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明朝 我在宮裡做廚師 政治 經濟 海瑞 文章 古今大局觀 2019-08-22
"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科舉制度是一項如何選拔人、選拔怎樣的人的制度,以其自身的相對公正性和開放性,取代了九品中正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選官制度,是明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並且在社會身份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實現了社會成員流動的渠道,可以說為普通百姓開放了一條去往上層的通道,並且此舉措與前代相比更趨於公平,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明代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吸納能人志士參與國家治理事務後,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現實,極大地鼓舞了天下人的求學熱忱。如果能夠回到明朝奔赴那場全民盛事,今天的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人生之旅呢?

"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科舉制度是一項如何選拔人、選拔怎樣的人的制度,以其自身的相對公正性和開放性,取代了九品中正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選官制度,是明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並且在社會身份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實現了社會成員流動的渠道,可以說為普通百姓開放了一條去往上層的通道,並且此舉措與前代相比更趨於公平,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明代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吸納能人志士參與國家治理事務後,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現實,極大地鼓舞了天下人的求學熱忱。如果能夠回到明朝奔赴那場全民盛事,今天的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人生之旅呢?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一、生員

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正途,生員(也就是秀才)是科舉考試的起點。考生員的考試叫小考,寅、巳、申、亥之年為小考之年,小考分三次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全部合格,就成為生員。生員作為最低級的功名,標誌著具有生員的士子開始正式成為“士”一階層,開始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明代海瑞就寫道:“見以秀才至,則斂容息口,曰此某齋長也。人情重士如此,豈畏其畏力哉?”

州、府、縣學的生員,雖然是最低等的功名,算不上有權勢的人,由於“公論出於學校”的共識,同時以後會有身居高位的可能,因此具有不少特權。例如可以給官員直接寫稟貼;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犯罪,在革去功名之前,不會受刑,即使在有小過的時候,知縣也沒有懲罰的權力,只能交由教官;生員還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

對於大多數生員來說,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因為在地方上,生員可以去坐館教書,廩膳生員國家還會每月發放補助,明初每人每月是米六鬥至一石,在明代中後期,是一百二十兩。生員在民間社會中可以說是佔最高的地位,在鄉間常見有頂戴之人,多是生員,大家對他們的稱呼,總是“先生”二字。有許多事情,必須要用秀才,例如結婚時候之伴郎,有錢的人家總會請兩位生員。知縣有公事下鄉,陪縣官起座之人,必須是生員,因為生員有頂戴。生員居家,可以改換門閭,這叫改換門庭,因為普通家庭房屋門是七尺,而生員家的是七尺三寸。

"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科舉制度是一項如何選拔人、選拔怎樣的人的制度,以其自身的相對公正性和開放性,取代了九品中正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選官制度,是明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並且在社會身份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實現了社會成員流動的渠道,可以說為普通百姓開放了一條去往上層的通道,並且此舉措與前代相比更趨於公平,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明代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吸納能人志士參與國家治理事務後,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現實,極大地鼓舞了天下人的求學熱忱。如果能夠回到明朝奔赴那場全民盛事,今天的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人生之旅呢?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一、生員

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正途,生員(也就是秀才)是科舉考試的起點。考生員的考試叫小考,寅、巳、申、亥之年為小考之年,小考分三次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全部合格,就成為生員。生員作為最低級的功名,標誌著具有生員的士子開始正式成為“士”一階層,開始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明代海瑞就寫道:“見以秀才至,則斂容息口,曰此某齋長也。人情重士如此,豈畏其畏力哉?”

