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清華大學還是藍翔技校, 哪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你也找不到任何關於摩托車改裝的專業。但所有人都必須承認,改裝摩托車可是一門學問, 一門集合了機械工程學、材料學、工業設計、藝術甚至車主心理學的綜合學科。

雖然沒有學位,但已有很多人在無師自通的路上走了很遠。如果真的從藏龍臥虎的民間成立一所“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絕不是什麼難事兒, 於是我斗膽草擬了一份部分教職員工的名單,並進行了入職前的面談......(接上篇)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藝術顧問/趙光暉


趙光暉先生是一位吟遊詩人一樣的藝術家,雲南邊境長大,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宋莊自己的小院裡。他驕傲地跟我說,這輛摩托車,那輛車的發動機,還有那個頭盔等都是用自己的畫換回來的。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他愛好收藏經典汽車和摩托車,所以他的藝術作品也大都是機械和生物的結晶,比如骨頭質感的捷豹E-Type,還有邁巴赫前臉的小金魚……改裝摩托車雖然是半路出家,但由於他一直親自維修保養這些老車,手頭也不算生疏。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改車按照他的話說就 是:“怕自己養老的地方沒有人會改裝摩托車,所以自己先研究研究。”於是這輛看上去有些科幻的R 1100 S,它的概念設計、造型、結構改造、鈑金、焊接、電路、木工、皮具、噴塗工作完全由他一個人在不借助任何外人幫助下完成的,當然還有試車——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行為藝術!

您從事摩托車工作有多少年了?

這不是我的工作,但鼓搗汽車和摩托車是我的消遣,大概從2004年開始,每年鼓搗一輛,不然難受。藝術是費腦的工作,而改裝摩托車只是手上忙,反而解放了我的思想。跟機械打交道的過程也是我尋找靈感的過程,相輔相成。

講講您改裝的第一輛摩托車吧。

第一輛應該是我自己的本田“黑鳥”(CBR1100 XX),它特別快,但後來覺得它的樣子有點過時。我想,這好辦啊,我就是做雕塑的,不就是換個殼子的事兒嘛。我學習了怎樣做碳纖維塑形,就重新設計了一個碳纖維殼子裝在 “黑鳥 ”上面 。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大概改裝過多少輛摩托車?

大概有6輛吧!

您最喜歡什麼風格的改裝?

沒有特別喜歡的,但原則是它不能慢,我無法理解一輛摩托車玩了命只 能跑100/小時公里。如果不是幾十年的老車,一輛摩托車太慢的話,我找不到與它溝通的必要……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最滿意的作品是什麼?

談不上最滿意,但這輛R 1100 S算我下功夫比較深的了,比如說支持車座的支架結構和減震結構都是我自己設計並製作的,我反覆地實驗它的功能性,騎它去壓彎,覺得車座子掛不住人的話,我再回來做調整。木車座是我拿一塊紅木用砍刀削出來的,上面的打孔覆皮也是我去做皮具的朋友那裡學來的手藝。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你還能在車座下看到一個小攝像頭,它連著車把上的液晶屏 幕,因為我覺得這輛車裝後視鏡有點多餘,我就為它裝了個後視系統,類似汽車的倒車影像。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漆也是自己噴的,噴了兩遍結果都不太滿意,硬件條件不行,還是得去專業漆房做。車身的塗裝也都是這輛車相關的實際數據,我不想玩些虛張聲勢的東西,顏色也取材自最常見的防盜門的灰色……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面對一輛摩托車,第一步會從哪個部分下手改裝?

我會先把它拆個乾淨,然後看哪些部件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可以放棄的……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覺得一輛改裝摩托車形成自己的風格最關鍵的是哪個部分?

一輛車的某個部分決定不了它的風格,它不像一輛新車,由設計師把風格就確定了。改裝摩托車則是從一個很薄弱的車輛甚至骨架開始,你逐漸給它添加血肉,如同一個生命慢慢長大,你每一天對它都有期待,陪它長大,確保它獨一無二。它這個生長的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過程很關鍵。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覺得改車最難的是哪個環節?最有樂趣的部分呢?

