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沐英 泰國 文化 中華網文化 中華網文化 2017-09-01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隴川縣戶撒鄉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主要製作簡單粗糙的生產工具。1328年 —1398年(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打製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三徵麓川”(1441-1449)時,為保證兵器供應,明朝隨軍工匠把兵器製作工藝傳授給阿昌族,使戶撒阿昌組鄉成為在保衛滇西邊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兵工廠”。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在此後的600多年裡,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一度這種刀成為南絲綢古道上的搶手貨。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曾在緬甸組建過一支景頗族軍隊,每個戰士配備一把式樣特別的戰刀,叫做“戈勒卡”,在與拿破崙軍隊作戰中,戶撒刀屢立戰功,此刀即出自戶撒阿昌族名師之手。1990年,戶撒刀製作名師用自己獨特的工藝鍛造了象徵民族騰飛的“九龍”指揮刀,該刀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阿昌刀不但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反而在兼收幷蓄中不斷精進,現已發展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性工藝品三大類、120多種,遠銷緬甸、泰國、印度、日本、歐美等國。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別,有背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產)、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而其中又以戶撒背刀優美古典外形和內在品質深受國內外手工工藝品收藏者的青睞和讚賞,這些手工刀具部分採用雲南和緬甸本地的名貴木材楠木、紅木、大葉紫檀、雞翅木、烏木等純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極具收藏價值。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一把好的阿昌“戶撒刀”,從選料到成型,無處不傾注著工匠們的心血,他們繼承了阿昌族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又對刀具的製作不斷創新,他們嚴格選料,精心製作,刀具一般都採用上好的彈簧鋼、炭素鋼等;鞘和柄,也選用好材,下料前仔細琢磨,量材使用。鍛造時大錘、小錘、鉗子配合默契,邊燒邊鍛。每種刀具的形狀、厚薄、長短、寬窄都力求恰到好處。淬水時,十分講究火候、水質,使刀刃硬度適中,鋒利耐磨;接下來還要精心修飾、打擦、裝配。高檔的刀葉上都要刻上“雙龍抱柱”或“二龍奪寶”等圖案,配上銅鞘、銅柄,使之金光閃耀,光彩奪目。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每家至少有把長刀。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方顯得英姿勃勃。這種風俗一直延續。據說在阿昌族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女方家長在選女婿的時候,不僅要看女婿的人品德行,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你會不會打刀。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柔可繞指,削鐵如泥

但是,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長,後繼乏人,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