處大陸深處,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下轄3區、總面積1754平方千米.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優質焦煤、煤系高嶺土、石灰岩、鐵礦石、石英砂、白雲岩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好、易開採、相對集中配套、工業利用價值高。烏海市水土光熱資源豐富,適合葡萄種植,有“葡萄之鄉”的美稱。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1961年7月9日,建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10月1日,正式成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

1975年8月30日,建立烏海市。

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併成立烏海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

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同時,將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

截至2017年底,烏海市常住總人口56.11萬人,比上年增加0.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3.1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94.7%,農區人口2.95萬人,農區人口比重5.3%;全年出生人口0.53萬人,出生率9.47‰,死亡人口0.26萬人,死亡率4.65‰,自然增長率4.82‰。境內有蒙、漢、回、滿等40個民族。

內蒙古有個地級市由兩個縣級市合併 人口56萬GDP超572億

2017年,烏海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9%;第二產業增長6.4%;第三產業增長3.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比上年增長4.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0.9:56.6:42.5調整為1.2:57.7:41.1。(未公佈2017年具體數據,以下為2016年數據參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2.2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23.7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3.5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2725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