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態度轉變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美國派出了以特朗普總統特別助理、白宮國安會亞太事務高級主任波廷格為首的團隊參會。這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以來,美國官方給予的最為積極的迴應。

2013年,奧巴馬總統開始第二任期,著力繼續推進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提出何種對外政策正引發外界的關注。當時中國正處於周邊外交熱點頻發且矛盾關係緊張的狀態中: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問題持續惡化、朝鮮半島再生新變數、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因為南海問題而明顯趨緊。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兩個大國在新週期將如何相互適應,自然成為焦點。也正因此,在“一帶一路”提出後,美國國內政界和學術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與研判。

起初,美國國內普遍使用“戰略”一詞來對“一帶一路”進行描述。這表明美國學界政界對於“一帶一路”的內涵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誤判的。美國最為流行的評論當屬將“一帶一路”視作“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並將其視作中國對於美國重返亞太和“再平衡”戰略的一種應激性反應。有人稱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來支持“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升軟實力的舉措,有助於對抗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的基本判斷大致是,中國藉助“一帶一路”抗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中國謀求戰略上的“西向”,打破美國的包圍並試圖重整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國試圖構建一個“去美國化”的地區新秩序。

因此,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政策走向整體上是朝著懷疑與冷處理的方式開展的。一個明顯的案例是,美方對於籌建中的亞投行相當不看好,並採取了“反制”措施。美國先是聲稱亞投行和世界銀行以及以美日為中心運營的亞洲開發銀行存在作用上的重疊,沒有存在的必要。

隨後又指責亞投行組織運營不透明,缺乏監管,中國在其中一家獨大。奧巴馬錶示,如果亞投行不能良好運行,那麼它可能是一個負面的事情,而美國不想參與一個最終不能造福社會的機構。然而,伴隨著包括英國在內的多個美國盟友紛紛加入亞投行,美國的態度出現軟化,措辭由強硬變得委婉,直到承諾停止抵制。而美國國內對於“一帶一路”的討論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更為務實的階段。特別是在需要藉助於中國的特定領域,則表達了謹慎的歡迎與合作態度。如圍繞亞投行與國際經濟治理問題,在雙邊領導人會晤中,雙方表示,認識到新機構以及未來將成立的機構,要成為國際金融框架的重要貢獻者,這些機構將像現有國際金融機構一樣,按照現有的環境和治理方面的高標準運作。

相比於政界的謹慎,美國經濟界對於“一帶一路”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和發展前景無疑更為關注。中美兩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美方看來,中國進行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有利於改善地區經濟水平,同時穩定地區局勢。特別是中亞、中東地區長期以來都是困擾美國全球戰略佈局的關鍵癥結。中國的政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於美國穩定這一地區局勢訴求的。

新一屆政府上臺後,美國的對外政策開始調整。特朗普迅速實現了退出TPP的承諾。中美元首實現“莊園會”,雙邊關係迎來了新機遇。在這樣的局勢下,儘管競選期間對中國的表態用詞嚴厲,這位商人出身的新任美國總統還是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在最後時刻趕上了論壇末班車。“美國之音”表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雖然沒有覆蓋到美國,但美國鼓勵本國企業利用這一倡議贏得潛在商機。《華爾街日報》也稱,“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給西方企業帶來巨大商機。這無疑標誌著,美方對於“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態度,已經朝著積極參與的方向發生了質的轉變。

當然,美國對“一帶一路”示好也未必都是好心。相比於門外對峙,混進門裡的刁客有時候破壞力更大。特朗普對一帶一路的示好其實仍然是“美國第一”:其一,給面子換取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配合,也爭取貿易談判的主動;其二,順便展開對奧巴馬政府的清算,共和黨一直認為“一帶一路”應該參加,不參加美國會被邊緣化,參加了有可能爭取領導權;其三,混進來攪和,製造新議題,避免“一帶一路”完全由中國主導。所以,美國加入固然比反對好,但這個“好”卻必須打上一個曖昧的引號。(作者:儲殷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