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在眾人的觀念裡,孩子們都是很好玩的:天真、好動、充滿幻想。

所以,在寫作兒童文學時,兒童形象便以“好玩”最有魅力。

然而,不幸的是,縱覽中國古代文學史,有一個駭人的發現:

這樣好玩的兒童,只有一個半!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中國不乏“懂事”的孩子。

最有名的,當屬孔融。

《世說新語》裡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孔爸爸給他和哥帶來兩個梨子,孔融主動要拿小一點。問其原因,他答:年紀小,腸胃小,當然應該吃小的。

後來,這個故事被編進《三字經》而廣泛傳開,是教育兒童禮讓的經典。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中國更不乏“神童”。

其中,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都是耳熟能詳的典故。

更有甘羅十二為宰相的傳說。

至於一歲識字、三歲背書、五歲能文、七歲以詩詞語驚四座的事兒,在史書、傳奇中,都是大把大把的。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可是,“好玩”的孩子在哪裡呢?

找了半天,只發現一個半:一個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半個是《封神演義》裡的哪吒。

孫悟空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找師傅學本領也不要“三更燈火五更雞”地辛苦;東海龍宮有那麼多寶貝,他偏偏喜歡上一個棍子;天不怕地不怕,全然沒有等級觀念,稱玉皇大帝為“老兒”。

但佛祖內心還是喜歡他的,就是教訓他大鬧天宮時,也只是說“潑猴!”

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觀音菩薩一聲“你這猴頭!”,責怪聲中也包含了許多喜歡的意思!

這其實都是作者(吳承恩)的態度。

正因為如此,孫悟空形象才那麼招人喜愛!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哪吒最有名的故事是“哪吒鬧海”,起源就是一個“玩”字——去東海里玩耍。

他的武器、裝束,無不顯示他是一個孩子,無不彰顯“好玩”。

他父親很不喜歡他的作派,不過,好在他有一位師傅:太乙真人。

無論哪吒闖下什麼樣的潑天大禍,太乙真人都是護著他的。

哪個孩子不希望有這樣的老師!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可惜,後來哪吒長大了,好玩的一面就沒有了。在《西遊記》裡,便不再可愛。所以,哪吒的形象,只能算0.5個。

在傳統文化受到重視的今天,許多影視劇都熱衷於改編孫悟空、哪吒的故事。

這兩個人便成為當今最大的IP。

何以只是他們倆?

因為沒有別人啊!

別人的故事,收視率、票房上不去呀,沒人喜歡!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許多人提倡,要“保持童心”、“童心不泯”。

可是,這些人忘了,當我們不斷向孩子灌輸“懂事”“聽話”“要聰明一點”的時候,我們正在抑制甚至是扼殺孩子們的童心。

救救孩子:中國竟然只有一個半好玩的兒童!


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創造的時代。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原動力。

好玩,則正是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的表現。

救救孩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