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又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什麼意義呢?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河西走廊,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宋朝時的党項人李元昊亦在此建國夏,史稱西夏。歷史只有上強盛的王朝才能控制河西走廊,能否控制河西走廊,是一個政權強盛與否重要標誌之一。河西走廊的位置處於中原文化和西域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中間,民風彪悍,盛產駿馬,土地肥沃,控制住河西對於西域而言進可攻退可守 ,漢時設立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戍兵屯田於此,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所以叫做河西走廊。河西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洛陽。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秦朝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是匈奴的勁敵。西漢前元六年,草原梟雄冒頓單于大敗月氏,後來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佔領河西走廊。 匈奴休屠王築蓋臧城。到了西漢元朔三年,武帝改雍州曰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故姑臧有“雍涼之都”的美稱。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元狩二年,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從隴右出擊匈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把匈奴打了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將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元封五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委任刺史,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力很大。

河西走廊各國商旅縱橫,經濟發達盛極一時。河西走廊一度是距離長安最近的經濟中心,最大的外貿易中心。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很多身份低微的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很大利潤。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直接歸朝廷掌控,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就連當時可以和漢朝媲美的羅馬帝國都十分喜歡喜歡中國的物品,特別是絲綢。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東漢時將軍班超在中亞地區重新建立了主導秩序,但是東漢末期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直接控制。直到唐代,河西走廊才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大唐藉著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了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大唐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重新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

外奴(販賣人口)、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都從河西走廊進入中原。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著商人的步伐不斷的從河西走廊洶湧而來。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大唐開始衰落,逐漸失去了河西之地,關中門戶洞開,版圖基本縮小到了秦朝時代的版圖,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保持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才能夠掩護關中地區,使關中成為腹地,武力強盛時也很容易進入西域,建立實際有效的控制。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漢唐以來,河西走廊一直成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西北邊防重地,是秦漢時與匈奴,隋唐時期與突厥吐蕃歷來的必爭之地。東漢的董卓、韓遂是西涼太守,後來赫赫有名的馬氏家族(馬援及其後裔)在西涼起家,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涼馬超就是出生在河西走廊的涼州,還有威震華夏的西涼鐵騎,皆起家於此。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兩宋沒有控制通往絲路的河西走廊,更是丟失了西北的土地,無奈開始了海上絲綢之路,一度成就了海上的輝煌,但沒有控制河西走廊也為其滅亡埋下伏筆。宋朝試圖收復河西之地但始終不能全復河西,因為無法控制河西走廊,缺乏掩護導致收復回來得土地無法得到保障最後還是丟失了,由此在戰略上無法形成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完整防禦體系。成吉思汗不惜代價,攻滅了西夏,打通了河西走廊,收穫巨大。將中國北方和西域連成一體,同時為後來的對宋戰爭形成包圍態勢,蒙古騎兵毫無顧忌一路縱馬南下,宋朝君臣只能無奈逃避海上求和。

明朝從朱元璋始,不斷修建明長城,全長6200公里,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而嘉峪關地勢險要,扼守要衝,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關隘,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一直到明朝滅亡,明朝也只退縮到嘉峪關一帶。明朝始終控制著河西走廊,所以西藏並未成為威脅,對蒙古的封鎖也始終是有效的。

河西走廊對中原民族有多重要

康熙三十五年,清軍與盤踞在西北的準爾丹激戰。為了保障後勤運輸和情報傳送,清朝以嘉峪關為基地,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的軍臺、驛站和道路,同時修建大型水利灌溉設施,發展農業生產,節約成本又保障了軍糧供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