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
"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

花開兩枝隔海相望,

當兩岸宗親重新團聚,

祖祠裡又設下了怎樣特殊的宴席——

"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

花開兩枝隔海相望,

當兩岸宗親重新團聚,

祖祠裡又設下了怎樣特殊的宴席——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臺北大學校長侯崇文率臺北侯氏宗親會回南安尋根謁祖

劉版“趙氏孤兒”

南安梅山鎮鼎誠村的古山頭美井山上,一棵大榕樹遮天蔽日,根鬚及地。170年前,就是這棵榕樹的一株小苗隨著從南安遷居臺灣的先人移植到嘉義。如今,當年的小樹苗已然成長參天大樹,正如侯氏後人在臺灣開枝散葉、繁衍數代。這株小榕樹的家在嘉義雙溪石碼宮北側。同樣的,在南安也有一座石馬宮,這座始建於宋末元初年間的石馬宮又名報恩寺,是兩岸劉侯後人心中的“根”。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在兩岸宗親籌資新建的南安石馬宮前,南安劉氏宗親會會長劉加成給記者講述了一段血雨腥風的宗族歷史,這段歷史也被後人稱作劉版“趙氏孤兒”。據傳,隋唐時期,劉族先祖文靜公,協助李淵推翻隋朝,功勳彪炳,官至戶部尚書。因忠於朝廷,敢於諫言,開罪奸臣小人,李淵偏信讒言,致文靜公遭抄家滅頂之災。其間,奸臣上奏唐高祖李淵,讓跟隨文靜公多年轉戰南北的林將軍充當監斬官。所幸,林元帥深知文靜公忠良,對此深感無奈,藉機將自己的親生骨肉調換文靜公幼子,保留了忠良血脈。因事件敗露,林元帥負傷單騎帶孤突出重圍,逃往荒山。在深山中遇見一獵戶,獵戶姓侯,家中兩夫婦,結婚多年膝下尚無所出,林元帥說明緣由,遂將忠臣餘孤託付給侯氏夫婦,並附上血衣以予佐證。之後,林元帥誘引追兵,自盡於懸崖之下。侯氏夫婦對林元帥的義舉敬仰萬分,決心遵循林元帥託付之大義,把小孩扶養成人,劉氏忠良血脈得以延續。“劉侯連理枝,同宗並蒂花”之說也由此而來。

唐朝末年,部分侯氏後裔隨“開閩三王”南下,渡江入閩,生活在南安北坑。到了南宋,“北坑”改名“劉林”。為感念林元帥捨生取義的救命大恩,劉侯後代子孫先是為之在廳堂上立牌位祭拜,後又在今南安梅山羅東鎮維新村修建宮廟,供祀林元帥。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馬狀圖騰,故得名石馬宮。

清朝雍正年間,大批劉侯氏族人從南安碼頭、梅山一帶遷居至臺灣南部,目前單是高雄、嘉義就有12個村,人數將近5萬。從家鄉石馬宮奉請林元帥香火入島,在當地建廟奉祀,同號石碼宮,代代相傳。1929年,大陸的侯氏宗親陸續恢復本姓劉。但因歷史原因,再加交通不便無法溝通,恢復本姓的消息無法及時傳遞給臺灣及其他海外宗親,這些地區的宗親至今仍保留侯姓。由此,才有瞭如今臺灣侯姓宗親來拜劉氏家廟的有趣現象。

宗族的宴席

2010年5月25日,臺灣溪口裡石碼宮主任委員侯明堯接待了幾位特殊的客人。受旅外福建南安劉林劉侯宗親會委託,在臺灣工作的南安人劉文宗和堂弟劉富誠從臺北前往嘉義朴子市雙溪口尋訪宗親。不過,因為素未謀面,事先也未得到訊息,侯明堯乍見自稱要認親的劉文宗一行時難免警惕,猜想會不會是詐騙集團來行騙。見侯明堯心存疑慮,劉文宗經過半個多時的耐心解釋說明,侯明堯終於放下心來,確認彼此乃是出於同一祖宗的宗親兄弟後欣喜無比,隨即擺下家宴款待,又一同去拜謁當地的石碼宮。

同年,受臺灣侯氏宗親會邀請,劉加成首次率領南安劉氏宗親前往嘉義拜訪。短短几天時間,劉加成一行在當地宗親的陪同下,不僅拜謁了侯氏大大小小所有宗祠,還走訪了當地德高望重的侯氏宗親,嘉義的各大景點,包括當地行政樓、議事廳等。讓劉加成沒想到的是,時任嘉義縣長的張花冠還連續兩天宴請南安宗親團,並一再叮囑臺灣宗親一定要盡地主之誼,帶大陸鄉親好好體驗嘉義的風俗民情,常來常往。

