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南京大學 動物 菠蘿 蛋撻 奶酪 奇點網 2019-07-27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果糖小鼠腸道已經“菠蘿菠蘿噠”……

其實奇點糕也不怎麼關心它怎麼失衡的,關鍵是,還有救嗎?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也不知道補點兒行不行。先吃再說吧!科學家同時還嘗試了一種藥物,吡格列酮,它能激活一個叫做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功能和免疫也有關係

怎麼說呢,直接看圖吧。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一定程度上挽救的小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增加了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果糖小鼠腸道已經“菠蘿菠蘿噠”……

其實奇點糕也不怎麼關心它怎麼失衡的,關鍵是,還有救嗎?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也不知道補點兒行不行。先吃再說吧!科學家同時還嘗試了一種藥物,吡格列酮,它能激活一個叫做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功能和免疫也有關係

怎麼說呢,直接看圖吧。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一定程度上挽救的小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增加了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比例略恢復正常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果糖小鼠腸道已經“菠蘿菠蘿噠”……

其實奇點糕也不怎麼關心它怎麼失衡的,關鍵是,還有救嗎?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也不知道補點兒行不行。先吃再說吧!科學家同時還嘗試了一種藥物,吡格列酮,它能激活一個叫做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功能和免疫也有關係

怎麼說呢,直接看圖吧。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一定程度上挽救的小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增加了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比例略恢復正常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腸道上皮細胞也勉強回到正常軌道

驚喜的是,這一番力挽狂瀾的操作之後,小鼠的腦細胞終於有救了,炎性細胞因子和小膠質細胞水平顯著降低,新神經元又開始茁壯成長了

幸運的是,這批快樂吃糖的小鼠暫時還沒傻,在兩種認知測試中的表現都還算正常。但也別高興太早,之前研究的小鼠可是15%果糖溶液吃了八週就記憶力喪失了。

這個一方面可能是不同的實驗動物種系對糖的敏感性不一樣,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糖吃得還不夠多叭……

所以我剛買的這杯奶茶還要不要喝……

編輯神叨叨

成年人的生活,真是苦啊……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藥研發的動態;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比如你醫學工作中的某一個瞬間。。。

只要有那麼一瞬間,有一百萬種可能。

參考資料:

[1] Li J M, Yu R, Zhang L P, et al. Dietary fructose-induced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ouse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a benefi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J]. Microbiome, 2019, 7(1): 98.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果糖小鼠腸道已經“菠蘿菠蘿噠”……

其實奇點糕也不怎麼關心它怎麼失衡的,關鍵是,還有救嗎?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也不知道補點兒行不行。先吃再說吧!科學家同時還嘗試了一種藥物,吡格列酮,它能激活一個叫做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功能和免疫也有關係

怎麼說呢,直接看圖吧。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一定程度上挽救的小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增加了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比例略恢復正常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腸道上皮細胞也勉強回到正常軌道

驚喜的是,這一番力挽狂瀾的操作之後,小鼠的腦細胞終於有救了,炎性細胞因子和小膠質細胞水平顯著降低,新神經元又開始茁壯成長了

幸運的是,這批快樂吃糖的小鼠暫時還沒傻,在兩種認知測試中的表現都還算正常。但也別高興太早,之前研究的小鼠可是15%果糖溶液吃了八週就記憶力喪失了。

這個一方面可能是不同的實驗動物種系對糖的敏感性不一樣,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糖吃得還不夠多叭……

所以我剛買的這杯奶茶還要不要喝……

編輯神叨叨

成年人的生活,真是苦啊……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藥研發的動態;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比如你醫學工作中的某一個瞬間。。。

只要有那麼一瞬間,有一百萬種可能。

參考資料:

[1] Li J M, Yu R, Zhang L P, et al. Dietary fructose-induced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ouse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a benefi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J]. Microbiome, 2019, 7(1): 98.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正經嚴肅地說,奇點糕,是甜味兒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吃甜呢?甜味兒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不管是中式的老婆餅、西式的芝士蛋撻、甜甜的鍋包肉,還有最重要的——炎炎夏日的冰可樂!就問誰能拒絕?誰能?

我是甜黨我快樂啊!

然後我就看到了這麼一篇研究……

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小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1]!通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者吡格列酮可改善一部分。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課題組,論文發表在Microbiome雜誌上。

什麼?原來大吃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看這糖,不覺得流口水嗎。。。

圖源 | pixabay

所謂的西式飲食,也就是高糖高脂的飲食,一直以來都和神經系統炎症分不開關係。以前的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損害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與認知行為

既然禍從口入,那也離不開人類的老朋友腸道微生物。別看它和腦子離得遠,手伸得可長。它能夠影響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的各種生理功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

這麼一想,如果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可能。

這就來看看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都發現了些什麼吧~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圖源 | pixabay

幸運(?)地被選入實驗的小鼠們吃了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呃……感覺它們的腦子不太妙呢,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了,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再看各種炎性細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都有了顯著的升高

一句話,海馬體出現了神經炎症,而且神經元丟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鬼,科學家給小鼠餵了點兒廣譜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整個兒“歸零”了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

兩相對比之下,用了抗生素的果糖小鼠,炎症就沒那麼嚴重,細胞因子少了、小膠質細胞也少了。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了神經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高果糖(F)增加了炎性細胞因子

乾脆來給腸道菌做普查吧!

經過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週高果糖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是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丰度顯著降低了,而變形菌增加了,厚壁菌也有增加的趨勢。還有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有增加。

可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丰度增加了,但小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水平反倒低了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微生物們暴動了……

再來看腸道組織的健康狀況。

哇,這可真是慘,腸道粘膜變薄了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就這模樣,說它還健康才是睜眼說瞎話呢。

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啊。果然,更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果糖小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bug了,可以說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果糖小鼠腸道已經“菠蘿菠蘿噠”……

其實奇點糕也不怎麼關心它怎麼失衡的,關鍵是,還有救嗎?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也不知道補點兒行不行。先吃再說吧!科學家同時還嘗試了一種藥物,吡格列酮,它能激活一個叫做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功能和免疫也有關係

怎麼說呢,直接看圖吧。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一定程度上挽救的小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吡格列酮增加了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比例略恢復正常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腸道上皮細胞也勉強回到正常軌道

驚喜的是,這一番力挽狂瀾的操作之後,小鼠的腦細胞終於有救了,炎性細胞因子和小膠質細胞水平顯著降低,新神經元又開始茁壯成長了

幸運的是,這批快樂吃糖的小鼠暫時還沒傻,在兩種認知測試中的表現都還算正常。但也別高興太早,之前研究的小鼠可是15%果糖溶液吃了八週就記憶力喪失了。

這個一方面可能是不同的實驗動物種系對糖的敏感性不一樣,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糖吃得還不夠多叭……

所以我剛買的這杯奶茶還要不要喝……

編輯神叨叨

成年人的生活,真是苦啊……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藥研發的動態;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比如你醫學工作中的某一個瞬間。。。

只要有那麼一瞬間,有一百萬種可能。

參考資料:

[1] Li J M, Yu R, Zhang L P, et al. Dietary fructose-induced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ouse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a benefi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J]. Microbiome, 2019, 7(1): 98.

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甜黨易死腦細胞!南大科學家發現果糖導致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的機制,原來又和腸道微生物有關 | 科學大發現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