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拍攝過電影《南征北戰》,你知道嗎

這裡曾拍攝過電影《南征北戰》,你知道嗎

解放後,在我國拍攝的多部戰爭題材影片中,《南征北戰》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幾十年來永葆生命活力,讓人回味無窮。

1952年,電影《南征北戰》攝製組在臨朐縣嵩山生態旅遊區西井村拍攝。《南征北戰》以“萊蕪戰役為背景”,藝術的再現了我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與國民黨(李軍長、張靈甫)軍隊大決戰的情景,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波瀾壯闊。外景系在青州火車站附近拍攝。拍完外景後,攝製組途經臨朐到達西井。

這裡曾拍攝過電影《南征北戰》,你知道嗎


電影中的主要鏡頭全部在西井村北至龍門河大橋西一帶拍攝。其中鳳凰山是(大橋西)西山,沿大橋南頭的小路向西走,穿越四畝地就到達。摩天嶺在村子西南,大沙河就是嵩山水庫上游的龍門河。當時,沒有修大橋,公路在村南。

拍這部電影,職業演員有二十餘人,參加“戰鬥”的國共士兵一千餘人全是駐魯士兵,大多數來自濟南軍區,群眾演員四五十人,分別來自暖水河、瑞頭、西井、崔木、沂源縣南水溝等周邊村莊。士兵分散居住在嵩山生態旅遊區鎮青石崖至南水溝一帶的公路沿線諸村,跨度達8公里。

攝製組從初夏到西井安營紮寨,至盛夏拍攝結束,前後40多天,演員自己開伙,吃的是大食堂,燒火用的木柴全部是鄰村籌集,攝製組按市價付款,因此村民送柴禾積極性較高。士兵在拍攝之餘還要進行業餘訓練,紀律嚴明。群眾演員屬於志願者,有老人、婦女、兒童等各種層面的人,他們“跟著共產黨走”、“跟著解放軍走”,主要扮演逃難的群眾,或是擔架員、農民、小商販一類的角色,熱情高漲。當時沒有電,也沒有修嵩山水庫,攝製組在丈頭灣崖(俗稱北崖頭)西的一個場院裡用機器發電,場院東設有放映場,白天拍了電影,晚上就放映,於是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人來觀看。當時建國之初,文化生活貧乏,群眾對拍電影之事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觀眾之多,不言而喻,以至到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的程度。觀眾中各種年齡層次的人都有,許多裹腳的大姑娘、小媳婦還是騎著毛驢來看,後面跟著丈夫或兄弟陪護。

在拍攝戰鬥場面中,士兵放的槍全部卸去了彈頭,有幾輛“國軍”車在路上來回行駛,塵土飛揚。“國軍”到村子裡去燒、殺、搶、掠所用的房子全部是在丈頭灣崖西搭建,用高粱稈子做成,外面上了一層泥。“地雷”爆炸全是放炮,非常逼真,為了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在拍攝中出現了一件令人落淚的事情:一個士兵,姓劉,寺頭鎮黑山村人,剛入伍不久,奉命拍電影,非常高興。他剛剛回家探過親,就急匆匆趕回拍攝現場——南水溝村南沙嶺拍攝,他點上了炮,待了一會沒響,當時正值夏天,烈日當頭,看不清導火索冒出的屢屢青煙,他以為沒點著,就迫不及待的上去看,就在這時,炮響了……他犧牲了,是用筐抬回去的,同時受重傷的還有他身後的一位女性演員。

因為是夏天拍攝,要拍出一年四季的場景,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在大橋北頭東桑行子地拍冬天的情景時,只好把桑樹上的葉子全部摘掉,士兵都穿著棉衣,熱的大汗淋漓,外圍有崗哨,旁邊發著電,正在向北拍攝。遠處,有一位上莊村老人從八畝地挑著一擔麥子由北向南迴家去,不小心被攝上了,導演仰天長嘆說:“可惜啊!可惜啊!毀了我一盤帶子”,只好把它剪去。

當時桑樹下種著穀子,導演下了命令,不許損壞一棵青苗,否則重罰。整個拍攝中,地裡的禾苗完好無損,桑樹按照當時的桑葉價格付了錢。

在大橋北頭拍攝“國軍”進村,老百姓逃難時的鏡頭:老百姓沿著小路向西山跑去,有挑著的、有扛著的、有牽著的……拍攝“國軍”到百姓家裡牽牛的鏡頭,是在瑞頭村,士兵多而慌亂,牽著牛走,走的快了一點。牛不知道是演戲,一邊走,還一邊顧著吃草,一不小心,牛舌頭被士兵踩下來了,攝製組只好照價賠償一頭牛。

一些群眾演員,在拍攝中,時間長了,不僅對電影事業有了感情,對戰士們也日久生情。上莊村有一姑娘在瑞頭村當童養媳,正值妙齡,主演村姑娘角色,美麗而聰明,很有表演天賦,想跟著攝製組走,遭到家庭的強烈反對,才作罷。

這裡曾拍攝過電影《南征北戰》,你知道嗎


當時攝影條件較今天落後許多,但是導演獨具匠心。拍解放軍指揮部活動場面時,燈光明亮,擺設簡陋,官軍鬥志昂揚;拍“國軍”指揮場面時,設施豪華,燈光暗淡,有時用燭光代替,給人以頹喪之感,效果非常好。

攝製組在拍攝《南征北戰》之餘,還拍攝了故事片《白毛女》中的許多鏡頭。選擇了大橋北螭龍潭附近的一個天然石洞去拍,這個洞本無名,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透涼洞”,原始、荒涼,洞口荊棘叢生,前面有河,附近還有一個廟,非常符合原著中的故事情節。

當時,晚上放電影時,除了放《南征北戰》片段外,還放其它故事片。

《南》與《白》兩部電影的拍攝是西井村有史以來的文化盛宴。時過57年後的今天,再與許多老人談到這件事,大都記憶清晰,侃侃而談,回味無窮。西井村是地地道道的兩部電影拍攝地。

這裡曾拍攝過電影《南征北戰》,你知道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