如今,每年都有近500名的臺灣宗親回到南安尋根謁祖。劉加成常喜歡把宴席設在劉氏祖祠裡,九層粿、地瓜圓是每次少不了的家鄉菜。有意思的是,有時遇到大規模的臺灣訪親團,團員有“藍”有“綠”,一個團卻不肯一起吃飯。劉加成就想了辦法,席設三排,“藍綠”各一邊,南安宗親坐中間,終於相安無事其樂融融。除了熟悉的鄉音,最讓劉加成感動的還有臺灣宗親一口一個的“族長”。劉加成認為:“他們還認我這個‘族長’,其實認的就是這個根。在宗祠裡,不管你是‘藍’是‘綠’,姓侯姓劉,終歸都是劉氏子孫。根脈血緣是政治、地理等因素都無法割斷的。”

根脈的力量

根脈血緣的力量在兩岸劉侯的歷史變遷中可見一斑。縱然相隔200多年,歷經改名換姓,只要族譜一脈相承,就隔不斷宗族的情誼。採訪時,南安劉氏宗親會長劉加成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去廈門五通客運碼頭迎接臺灣侯氏宗親會的情景時依然感慨不已。雖然已有幾代人未曾謀面,臺灣訪親團團長侯明堯一聲“族長”就讓他潸然淚下,兩人抱頭痛哭,一如失散多年的兄弟。

而在臺灣,侯氏開枝散葉,後人遍佈各地,卻因藍綠政見不同產生隔閡,但到了南安祖地,藍綠陣營的宗親因都想參加祖祠的宴席,最終在祖地族親的撮合下共聚一堂,血脈宗族的凝聚力顯露無遺。

侯明堯如今幾乎是每年都會率團來南安祭祖。每次來,他都會帶臺灣宗親去看一看美井山的那棵老榕樹。他說:“我不希望子孫問‘爺爺,你是哪裡來的’,我們卻答不出來。我要讓後世子孫知道,我的根在南安。”就像當年那棵跟著劉氏先人漂洋過海到了臺灣的榕樹一樣,不管如今長得多高多壯,它的主幹上永遠都掛著一塊牌,寫著它的根在“南安梅山鎮鼎誠村古山頭美井山”。

END

來源:福建日報

"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

花開兩枝隔海相望,

當兩岸宗親重新團聚,

祖祠裡又設下了怎樣特殊的宴席——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臺北大學校長侯崇文率臺北侯氏宗親會回南安尋根謁祖

劉版“趙氏孤兒”

南安梅山鎮鼎誠村的古山頭美井山上,一棵大榕樹遮天蔽日,根鬚及地。170年前,就是這棵榕樹的一株小苗隨著從南安遷居臺灣的先人移植到嘉義。如今,當年的小樹苗已然成長參天大樹,正如侯氏後人在臺灣開枝散葉、繁衍數代。這株小榕樹的家在嘉義雙溪石碼宮北側。同樣的,在南安也有一座石馬宮,這座始建於宋末元初年間的石馬宮又名報恩寺,是兩岸劉侯後人心中的“根”。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在兩岸宗親籌資新建的南安石馬宮前,南安劉氏宗親會會長劉加成給記者講述了一段血雨腥風的宗族歷史,這段歷史也被後人稱作劉版“趙氏孤兒”。據傳,隋唐時期,劉族先祖文靜公,協助李淵推翻隋朝,功勳彪炳,官至戶部尚書。因忠於朝廷,敢於諫言,開罪奸臣小人,李淵偏信讒言,致文靜公遭抄家滅頂之災。其間,奸臣上奏唐高祖李淵,讓跟隨文靜公多年轉戰南北的林將軍充當監斬官。所幸,林元帥深知文靜公忠良,對此深感無奈,藉機將自己的親生骨肉調換文靜公幼子,保留了忠良血脈。因事件敗露,林元帥負傷單騎帶孤突出重圍,逃往荒山。在深山中遇見一獵戶,獵戶姓侯,家中兩夫婦,結婚多年膝下尚無所出,林元帥說明緣由,遂將忠臣餘孤託付給侯氏夫婦,並附上血衣以予佐證。之後,林元帥誘引追兵,自盡於懸崖之下。侯氏夫婦對林元帥的義舉敬仰萬分,決心遵循林元帥託付之大義,把小孩扶養成人,劉氏忠良血脈得以延續。“劉侯連理枝,同宗並蒂花”之說也由此而來。