州、府、縣學的生員,雖然是最低等的功名,算不上有權勢的人,由於“公論出於學校”的共識,同時以後會有身居高位的可能,因此具有不少特權。例如可以給官員直接寫稟貼;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犯罪,在革去功名之前,不會受刑,即使在有小過的時候,知縣也沒有懲罰的權力,只能交由教官;生員還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

對於大多數生員來說,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因為在地方上,生員可以去坐館教書,廩膳生員國家還會每月發放補助,明初每人每月是米六鬥至一石,在明代中後期,是一百二十兩。生員在民間社會中可以說是佔最高的地位,在鄉間常見有頂戴之人,多是生員,大家對他們的稱呼,總是“先生”二字。有許多事情,必須要用秀才,例如結婚時候之伴郎,有錢的人家總會請兩位生員。知縣有公事下鄉,陪縣官起座之人,必須是生員,因為生員有頂戴。生員居家,可以改換門閭,這叫改換門庭,因為普通家庭房屋門是七尺,而生員家的是七尺三寸。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二、舉人

考取舉人的考試稱為鄉試,鄉試分省考試,以子、卯、午、酉年考試之年。中央派兩名主考到每省監督考試。一共考三場,第一場三篇文章一首詩,第二場五經,第三場策中舉之後,要拜師,會同年,會同門,還有刻硃卷。生員只要考中舉人,便身價百倍,衣食無憂,親戚朋友找上門來認親。舉人同生員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授官。

在明代前期,由於選拔人才的需要,舉人一般都能有好的出路,授予的官職也較高,隨之科舉制的開展,應試的人的增多,加上社會上重視進士的風氣,使得舉人地位下降,最多授予教官。舉人雖說不是正式的官員,但可以說是國家的人才了,因為鄉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第一步。生員雖然是程序上的第一步,但是舉人中舉後,需要在保和殿複試,可以說是皇帝親身選拔的考試,是國家儲備的人才。一般來說,舉人最大的榮耀是可以參加會試,舉人以下有許多功名,參加鄉試的有各式的人,但是參加會試則是舉人的特權,所以說舉人是一命之榮。

"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科舉制度是一項如何選拔人、選拔怎樣的人的制度,以其自身的相對公正性和開放性,取代了九品中正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選官制度,是明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並且在社會身份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實現了社會成員流動的渠道,可以說為普通百姓開放了一條去往上層的通道,並且此舉措與前代相比更趨於公平,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明代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吸納能人志士參與國家治理事務後,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現實,極大地鼓舞了天下人的求學熱忱。如果能夠回到明朝奔赴那場全民盛事,今天的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人生之旅呢?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一、生員

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正途,生員(也就是秀才)是科舉考試的起點。考生員的考試叫小考,寅、巳、申、亥之年為小考之年,小考分三次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全部合格,就成為生員。生員作為最低級的功名,標誌著具有生員的士子開始正式成為“士”一階層,開始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明代海瑞就寫道:“見以秀才至,則斂容息口,曰此某齋長也。人情重士如此,豈畏其畏力哉?”

州、府、縣學的生員,雖然是最低等的功名,算不上有權勢的人,由於“公論出於學校”的共識,同時以後會有身居高位的可能,因此具有不少特權。例如可以給官員直接寫稟貼;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犯罪,在革去功名之前,不會受刑,即使在有小過的時候,知縣也沒有懲罰的權力,只能交由教官;生員還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

對於大多數生員來說,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因為在地方上,生員可以去坐館教書,廩膳生員國家還會每月發放補助,明初每人每月是米六鬥至一石,在明代中後期,是一百二十兩。生員在民間社會中可以說是佔最高的地位,在鄉間常見有頂戴之人,多是生員,大家對他們的稱呼,總是“先生”二字。有許多事情,必須要用秀才,例如結婚時候之伴郎,有錢的人家總會請兩位生員。知縣有公事下鄉,陪縣官起座之人,必須是生員,因為生員有頂戴。生員居家,可以改換門閭,這叫改換門庭,因為普通家庭房屋門是七尺,而生員家的是七尺三寸。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二、舉人

考取舉人的考試稱為鄉試,鄉試分省考試,以子、卯、午、酉年考試之年。中央派兩名主考到每省監督考試。一共考三場,第一場三篇文章一首詩,第二場五經,第三場策中舉之後,要拜師,會同年,會同門,還有刻硃卷。生員只要考中舉人,便身價百倍,衣食無憂,親戚朋友找上門來認親。舉人同生員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授官。

