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嗩吶聲聲 吹出幸福歌

民族樂器 嗩吶 手工藝 藝術 金魚 渭南日報 2019-02-06

渭南日報 記者 楊曉妍

把一項民間藝術傳承下去需要花費多大精力?嗩吶吹技傳承人張金魚給出的答案是:一輩子。

55歲的張金魚在臨渭區崇凝鎮可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嗩吶吹技“高手”。從用口吹奏到口鼻同吹,從單嗩吶到雙嗩吶,花樣繁多。關於嗩吶吹技的“十八般武藝”,張金魚是樣樣精通、信手拈來。

非遺故事|嗩吶聲聲 吹出幸福歌

嗩吶吹技,是一種以嗩吶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民間藝術形式。和以往的嗩吶演奏相比,它同時融入了雜技、魔術等多種形式,讓略顯單一的表演愈發飽滿,更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多了幾分引人探尋的韻味。“嗩吶吹技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耍著花樣吹奏嗩吶。通過噴火焰、吊氣球等形式,能把演出氣氛烘起來。”

現如今,嗩吶這個“老夥計”,已陪伴張金魚度過了40餘年的歲月。“嗩吶吹技是我家的祖傳手藝,傳承到我父親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他告訴記者。孩提時,張金魚時常跟隨父親走街串巷,在各種紅白喜事吹奏嗩吶,以此謀生。那時,父親是“主力”,身單力薄的他只能幫助父親敲打棒棒鼓。耳濡目染久了,難免會把這當作一種習慣。時間長了,習慣會升華,滋生出一種叫作“喜歡”的情愫,甚至會演變成深愛。正因如此,張金魚喜歡上了這個父輩相傳的技藝。

按理說,子承父業是件好事。沒想到,父親堅決反對。“學這個有啥出息?一輩子吹這玩意兒,不知道受了多少人的眉眼高低。”“可我就愛嗩吶,我一聽嗩吶聲就渾身來勁。再說,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誰說吹嗩吶就沒出息了!”如今,因學習吹嗩吶而引發的父子爭吵,並沒有隨著記憶消散,時常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只不過,兩鬢花白的他早已讀懂了父親的用心良苦。“學習嗩吶不光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力氣活,能吃苦是去這行最基本的要求。”

怎奈當時年少氣盛,倔脾氣的張金魚不服輸,一心想著學好這門技藝,為父親爭口氣。於是,他瞞著父親悄悄學藝。巧的是,張金魚的鄰居父子兩也愛好吹嗩吶。人家在屋裡教,張金魚偷偷地躲在牆外的窗子下面聽。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兒子偷師學藝的囧相後,父親終於不忍心了。手把手、心貼心地把吹嗩吶的“看家本領”一一傳授。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張金魚更加勤學苦練。嗩吶聲穿透力強,只要吹兩聲,大半個村子都能聽到。求學心切的張金魚想到一個好辦法:到家中地窖裡練習。地窖裡沒有光亮,黑乎乎的;地窖裡沒有窗戶,悶得慌。張金魚時常是吹半個小時,爬上去喘口氣再下去……

憑著這股韌勁,張金魚終於成了十里八鄉的名人。不過,他覺得創新才是嗩吶藝術的生命。在繼承父輩們傳統吹奏技巧的基礎上,他融入一些民間戲法絕活,如雙吹、轉碗、五吹、吐火、吐綵帶等絕技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在對祖傳老技藝精心改良後,張金魚的名聲是越來越大。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攝製組專程來渭南尋找張金魚,對他的嗩吶絕技演奏進行專題採訪;隨後,他還登上陝西電視臺戲曲晚會的舞臺,去了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特邀巡迴演出。40多年來,張金魚所獲得的榮譽實在太多,自己都記不清。採訪當天,他在家裡翻來找去,唯一找見一個紅皮證書,是2008年陝西省委宣傳部、文化廳等5家舉辦的“陝西省首屆農民戲劇節”的獲獎證書。

嗩吶吹技,給予了父輩們戰勝困苦生活的勇氣,也傳達著張金魚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多虧了這門祖傳手藝,不但讓我能掙錢養家餬口,也讓我在生活中贏得了朋友,贏得了鄉親們的尊重。”如今,兒子張星在他的帶領下,學習嗩吶吹奏,成立了演藝公司,收入越來越好。看著這一切,張金魚喜上眉梢。“自己吹吹打打一輩子,活到老吹到老,我要把一生所學傳給更多的年輕人,讓嗩吶藝術代代相傳,名揚海內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