唐朝末年,部分侯氏後裔隨“開閩三王”南下,渡江入閩,生活在南安北坑。到了南宋,“北坑”改名“劉林”。為感念林元帥捨生取義的救命大恩,劉侯後代子孫先是為之在廳堂上立牌位祭拜,後又在今南安梅山羅東鎮維新村修建宮廟,供祀林元帥。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馬狀圖騰,故得名石馬宮。

清朝雍正年間,大批劉侯氏族人從南安碼頭、梅山一帶遷居至臺灣南部,目前單是高雄、嘉義就有12個村,人數將近5萬。從家鄉石馬宮奉請林元帥香火入島,在當地建廟奉祀,同號石碼宮,代代相傳。1929年,大陸的侯氏宗親陸續恢復本姓劉。但因歷史原因,再加交通不便無法溝通,恢復本姓的消息無法及時傳遞給臺灣及其他海外宗親,這些地區的宗親至今仍保留侯姓。由此,才有瞭如今臺灣侯姓宗親來拜劉氏家廟的有趣現象。

宗族的宴席

2010年5月25日,臺灣溪口裡石碼宮主任委員侯明堯接待了幾位特殊的客人。受旅外福建南安劉林劉侯宗親會委託,在臺灣工作的南安人劉文宗和堂弟劉富誠從臺北前往嘉義朴子市雙溪口尋訪宗親。不過,因為素未謀面,事先也未得到訊息,侯明堯乍見自稱要認親的劉文宗一行時難免警惕,猜想會不會是詐騙集團來行騙。見侯明堯心存疑慮,劉文宗經過半個多時的耐心解釋說明,侯明堯終於放下心來,確認彼此乃是出於同一祖宗的宗親兄弟後欣喜無比,隨即擺下家宴款待,又一同去拜謁當地的石碼宮。

同年,受臺灣侯氏宗親會邀請,劉加成首次率領南安劉氏宗親前往嘉義拜訪。短短几天時間,劉加成一行在當地宗親的陪同下,不僅拜謁了侯氏大大小小所有宗祠,還走訪了當地德高望重的侯氏宗親,嘉義的各大景點,包括當地行政樓、議事廳等。讓劉加成沒想到的是,時任嘉義縣長的張花冠還連續兩天宴請南安宗親團,並一再叮囑臺灣宗親一定要盡地主之誼,帶大陸鄉親好好體驗嘉義的風俗民情,常來常往。

如今,每年都有近500名的臺灣宗親回到南安尋根謁祖。劉加成常喜歡把宴席設在劉氏祖祠裡,九層粿、地瓜圓是每次少不了的家鄉菜。有意思的是,有時遇到大規模的臺灣訪親團,團員有“藍”有“綠”,一個團卻不肯一起吃飯。劉加成就想了辦法,席設三排,“藍綠”各一邊,南安宗親坐中間,終於相安無事其樂融融。除了熟悉的鄉音,最讓劉加成感動的還有臺灣宗親一口一個的“族長”。劉加成認為:“他們還認我這個‘族長’,其實認的就是這個根。在宗祠裡,不管你是‘藍’是‘綠’,姓侯姓劉,終歸都是劉氏子孫。根脈血緣是政治、地理等因素都無法割斷的。”

根脈的力量

根脈血緣的力量在兩岸劉侯的歷史變遷中可見一斑。縱然相隔200多年,歷經改名換姓,只要族譜一脈相承,就隔不斷宗族的情誼。採訪時,南安劉氏宗親會長劉加成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去廈門五通客運碼頭迎接臺灣侯氏宗親會的情景時依然感慨不已。雖然已有幾代人未曾謀面,臺灣訪親團團長侯明堯一聲“族長”就讓他潸然淚下,兩人抱頭痛哭,一如失散多年的兄弟。

而在臺灣,侯氏開枝散葉,後人遍佈各地,卻因藍綠政見不同產生隔閡,但到了南安祖地,藍綠陣營的宗親因都想參加祖祠的宴席,最終在祖地族親的撮合下共聚一堂,血脈宗族的凝聚力顯露無遺。

侯明堯如今幾乎是每年都會率團來南安祭祖。每次來,他都會帶臺灣宗親去看一看美井山的那棵老榕樹。他說:“我不希望子孫問‘爺爺,你是哪裡來的’,我們卻答不出來。我要讓後世子孫知道,我的根在南安。”就像當年那棵跟著劉氏先人漂洋過海到了臺灣的榕樹一樣,不管如今長得多高多壯,它的主幹上永遠都掛著一塊牌,寫著它的根在“南安梅山鎮鼎誠村古山頭美井山”。

END

來源:福建日報

閩臺淵源 | 一起來聽聽南安劉氏祖祠與臺灣侯氏宗親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