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年泉州南音申報“世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際,我們比較有意識地對泉州南音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對泉州南音的源流及其成因、發展到定型,有了一些認識。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泉州南音的成因

泉州南音同其它中華傳統文化一樣,有著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它是從中原傳到閩南來的,與歷史上三次南遷大移民有關。這三次南遷是:一、晉代永嘉衣冠南渡。晉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後晉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稱晉江。幾年前,南安豐州廟下晉代古墓藏出土發現部曲印章。可見當年入泉的士大夫連他的部曲都遷來了,也就是說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二、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王審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設招賢院,招賢納士,中原士人紛紛南遷。三、北宋覆亡,宋都南遷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趙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臨安遷來泉州(一說鎮江)。唐宋時,士大夫興養歌妓之風。士大夫南遷帶來了中原音樂,這些音樂同閩南地方音樂相滲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來。南唐顧閎中的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即可印證。

南遷帶來了中原文化,加上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學士,經濟相當發達,各種文化交流頻繁,呈現出“千家羅綺管絃鳴”的繁榮景象。泉州這個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對泉州南音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泉州南音的民展與成型

泉州南音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

“譜”:無唱詞,有琵琶彈奏法,是專供樂器演奏的帶標題的套曲。“譜”是泉州南音的基礎。在三大組成部分中,“譜”的形成最早。對照泉州南音樂器和現存的“譜”、“指”、“曲”,可以肯定,“譜”是唐大麴之遺存,宋朝成型的有12套。

“指”:有詞、有曲譜,又有琵琶彈奏指法的帶有故事情節的聲樂套曲。其

詞通常不唱,只由樂器演奏。“指”的內容多與戲文相關,由此可見,它形成於宋元雜劇、南戲產生之後。“指”實際上是從大量散曲中擇擾出來的精華。它是

“曲”的典範,對“曲”有指導意義。“指”較早有36套。“譜”只分管門,“指”就發展到分“支頭”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較簡短通俗,易學易懂,所以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數量最多,現有千餘首。“曲”的結構形式與宋詞、元曲有直接聯繫,其曲牌就有很多與宋詞的詞牌和元曲的曲牌同名的。

總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漢、晉唐、定型於宋朝到明初。國際著名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先生所輯《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可為佐證。

泉州南音還吸收佛曲、道情的東西,如“指”就有《南海觀音贊》和《普庵咒》,它是源於佛曲的,《弟子規》則吸取了道情的旋律。泉州南音還吸收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並汲收戈陽腔、青陽腔、崑山腔的養分。如《李亞仙》中的《滿空飛》;《胭脂記》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的《你聽咱》等。泉州南音與泉州地方戲曲特別是梨園戲,更是互相吸納,互相滲透。戲曲吸收南音作為它的唱腔,提高其藝術水平。王耀華先生對南音做了細緻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戲曲是從南音汲取營養的結論。泉州南音也吸收戲曲的唱段來充實自已,豐富自己的內涵。例如《春今》指套就是從梨園戲的《雪梅教子》吸收來的。還有一些散曲是在特定場合專用的。如賀壽唱《畫堂彩風》;結婚唱《一對夫妻》;喪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則唱《祀郎君》。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泉州南音的規制

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式有嚴格的規定。泉州南音演唱時的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洞簫,下方為二絃;右邊,上方為琵琶,下方為三絃。演唱程序固定是“指頭譜尾”,就是說開頭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後一定要奏“譜”“煞尾”。中間演唱也要按“支頭”順序來進行。要“起曲頭”,就是每個支頭要有帶頭唱的人,他唱的曲屬於哪個支頭,其他人也要跟著唱這個支頭的曲。若轉換支頭,則須唱“過支曲”作為轉折的過渡、連接。上一個唱完,下一個接過拍板接著唱,伴奏樂器基本沒有間斷。

泉州南音有四個管門七個“支頭”。四個管門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亻×管和倍思管。五空管又分倍工和中倍兩個支頭;五空四亻×管又分大倍、小倍和“山坡”(山坡羊、山坡裡)三個支頭;四空管有二調一個支頭;倍思管自成一支頭。“指”奏什麼管門,煞譜也得奏同一個管門。在12套“譜”中,“四”(四時景)、梅(梅花操)、“走”(走馬)、“歸”(百鳥歸巢)和《起手板》、《四靜板》屬五空管;《三面金錢經》、《五操金錢經》、《八面金錢經》屬四空管;《陽光三疊》屬倍思管;《三不和》、《四不應》則屬五空四亻×管。

樂器演奏也有其規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三絃和之,猶如“琴瑟和鳴”;洞簫與二絃的關係:洞簫為主,二絃為輔,“簫咬弦,弦入簫”,即所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迄明初,泉州南音的“譜”、“指”及其演奏形態均已係統化、規範化,業已成熟、定型。直至解放前夕,再發展也難以逾越它。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四、幾個尚待探討的問題

(一)工X譜有別於工尺譜

泉州南音界歷來有一種誤解,認為工X譜就是工尺譜。實際上,工X譜是有別於工尺譜的。泉州南音的工X譜為“X工六電一“為譜字,是以五音為基礎的古譜,這五音正好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名相對應,它記錄了先秦的樂音關係;而全國通用的工尺譜的譜字是“上、尺、工、凡、六、五、乙”,是七聲階,是宋以後形成的,它與泉州南音的工X譜不可同日而語。

(二)洞簫在泉州南音中的地位

洞簫是泉州南音的主樂,它的五個基本音就是古樂的“宮商角徵羽“,管門定音都是以它為準的,所以我們叫“洞管”,也就是“弦管”。有人認為“洞管”是與“品管”區別而稱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以前根本沒有品管,品管是後來從戲曲、十音吸納過來的。估計奏“指”的下四管也是吸收戲曲的。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泉州南音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

有人說泉州南音屬戲曲,也有人說屬曲藝,我們認為應該是屬於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它是以聲傳情,不帶表演的。泉州歷史上有盲人唱四錦班和說書講古,但是從來沒有曲藝。

(四)關於“御前清客”

郎君子弟好用“御前清客”的雅號。相傳康熙皇帝60大壽,文華殿大學士李光地,推薦泉州弦管5人晉京獻藝。康熙賜封他們為“御前清客”,並賜曲柄涼傘一把,銀絲宮燈一對,準其榮歸故里。林霽秋編的《泉南指譜重編》記載此事,但《泉州府志》和湖頭李氏族譜卻未錄此事,所以有人對此存疑。但是,我們還是寧信其有,因為曲柄涼傘黃色繡龍傘面,這是皇宮專用的,若未經御賜而亂用就是僭越,這種僭越是會招致殺身之禍的。所以我們認為,泉州南音儀仗打涼傘、掛宮燈、郎君子弟稱“御前清客”,可能真有康熙御賜之事。

泉州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全民熱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