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來看看其中關於清朝入關的那一段是怎麼寫的:“俺漢人,百敵一,都是有剩;為什麼,寡勝眾,反易天常?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那意思就是,我們漢人人口比滿族人多多了,一百個人殺他一個,殺光了他都還有剩。哎,那為啥反而敗了呢?因為我們漢人不曉得種族主義,不會團結起來抗敵。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太粗糙了。但是,陳天華指出的一點事實,很難理解。就是為什麼滿洲人口那麼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麼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像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

我首先舉個例子,來說明轉換視角這件事的重要性。

"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來看看其中關於清朝入關的那一段是怎麼寫的:“俺漢人,百敵一,都是有剩;為什麼,寡勝眾,反易天常?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那意思就是,我們漢人人口比滿族人多多了,一百個人殺他一個,殺光了他都還有剩。哎,那為啥反而敗了呢?因為我們漢人不曉得種族主義,不會團結起來抗敵。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太粗糙了。但是,陳天華指出的一點事實,很難理解。就是為什麼滿洲人口那麼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麼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像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

我首先舉個例子,來說明轉換視角這件事的重要性。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都知道,明朝萬曆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次抗日援朝戰爭。大體上,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援助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你說這和滿清崛起有什麼關係。對,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這是兩件事,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是站在滿清的角度看,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戰爭發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決定性的一戰,發生在1593年。你看,換一個視角你就會發現,正是因為東亞的三個大國中國、日本、朝鮮發生了戰爭,前後打了7年。戰爭的結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窮財盡,各國沒有力量遏制努爾哈赤的崛起,這才給了他寶貴的幾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

這一統一,它可不是一個地方勢力那麼簡單。你想,在東北那個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邊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強。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是一個多元政權,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思維的政權。它統一了,按力量來說,它剛開始可能還是弱,但是在思維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個新物種。周邊的幾個政權,都不如它。

"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來看看其中關於清朝入關的那一段是怎麼寫的:“俺漢人,百敵一,都是有剩;為什麼,寡勝眾,反易天常?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那意思就是,我們漢人人口比滿族人多多了,一百個人殺他一個,殺光了他都還有剩。哎,那為啥反而敗了呢?因為我們漢人不曉得種族主義,不會團結起來抗敵。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太粗糙了。但是,陳天華指出的一點事實,很難理解。就是為什麼滿洲人口那麼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麼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像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

我首先舉個例子,來說明轉換視角這件事的重要性。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都知道,明朝萬曆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次抗日援朝戰爭。大體上,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援助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你說這和滿清崛起有什麼關係。對,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這是兩件事,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是站在滿清的角度看,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戰爭發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決定性的一戰,發生在1593年。你看,換一個視角你就會發現,正是因為東亞的三個大國中國、日本、朝鮮發生了戰爭,前後打了7年。戰爭的結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窮財盡,各國沒有力量遏制努爾哈赤的崛起,這才給了他寶貴的幾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

這一統一,它可不是一個地方勢力那麼簡單。你想,在東北那個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邊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強。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是一個多元政權,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思維的政權。它統一了,按力量來說,它剛開始可能還是弱,但是在思維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個新物種。周邊的幾個政權,都不如它。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這一點,在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執政期間的一系列舉措就表現得很明顯。皇太極是1626年即位的,十年後,也就是1636年,他通過一系列的攻伐,已經基本解決了蒙古問題。

這一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齊聚瀋陽,正式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奉尊號“博格達·徹臣汗”。你看,這個時候的皇太極身上,已經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要知道,自從成吉思汗之後,第一個不是成吉思汗子孫的人當了蒙古大汗。你就想吧,這個變遷有多大。

5月,皇太極把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在登基儀式上,發生了一件事。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因為朝鮮是明朝的屬國嘛,所以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認他為天子。那好,這一年年末,皇太極征伐朝鮮,迫使朝鮮斷絕了和明朝的宗藩關係,成為清的屬國。

你看,這個時候距離清軍攻佔北京,還有七八年時間。但是請注意:這個時候的大清,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女真人國家,它已經隱隱然有“天下”的概念了。它已經解決了和蒙古的關係,朝鮮也成了它的屬國。中原王朝經營天下做得到的事,大清已經做到了;中原王朝沒有做到的事情,它也做到了。在區域政治上,它的整合層次更高。

到了皇太極的時候,滿清治下的漢族人口已經非常多了,它就保護漢民,重用漢官,開科取士,這一套打法搞下來,漢族人對政權的認同當然就有了。這才能理解為什麼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這樣的漢人為什麼死心塌地為大清賣命。

"