這輛BMW最讓人頭疼的是它的各種傳感器的線路,掏出來足足有那麼粗一捆,我要搞明白每一根線是幹什麼用的。因為改裝很多結構都變了, 一些像進氣壓力傳感器、排氣溫度傳感器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我要一根 根搞清楚哪根能拆除,哪根拆掉髮動機就啟動不了了。有一天我急了,直接把車推進了臥室,在床邊支了個桌子,把密密麻麻的線全部鋪開,用小刀一根一根地把他們分揀開,跟它們死磕。揀累了我就躺下睡覺,醒過來點根菸繼續……這很枯燥,但最後把有用的線留下,規整地把它們排好固定在車上也是樂趣。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除了改車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現在年紀大了,也不泡妞了。摩托車、汽車就是我的愛好。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古往今來選一輛最適合自己或者自己最喜歡的摩托車吧!

還真說不上來,我可能太作了,沒有一輛車覺得是完全適合我或者說是完美的。任何一輛車我都會忍不住去找它的茬,挑它的刺。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幾何兼體育老師/孫晶


10多年前還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孫晶在珠海賽道燃起了自己的賽車夢,至今斬獲各種獎項。最初是為自己改裝了一輛摩托車,車友們覺得不錯,便鼓勵他開辦自己的改裝車行Triple Custom。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孫晶認為我國這幾年經 歷了對國外摩托車改裝模仿、學習甚至抄襲的階段,應該有能力嘗試發展自己風格的東西。在孫晶的車行裡到處能看到他的吉祥物“猴子”,總以為賽車手出身的他是個熱血青年,後來發現熱愛聽京劇、喝茶的孫晶心裡住的靈魂或許並不年輕。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如今孫晶的ANGLE系列已經發布了3款作品,雖然既有復古又有街車,但ANGLE系列以各種稜角為元素的風格不變。孫老師應該可以勝任幾何老師併兼任體育老師,這樣學生們就可以說,我們的數學課是體育老師教的了……


您從事摩托車工作有多少年了?

專門改車有6年時間了。13歲的時候開始騎摩托車,是我爸教我的。

講講您改裝的第一輛摩托車吧。

基於杜卡迪900 SS的咖啡賽車。

您大概改裝過多少輛摩托車?

記不清了,多多少少經手過的車有上百輛了。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最喜歡什麼風格的改裝?

最早喜歡咖啡賽車,後來喜歡BOBBER,現在喜歡TRACKER和SCRAMBLER, 一直在變。

您最滿意的作品是什麼?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自己最滿意的一輛。經常快完工的時候特別興奮、 特別開心,然而第二天自己再看覺得也就那麼回事兒,總覺得還有改進的餘 地。現有作品相對比較滿意的便是那臺ANGLE 1,“ANGLE”是稜角的意思, 稜角不僅是這輛車的設計語言,同樣意味著人的性格中的稜角。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現在的摩托車做的越來越流線、圓潤,而生活中人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圓滑。從設計理念出發,我們希望人和摩托車一樣能迴歸有性格、有稜角的態度——這也是TRIPLE CUSTOM想秉承的一個設計理念。ANGLE 1的車主是攝影師,我們也為她設計了很多如相機、鏡頭、相機包和膠捲等細節,而且這些細節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在車身,它們都具有功能性,例如相機包裡面裝的是電池。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面對一輛摩托車,第一步會從哪個部分下手改裝?

當我確定要改裝的風格後,第一步會首先設計出車身的線條,然後才去 考慮細節。我覺得實用性也很重要,車要安全,然後才是美觀。

您覺得一輛改裝摩托車形成自己的風格最關鍵的是哪個部分?

還是線條,線條最重要。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您覺得改車最難的是哪個環節?最有樂趣的部分呢?

最難的是做減法吧。一輛車往上加東西好加,什麼都想往上加,但一輛 車身上東西多了不一定大氣。反而要做出取捨,用最少的東西構成這輛車與眾不同的特性,體現出它獨特的質感以及滿足客戶需求——減法也是所有設計行業裡最難的一點。最有樂趣的部分有幾個點,首先應該是設計出圖的時候,然後是改裝過程中遇到的結構問題被我們攻克的時候。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除了改車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除了改車是賽車,還有聽京劇。騎車和聽京劇都是我爸教的,沒事兒時候愛一遍遍聽《四郎探母》和《趙氏孤兒》,還會跟著哼哼,流行歌曲還真不喜歡。我比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慢節奏的東西。其實改裝摩托車並不是一種年輕人眼裡很潮的東西,它其實就是一種慢節奏的傳統文化,急不得,也一點都不潮,反而需要人心特別沉靜。我希望有天能把中國傳統工藝和摩托車改裝結合一下。

摩托車改裝研究學院的教授們(下)


古往今來選一輛最適合自己或者自己最喜歡的摩托車吧!

喜歡的太多了,選出一輛來實在是太難了。

(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