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近日

南充這位倒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幹部

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

等中央媒體報道

並紛紛點贊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4月3日,《人民日報》以《以生命赴使命 用熱血鑄忠魂》為題,刊發了關於順慶區大林鎮李家壩村原黨支部書記李和林脫貧攻堅的事蹟。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報道原文

這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時代——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英國《經濟學人》讚歎:中國是世界減貧事業的英雄。

這是一個創造英雄的時代——

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多少人投入戰鬥,多少人衝鋒在前,多少人永遠倒在了戰場上……

從西南到西北,從隆冬到初春,我們走進這戰場,在嘹亮的衝鋒號角中,尋找那逝去的身影……

這些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懷追逐人民的夢想,用熱血燃燒出信仰的熊熊之光……

夢想的召喚

記者採訪中聽到這樣一個和妻子“三離三別”的故事。

李和林,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大林鎮李家壩村黨支部書記。這個上門女婿,結婚時兜裡連個毛毛錢都沒得。人窮矮半截,無論與媳婦有什麼爭執,媳婦聲音一大,他就不吭聲了,人送外號“耙耳朵”。

就是這個“耙耳朵”的男人,為著家鄉的致富夢,三次不聽妻子勸阻,執意離開妻子辭工回鄉。

2009年,之前已經兩次被叫回村裡領頭致富的李和林向妻子保證:“這回一定聽你的,好好打工賺錢。”

然而,李和林前腳剛踏進南充市區的工廠,後腳村幹部又找上門來:“和林,村上修路,這是咱全村人的夢啊!你能寫會算,回來吧!”

“不行!”一旁的妻子一口回絕。

見丈夫沒說話,妻子撂下狠話:“你要麼在這裡跟我一起打工,要麼再也不要回這個家!”

一整夜,李和林在床上輾轉反側,一聲聲嘆氣。妻子的心,又軟了。

第二天一早,她把丈夫叫到眼前:“有雞叫天明,沒雞叫天也明,我日子照過。你回去吧!”

接著又豎起兩個手指:“立兩個規矩,一是家裡沒錢還得出來打工;二是不許為了村裡事花自己的錢。”

李和林跳起來抱住妻子,連連點頭。

回到村上的李和林,還是揹著妻子從信用社貸了1.5萬元,劃入村集體賬戶。

當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他帶領李家壩村在“圓夢”的路上匆忙追趕:

1萬株核桃樹種下去了,百畝食用菌產業園拔地而起,7公里多的水泥路和便民路縱橫交錯,78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村裡通向外界的唯一一座水泥橋也修好了……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2016年,整村脫貧的最後時刻,李和林大口大口吐血,一查,胃癌晚期。

這天,極度虛弱的他趴在妻子耳邊說:“想去樓上再看看。”

腫脹的雙腳已穿不上鞋子、邁不開步子,妻子兩隻手卡在李和林的腰間環成一個圈,自己上前一步,拽他挪一步。

15個臺階,挪著走了15分鐘。

平臺上,他痴痴地看著村裡那一片白花花的木耳大棚。轉過臉,捋了捋妻子有些花白的頭髮:“這輩子,我最對不起的是你。”

“怨不怨老李?”李和林去世兩年後,我們問他的妻子。

女人說:“怨!”然後,背過臉去抹起眼淚。

也是這個女人,在丈夫去世當年將兒子送上扶貧路。那一年,她的兒子全票當選新一屆村主任。她說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丈夫和大家夥兒的夢。

在4月2日-3日兩天時間

這篇文章在

央視《新聞聯播》、新華每日電訊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相繼播發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4月3日 新華每日電訊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4月3日 光明日報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4月3日 經濟日報

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對南充這名幹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是這樣報道的…

正是因為夢想

這些扶貧英雄們才有了舍小家顧大家的胸懷

才有了敢於犧牲的勇氣

正是因為夢想

在貧困堡壘的攻堅之地

他們成為貧窮的掘墓者

成了百姓的知心人

來源:南充播報

編輯:wyl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