很多歷史敘述,看起來是事實,但是繞到事實背後一看,往往全是觀念。反過來,因為某種觀念先入為主,很多事實也就被我們視而不見。

我們一般的觀念,清代的崛起,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征服南方農耕民族的過程。本質上和五胡亂華、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樣的。在傳統儒家的觀念裡,這是夷狄亂了華夏。在現代語境裡,這是野蠻征服了文明。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一個叫陳天華的人,早期革命黨人、青年革命家,寫了一本書叫《猛回頭》,當時影響很大。其實很少有人真看過這本書。這《猛回頭》不是什麼理論著作,它是用當時最通俗的民間鼓詞的形式來宣揚革命。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來看看其中關於清朝入關的那一段是怎麼寫的:“俺漢人,百敵一,都是有剩;為什麼,寡勝眾,反易天常?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那意思就是,我們漢人人口比滿族人多多了,一百個人殺他一個,殺光了他都還有剩。哎,那為啥反而敗了呢?因為我們漢人不曉得種族主義,不會團結起來抗敵。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太粗糙了。但是,陳天華指出的一點事實,很難理解。就是為什麼滿洲人口那麼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表面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麼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像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

我首先舉個例子,來說明轉換視角這件事的重要性。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我們都知道,明朝萬曆年間曾經發生過一次抗日援朝戰爭。大體上,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援助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你說這和滿清崛起有什麼關係。對,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這是兩件事,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是站在滿清的角度看,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戰爭發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決定性的一戰,發生在1593年。你看,換一個視角你就會發現,正是因為東亞的三個大國中國、日本、朝鮮發生了戰爭,前後打了7年。戰爭的結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窮財盡,各國沒有力量遏制努爾哈赤的崛起,這才給了他寶貴的幾十年時間,統一了女真。

這一統一,它可不是一個地方勢力那麼簡單。你想,在東北那個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邊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強。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是一個多元政權,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思維的政權。它統一了,按力量來說,它剛開始可能還是弱,但是在思維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個新物種。周邊的幾個政權,都不如它。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這一點,在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執政期間的一系列舉措就表現得很明顯。皇太極是1626年即位的,十年後,也就是1636年,他通過一系列的攻伐,已經基本解決了蒙古問題。

這一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齊聚瀋陽,正式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奉尊號“博格達·徹臣汗”。你看,這個時候的皇太極身上,已經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要知道,自從成吉思汗之後,第一個不是成吉思汗子孫的人當了蒙古大汗。你就想吧,這個變遷有多大。

5月,皇太極把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在登基儀式上,發生了一件事。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因為朝鮮是明朝的屬國嘛,所以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認他為天子。那好,這一年年末,皇太極征伐朝鮮,迫使朝鮮斷絕了和明朝的宗藩關係,成為清的屬國。

你看,這個時候距離清軍攻佔北京,還有七八年時間。但是請注意:這個時候的大清,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女真人國家,它已經隱隱然有“天下”的概念了。它已經解決了和蒙古的關係,朝鮮也成了它的屬國。中原王朝經營天下做得到的事,大清已經做到了;中原王朝沒有做到的事情,它也做到了。在區域政治上,它的整合層次更高。

到了皇太極的時候,滿清治下的漢族人口已經非常多了,它就保護漢民,重用漢官,開科取士,這一套打法搞下來,漢族人對政權的認同當然就有了。這才能理解為什麼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這樣的漢人為什麼死心塌地為大清賣命。

另一個角度看清軍的入關

滿清的這種多元性,其實從一個細節也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叫旗人。過去,我們站在中原人的視角,通常覺得旗人就是後來的滿族人。其實不是。

旗人指的是跟隨大清入關的所有人。其中既有滿洲八旗,也有漢軍八旗,就是漢人,還有蒙古八旗。入關後,八旗主力除駐紮北京外,還在杭州、武漢、西安、荊州、廣州等幾十處重要城市駐防。“旗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享有諸多特權。比如,旗人世代不必從事勞動生產,其生活來源全部由國家承擔。旗人比民人享有更多的機會做官。

但是,旗人對應的不是漢人,而是民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它不是一個民族的概念,它是一個特權階級的概念。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為了強調民族區別,才把“旗人”和“滿洲人”這兩個概念混同起來。

這麼前後邏輯一捋順,我們才知道,滿清入關其實不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的故事,而是一個整合了中原、草原、西域、藏區的更大的統治解決方案,勝過了只以中原為基本盤的統治解決方案的故事。

大到民族、國家、文明,小到企業個人,發明一個觀念,然後把這個觀念栽倒別人的腦子裡,讓他按照別人的方式來理解自己。這不只是一個文化現象,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博弈戰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