在明代前期,由於選拔人才的需要,舉人一般都能有好的出路,授予的官職也較高,隨之科舉制的開展,應試的人的增多,加上社會上重視進士的風氣,使得舉人地位下降,最多授予教官。舉人雖說不是正式的官員,但可以說是國家的人才了,因為鄉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第一步。生員雖然是程序上的第一步,但是舉人中舉後,需要在保和殿複試,可以說是皇帝親身選拔的考試,是國家儲備的人才。一般來說,舉人最大的榮耀是可以參加會試,舉人以下有許多功名,參加鄉試的有各式的人,但是參加會試則是舉人的特權,所以說舉人是一命之榮。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三、進士

舉人蔘加會試中第後,通過殿試就是進士了,殿試一般不黜落,所以只要會試及第,就可以高枕無憂。作為最重要的科名,重要官職“非進士不畀”,士子一中進士,便成了地方名士,在社會上備受推崇。李紹文在《雲間雜記》中記載:“明代有一個叫吳平坡的生員,平生有三大願,一為‘榷稅蕪湖’;二為買某官員的豪宅;三為要買一小妾。結果這些奢求在他中了進士統統實現了 ”。“有空筒的舉人,沒有空筒的進士”,表示在社會中進士比舉人的地位高,因為中了舉人之後,倘若不能中進士,則只能授予小官或者教職,但是進士就都會授予官職,也就是進士都是官員。

進士有一個生員和舉人都沒有的特殊的榮譽,就是去世後能到諡法,如文正、文達、文襄等。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科舉功名,由於其本身所帶有的種種利益,才使得廣大士子們,窮極一生,孜孜中國古代國家設立科舉制度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的吸收社會的精英的基礎上維護社會的穩定。

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瓦解了自漢時期產生的士族階層,加強了中央集權,最高統治者牢牢把握住了選拔官員的權力,而科舉功名制度在明代實行的一個結果,是在社會基層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紳階層。

在明代,朝廷給與士人的社會政治地位相當優越,舉人、生員是一種終身的功名,即使沒有在官僚機構工作的任何經歷也會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特權,而明代能夠成為官員的人是極少的,因此使得擁有功名身份的士紳人數大大增加。這些擁有各種特權的士紳,加上辭官居鄉的退休官吏,以其自身在政治、經濟、化等方面的種種優勢建立起與基層人民的密切聯繫,對維護國家政權對社會邊緣區域的控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明代,士紳的出身來源於科舉,而科舉的考試內容則是儒家思想,因此相應的,士紳大多通曉儒家思想。儒家的教化思想、國家教化權力的賦予、社會對其教化的認同使士紳階層承擔起教化民眾的責任;士紳的經濟貢獻:地方建設與經濟轉型;不僅士紳承擔著教育教化的責任,由於他們有著深厚的經濟實力,大量的地方事務的實際管理也都操諸士紳手中,例如修路造橋、開河築堤和興修水利等公共工程,都有士紳們的身影。

公共設施的修建往往是勞民傷財,因為人們不僅要有徭役,更要有賦稅,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於是官員大多發動“邑中耆老、閭右以及下吏共同參與到地方事務中來。”而且“官員士紳參與到公共設施的修建,最終贏得民心,得了聲望。”

明代中葉以後,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醞釀著重大的變化,農產品的商品化不斷增強,手工業空前繁榮。在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社會風氣也隨之改變,人民轉變了商業為末的觀念,開始崇尚貨財,以繼承傳統的士紳們也紛紛“下海”。“吳中縉紳士大夫,多以貨殖為急。六郭開行債典,其術備克於齊民。”經商的士紳中,既有離職或致仕的官員,也有屢試不中的生員、舉人。他們利用通過功名所取得的經濟實力和知識,有著平民所不具備的經商便利,使得他們在商海中無往不利。士紳們投身工商業,有利於加快明代經濟的轉型,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科舉制度是一項如何選拔人、選拔怎樣的人的制度,以其自身的相對公正性和開放性,取代了九品中正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選官制度,是明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舉制度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並且在社會身份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實現了社會成員流動的渠道,可以說為普通百姓開放了一條去往上層的通道,並且此舉措與前代相比更趨於公平,也更大程度地維護了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明代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吸納能人志士參與國家治理事務後,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現實,極大地鼓舞了天下人的求學熱忱。如果能夠回到明朝奔赴那場全民盛事,今天的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人生之旅呢?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一、生員

