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蛟龍抽筋、腳踏龍宮......《哪吒鬧海》中這些已經烙印在幾代人情感記憶中的經典瞬間,則主要來自《西遊記》。《哪吒鬧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揮劍自刎的場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之後被反覆提及。那一幕也的確是可以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中的經典。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蛟龍抽筋、腳踏龍宮......《哪吒鬧海》中這些已經烙印在幾代人情感記憶中的經典瞬間,則主要來自《西遊記》。《哪吒鬧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揮劍自刎的場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之後被反覆提及。那一幕也的確是可以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中的經典。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一方面,那一幕深切地復刻了在《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元明之際的戲曲、雜劇中,已被廣為傳唱、稱頌的捨身取義、沉冤昭雪式的中國悲劇精神;另一方面,對父親一代的徹底“失望”,也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情緒,讓那先前的好多事,一下子有了代入感(可別小瞧了這一幕,這種精神氣質一直影響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這些新世紀前十年的中國式古裝大片)。

正是由於上述兩個因素的合力,一舉奠定了《哪吒鬧海》在當代情感結構中的地位。

當然,《哪吒鬧海》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標籤——民族風格。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蛟龍抽筋、腳踏龍宮......《哪吒鬧海》中這些已經烙印在幾代人情感記憶中的經典瞬間,則主要來自《西遊記》。《哪吒鬧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揮劍自刎的場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之後被反覆提及。那一幕也的確是可以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中的經典。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一方面,那一幕深切地復刻了在《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元明之際的戲曲、雜劇中,已被廣為傳唱、稱頌的捨身取義、沉冤昭雪式的中國悲劇精神;另一方面,對父親一代的徹底“失望”,也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情緒,讓那先前的好多事,一下子有了代入感(可別小瞧了這一幕,這種精神氣質一直影響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這些新世紀前十年的中國式古裝大片)。

正是由於上述兩個因素的合力,一舉奠定了《哪吒鬧海》在當代情感結構中的地位。

當然,《哪吒鬧海》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標籤——民族風格。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問世;1941年,由萬氏兄弟推出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也隨之誕生,併為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風格探索埋下了伏筆。到1955年特偉先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之時,已經很自然地成為了當時全行業的共識和自覺追求。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蛟龍抽筋、腳踏龍宮......《哪吒鬧海》中這些已經烙印在幾代人情感記憶中的經典瞬間,則主要來自《西遊記》。《哪吒鬧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揮劍自刎的場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之後被反覆提及。那一幕也的確是可以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中的經典。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一方面,那一幕深切地復刻了在《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元明之際的戲曲、雜劇中,已被廣為傳唱、稱頌的捨身取義、沉冤昭雪式的中國悲劇精神;另一方面,對父親一代的徹底“失望”,也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情緒,讓那先前的好多事,一下子有了代入感(可別小瞧了這一幕,這種精神氣質一直影響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這些新世紀前十年的中國式古裝大片)。

正是由於上述兩個因素的合力,一舉奠定了《哪吒鬧海》在當代情感結構中的地位。

當然,《哪吒鬧海》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標籤——民族風格。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問世;1941年,由萬氏兄弟推出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也隨之誕生,併為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風格探索埋下了伏筆。到1955年特偉先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之時,已經很自然地成為了當時全行業的共識和自覺追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所以,儘管《大鬧天宮》已名垂世界動畫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但它在1961年的出現反倒是厚積薄發,而且其接受、輻射範圍之廣泛,也遠超今日之想象。日本動漫泰斗手冢治虫就從《鐵扇公主》到《大鬧天宮》,一再受到萬氏兄弟等我國那一代動畫電影大師們的民族風格探索的藝術啟迪,這對今天幾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動畫行業來說,可謂天大的諷刺。

"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作比較,當然不是第一次。只不過那個歷史上的“第一次”,還真挺早的——早到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世界電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階段。

1925年2月,美國電影《巴格達妙賊》(又名《月宮寶盒》,這個名字耳熟麼)因為有了當時領先的製作技術和視覺效果,給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眾,造成了遠勝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震驚體驗。以至於中國電影在那個階段,就必須在商業類型電影的邏輯上回應來自好萊塢的挑戰。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當時的中國電影界為了在神怪片類型上予以正面迴應,“西遊”題材就成了最為現實的藝術資源抓手。現存“西遊”題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盤絲洞》就是這個脈絡的產物。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西遊熱”,同樣也是來自好萊塢的“影響的焦慮”的直接結果。後來,“西遊”題材的現代價值提升,也從那時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孫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孫悟空,儘管在原著意義上也有著出神入化的各項技能,但在價值序列上則遠遠沒有今天這種壓倒性的地位——並沒比哪吒強太多。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哪吒、孫悟空,都不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哪吒、孫悟空遠沒有想象中“真香”。

只不過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來說事的最直接對話對象,還不是好萊塢的同類型影片,而是《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蛟龍抽筋、腳踏龍宮......《哪吒鬧海》中這些已經烙印在幾代人情感記憶中的經典瞬間,則主要來自《西遊記》。《哪吒鬧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揮劍自刎的場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之後被反覆提及。那一幕也的確是可以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中的經典。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一方面,那一幕深切地復刻了在《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元明之際的戲曲、雜劇中,已被廣為傳唱、稱頌的捨身取義、沉冤昭雪式的中國悲劇精神;另一方面,對父親一代的徹底“失望”,也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情緒,讓那先前的好多事,一下子有了代入感(可別小瞧了這一幕,這種精神氣質一直影響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這些新世紀前十年的中國式古裝大片)。

正是由於上述兩個因素的合力,一舉奠定了《哪吒鬧海》在當代情感結構中的地位。

當然,《哪吒鬧海》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標籤——民族風格。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問世;1941年,由萬氏兄弟推出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也隨之誕生,併為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風格探索埋下了伏筆。到1955年特偉先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之時,已經很自然地成為了當時全行業的共識和自覺追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所以,儘管《大鬧天宮》已名垂世界動畫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但它在1961年的出現反倒是厚積薄發,而且其接受、輻射範圍之廣泛,也遠超今日之想象。日本動漫泰斗手冢治虫就從《鐵扇公主》到《大鬧天宮》,一再受到萬氏兄弟等我國那一代動畫電影大師們的民族風格探索的藝術啟迪,這對今天幾無還手之力的中國動畫行業來說,可謂天大的諷刺。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學民族風格,與西遊宇宙的歷史起源

在這個意義上,尤其是到了以《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為代表的水墨動畫,中國動畫電影確實找到了自身的、現代意義上的、穩定的民族風格,並實現了民族風格美學的多種類型化呈現。

不瞭解上述脈絡,就不會理解《哪吒之魔童降世》究竟從何而來,以及因為這個時代而做出了哪些改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