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做好事,不留名——陰功積德'

南懷瑾 文化 孔子 老子 儒家 艾寶寶31 2019-08-28
"

做人一輩子要做到陰功積德。陰,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這就是陰功。因為真正的陰功才是真正的積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為了讓人家說我們是好人,這個不算是善事。……道德內涵始終不外露,所以更美。有才有德,如果給人家看出來,這個才德雖然是好,還差一層。有才又有德,你還看不出來,方向在哪裡也都摸不出來,那就更高了。

——《莊子諵譁》

"

做人一輩子要做到陰功積德。陰,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這就是陰功。因為真正的陰功才是真正的積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為了讓人家說我們是好人,這個不算是善事。……道德內涵始終不外露,所以更美。有才有德,如果給人家看出來,這個才德雖然是好,還差一層。有才又有德,你還看不出來,方向在哪裡也都摸不出來,那就更高了。

——《莊子諵譁》

南懷瑾先生:做好事,不留名——陰功積德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譬如剛才說小偷把他自己的形跡滅掉容易,但什麼是小偷的行地?凡是小偷,只要靜下來的時候,心裡就會想到,自己偷過東西。這種內心的行地要去掉,就辦不到。做了壞事,可以騙遍天下人,但沒有辦法騙過自己,這就是“滅跡易,無行地難。”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論語別裁》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現在觀念而言,就是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個大善人,並不以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讓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這已經差太遠了。

上古的文化,對於道德的行為,始終注重四個字,就是“陰功積德”。主張做好事要“陰”的一面,不是“陽”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見;為別人做了好事,別人並不知道,幫助了別人,受幫助的人也不知道。這就是陰德,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以老子的觀念來看,所謂“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經被人看出來的德行,那是著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來講,“著相”就不高明瞭,《金剛經》也是叫我們不著相。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是解釋上品的道德行為,是說做了善事,看不出來他在做善事。“上德無為”是說上德的作用,是合於形而上的道體;“而無以為”是說他在作用的時候,是自然的,不會給人看出來,沒有一個目標,也是很輕鬆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點了,是有所作而有所為的,看起來孜孜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這是劃分“上德”與“下德”的原則標準。

——《老子他說(續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