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正途,生員(也就是秀才)是科舉考試的起點。考生員的考試叫小考,寅、巳、申、亥之年為小考之年,小考分三次考試,即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全部合格,就成為生員。生員作為最低級的功名,標誌著具有生員的士子開始正式成為“士”一階層,開始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明代海瑞就寫道:“見以秀才至,則斂容息口,曰此某齋長也。人情重士如此,豈畏其畏力哉?”

州、府、縣學的生員,雖然是最低等的功名,算不上有權勢的人,由於“公論出於學校”的共識,同時以後會有身居高位的可能,因此具有不少特權。例如可以給官員直接寫稟貼;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犯罪,在革去功名之前,不會受刑,即使在有小過的時候,知縣也沒有懲罰的權力,只能交由教官;生員還可以免戶內二丁差役。

對於大多數生員來說,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因為在地方上,生員可以去坐館教書,廩膳生員國家還會每月發放補助,明初每人每月是米六鬥至一石,在明代中後期,是一百二十兩。生員在民間社會中可以說是佔最高的地位,在鄉間常見有頂戴之人,多是生員,大家對他們的稱呼,總是“先生”二字。有許多事情,必須要用秀才,例如結婚時候之伴郎,有錢的人家總會請兩位生員。知縣有公事下鄉,陪縣官起座之人,必須是生員,因為生員有頂戴。生員居家,可以改換門閭,這叫改換門庭,因為普通家庭房屋門是七尺,而生員家的是七尺三寸。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二、舉人

考取舉人的考試稱為鄉試,鄉試分省考試,以子、卯、午、酉年考試之年。中央派兩名主考到每省監督考試。一共考三場,第一場三篇文章一首詩,第二場五經,第三場策中舉之後,要拜師,會同年,會同門,還有刻硃卷。生員只要考中舉人,便身價百倍,衣食無憂,親戚朋友找上門來認親。舉人同生員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授官。

在明代前期,由於選拔人才的需要,舉人一般都能有好的出路,授予的官職也較高,隨之科舉制的開展,應試的人的增多,加上社會上重視進士的風氣,使得舉人地位下降,最多授予教官。舉人雖說不是正式的官員,但可以說是國家的人才了,因為鄉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第一步。生員雖然是程序上的第一步,但是舉人中舉後,需要在保和殿複試,可以說是皇帝親身選拔的考試,是國家儲備的人才。一般來說,舉人最大的榮耀是可以參加會試,舉人以下有許多功名,參加鄉試的有各式的人,但是參加會試則是舉人的特權,所以說舉人是一命之榮。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三、進士

舉人蔘加會試中第後,通過殿試就是進士了,殿試一般不黜落,所以只要會試及第,就可以高枕無憂。作為最重要的科名,重要官職“非進士不畀”,士子一中進士,便成了地方名士,在社會上備受推崇。李紹文在《雲間雜記》中記載:“明代有一個叫吳平坡的生員,平生有三大願,一為‘榷稅蕪湖’;二為買某官員的豪宅;三為要買一小妾。結果這些奢求在他中了進士統統實現了 ”。“有空筒的舉人,沒有空筒的進士”,表示在社會中進士比舉人的地位高,因為中了舉人之後,倘若不能中進士,則只能授予小官或者教職,但是進士就都會授予官職,也就是進士都是官員。

進士有一個生員和舉人都沒有的特殊的榮譽,就是去世後能到諡法,如文正、文達、文襄等。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科舉功名,由於其本身所帶有的種種利益,才使得廣大士子們,窮極一生,孜孜中國古代國家設立科舉制度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的吸收社會的精英的基礎上維護社會的穩定。

