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自古山環水抱,鍾靈毓秀,江山形勝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歷史人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區就出現了棠邑、瀨渚邑等古城邑。

邑是商周時期民眾的聚集地,相當於城市或大型的村鎮。這些城邑規模不大,多作為小型縣邑級城池或軍事城堡,是南京古城建築史的肇始階段。

如今,這些古城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能在古籍中見到關於其位置的大概描述,確切位置不得而知。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收穫的一些關鍵信息,人們正在一步步接近其確切所在。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信息管理與公眾服務部主任駱鵬介紹,棠邑是南京轄區內最早的行政建置,舊志記載其位於今長江北岸六合區雄州鎮之北或西北。從地理位置上看,此處是吳國西伐楚國、北進中原的軍事要地。

有關棠邑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吳不出而還。”

春秋戰國期間,棠邑的歸屬隨著列國戰事幾經變化:

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進攻楚國,奪回棠邑;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盡得吳地;

公元前355年,楚滅越,棠邑復屬楚;

公元前224年,秦國將軍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一年後,王翦消滅楚軍主力,進而平定江南,棠邑也被納入秦國版圖。

從歷年來的考古發現來看,六合區雄州鎮西北的程橋鎮周圍,先後發掘過三座被認定與吳國有關的貴族墓葬。其中,一號墓出土了青銅鼎、缶、帶銘文的“臧孫”編鐘等青銅禮樂器,劍、戈、矛、戟等兵器以及車馬器、玉器和鐵器;二號墓出土了青銅鼎、編鐘、編鎛等禮樂器和兵器;三號墓出土了帶有銘文的青銅禮器、銅劍、銅匜等。

這三座墓葬,是江蘇東周時期的一個重要考古發現。此外,程橋鎮周圍還分佈有眾多的大型商周文化遺址,故可推斷古棠邑大致在今六合程橋鎮一帶。

秦始皇橫掃六國後,劃全國為36郡,郡下設縣。清順治《六合縣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更棠邑為棠邑縣,屬九江郡”,此為棠邑建縣之始。

秦棠邑縣轄區甚廣,但治所不詳。秦滅亡後,楚漢相爭,棠邑縣初屬楚,到了公元前204年,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歸漢。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陳嬰棠邑侯,為棠邑侯國。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改棠邑為堂邑,次年廢除堂邑侯國,復為堂邑縣,屬臨淮郡。東漢建武年,改屬徐州廣陵郡。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廢尉氏、堂邑、方山3縣,並置為六合縣,屬方州。六合之名沿用至今。

2013年,南京寧天城際軌道交通方州廣場站施工中發現古墓,從出土陶器、五銖錢、銅鏡等文物判斷,墓葬時代為西漢中期的昭宣時期。墓葬有木槨主室,還有器物坑,類似諸侯王、列侯等級才可使用“正藏”“外藏槨”制度。器物坑內陪葬車、馬及人俑都是高等級墓葬才有的隨葬品,這些都是南京地區漢代墓葬的首次發現,由此可見墓主人地位的尊貴。由於沒有出土明確的文字資料確認墓主身份,推測墓主非富即貴,或與堂邑縣裡達官貴族有關。

近年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今雄州鎮一帶發現了大量建築遺蹟和高規格的漢代墓葬,就此推測漢棠邑縣城已移至今雄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