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瓦解了自漢時期產生的士族階層,加強了中央集權,最高統治者牢牢把握住了選拔官員的權力,而科舉功名制度在明代實行的一個結果,是在社會基層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紳階層。

在明代,朝廷給與士人的社會政治地位相當優越,舉人、生員是一種終身的功名,即使沒有在官僚機構工作的任何經歷也會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特權,而明代能夠成為官員的人是極少的,因此使得擁有功名身份的士紳人數大大增加。這些擁有各種特權的士紳,加上辭官居鄉的退休官吏,以其自身在政治、經濟、化等方面的種種優勢建立起與基層人民的密切聯繫,對維護國家政權對社會邊緣區域的控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明代,士紳的出身來源於科舉,而科舉的考試內容則是儒家思想,因此相應的,士紳大多通曉儒家思想。儒家的教化思想、國家教化權力的賦予、社會對其教化的認同使士紳階層承擔起教化民眾的責任;士紳的經濟貢獻:地方建設與經濟轉型;不僅士紳承擔著教育教化的責任,由於他們有著深厚的經濟實力,大量的地方事務的實際管理也都操諸士紳手中,例如修路造橋、開河築堤和興修水利等公共工程,都有士紳們的身影。

公共設施的修建往往是勞民傷財,因為人們不僅要有徭役,更要有賦稅,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於是官員大多發動“邑中耆老、閭右以及下吏共同參與到地方事務中來。”而且“官員士紳參與到公共設施的修建,最終贏得民心,得了聲望。”

明代中葉以後,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醞釀著重大的變化,農產品的商品化不斷增強,手工業空前繁榮。在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社會風氣也隨之改變,人民轉變了商業為末的觀念,開始崇尚貨財,以繼承傳統的士紳們也紛紛“下海”。“吳中縉紳士大夫,多以貨殖為急。六郭開行債典,其術備克於齊民。”經商的士紳中,既有離職或致仕的官員,也有屢試不中的生員、舉人。他們利用通過功名所取得的經濟實力和知識,有著平民所不具備的經商便利,使得他們在商海中無往不利。士紳們投身工商業,有利於加快明代經濟的轉型,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明代士大夫的官場之路是怎樣的

四、總結

明代士子不管及第與否,很多人都會通過小說來反映自己幾十年的求學歷程,在內容上或寫懷才不遇,或金榜題名。有的是描寫自己的真是遭遇,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通過小說來直面士人的人生責任與道義理想矛盾,抒發自己期待讀書人能夠保持“道”的承擔者的高貴與自尊。通過科舉,讀書人不僅有了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底層人民也看到通過功成名就來實現除惡揚善的希望,因此,在小說中,進入仕途後便鋤奸鏟惡的舉動不勝枚舉,如《警世恆言》 、《醒世恆言》都有這種類型的描寫,所以不少科舉或仕途不順者選擇拿起筆桿,用另一種方式來達成心中的輝煌,筆墨紙硯未嘗不可造就成名垂青史的佳話。

明朝讀書人在經歷過一場場殘酷激烈的科考後,個人的收穫絕不止功名加身、人脈廣羅等現實層面的收益,更可貴的是在寒窗苦讀後內心沉澱出的寧靜致遠與對人生理想更澄澈的認知。無論是步入朝堂成為謀劃民生國計的權臣,還是迴歸平凡成為市井平民的倚仗,亦或是不問塵世只願落筆繪出千頭萬緒的墨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竭盡所能為國民尋求福祉,用積累的知識點滴來創造出更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若梅. 明朝科舉制度的特點、作用及負面影響[J].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2, 17(1):54-56.

[2] 常建華.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實踐——以《明經世文編》為中心[J]. 古代文明, 2015(2):81-90.

[3] 陳寶良. 明代士大夫的節義觀念及其行為抉擇[C]// 2014.

[4] 黃俊官, 黃明光. 關於明代科學考試試卷的探討[J]. 玉林師範學院學報, 2002, 23(2):47-51.

[5] 陳文新, 付一冰. 明代文學與科舉關係研究述評[J]. 教育與考試, 2015(1):41-5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