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明朝 于謙 蒙古 宋朝 中國古代史 軍武次位面 2018-12-17

【軍武次位面】:無限建制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臨危受命打出一場為明王朝延壽200年的戰爭

一提起明朝,廣大軍迷的腦海中可能馬上就會想起不少明朝著名將領、流傳甚廣的戰爭故事。明朝是一個征戰頻繁的朝代,戰爭幾乎貫穿了其276年的生命歷程。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明朝15世紀前期疆域圖

說起明朝的戰爭,一場發生在明朝中期的危機是不可繞過的,那就是幾近將大明逼上絕路的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8月為征討蒙古瓦剌部落,明英宗在太監王振慫恿下率明軍精銳20萬御駕親征,在土木堡(今張家口懷來縣內)這個地方被瓦剌設伏擊敗,20萬明軍死傷過半,且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被俘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和宋朝一樣,明朝前期的軍事部署也有內重外輕的毛病,即在京師集中了全國主力部隊,而各省防守部隊卻較為薄弱分散。土木堡一役,大軍失陷皇帝被俘,原保衛首都的明軍精銳灰飛煙滅,京城只剩數萬殘兵弱卒防守,形勢萬分危急。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行軍路線圖

大明處於生死邊緣。南遷以避瓦剌大軍鋒芒的主張在朝堂上不絕於耳,但前代宋朝為避金人南遷的慘痛教訓也在警示著每一個決策者,是決一死戰還是戰略轉移呢?

當朝堂上大臣們吵得不可開交時,明朝兵部侍郎于謙大喝一聲終止了這場爭論。他力排眾議,做出了一個在當時極為冒險的決定:固守北京。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行軍路線圖

在統一朝堂意見後,于謙馬上開始了他的計劃:為防止瓦剌以俘虜的明英宗要挾明朝、消除廣大軍民在大敗後的恐慌,于謙另立英宗的弟弟為新皇帝,同時懲治了讓明朝遭遇慘敗的禍首宦黨;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于謙最先做的就是懲辦以王振為首的宦黨殘餘

圖為古畫中明朝太監接受官員拜見的景象

軍事方面,于謙下令各地部隊火速進京勤王,京城內各武器作坊加緊生產武器鎧甲,令京城守衛部隊日夜操練,以迅速形成新的戰鬥力。甚至還派人祕密前往土木堡回收了大批明軍戰敗丟棄的火器、鎧甲等裝備。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電影《大明劫》中的明軍步兵

當時京畿地區的糧草大多囤積於通州,當時通州距離京城還是有一段路程的,為將糧草搬回京城于謙發佈通告:對運20石以上糧食到京城的人,除運費外另獎白銀一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運糧隊伍在幾天內就把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了京城。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影視劇中的蒙古輕騎兵衝鋒

為有效打擊瓦剌騎兵,于謙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與瓦剌軍在距離京城較遠的野外接戰,而要引誘瓦剌靠近京城,發揮明軍城防優勢以擊敗瓦剌的主力騎兵,于謙還讓部隊放開手腳,大膽採用巷戰戰術對抗瓦剌騎兵。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紀錄片中埋伏在德勝門外民居中的神機營

最經典的一次巷戰莫過於德勝門外的戰鬥,當時北京德勝門外有一大片民居棚屋,于謙將此處的居民都安置城內,讓裝備大量火器的明軍神機營一部埋伏在棚屋中,當數千瓦刺騎兵到達了民居前沒多想便發動攻擊,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明朝重視火器研發使用,後期神機營裝備火繩槍

當他們進入包圍圈後,隨著明軍將領一聲令下數千火器發出憤怒的火焰,火箭多如飛蝗般地射入敵軍,瓦刺軍頓時被打蒙,一輪又輪的火器打擊讓瓦刺騎兵損失慘重,丟下幾千具屍體悻悻而去。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各類火銃一起開火擊潰瓦剌騎兵

這場戰鬥的細節這裡不再贅述,總的來說,這場名垂青史的京師保衛戰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在於少保一系列正確的戰略部署。靈活運用戰術,充分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最終在多方面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戰勝了強大的敵人,挽大廈於將傾。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北京保衛戰佈防圖

在後世為于謙的沉著冷靜與戰略智慧所折服時,我們也不應忽視一個事實:于謙並不是一個專職於排兵佈陣的武將,而是一個以靠讀書考試才得一官半職的“文弱”書生,他的仕途可謂跌宕起伏、坎坷不斷。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清乾隆帝為于謙題詞“丹心抗節”

雖然他23歲就考取進士,但因其做人剛直不阿、為官清廉而被權貴排斥,輾轉於江西、山西、河南等地任地方官難以獲得大提升。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就此沉淪。而是保持堅韌之心積極參事,堅持自己與眾不同的為官之道,細心體察民情,推行仁政。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位於杭州西湖三臺山麓的于謙墓

所到之處百姓皆感恩戴德、感激稱讚,終於被朝廷發現調回京師“跨界”擔任兵部左侍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臨危受命的“業餘”將軍,再次用自己的學識與熱忱,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大明朝。他的為官經歷不可謂不“硬核”了。

上溯1200年,于謙的人生軌跡與另一位救世名臣有著不少相似之處,他就是三國時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諸葛亮與于謙一樣,皆以文武兼修而著名。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清代繪製的諸葛亮像

雖然《三國演義》對其軍事才幹描寫過於神話,但歷史上他的治軍才能仍堪稱三國時頂尖水平:輔佐劉備時參與了赤壁之戰,助力劉備奪取荊州、益州、漢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劉禪繼位後,他堅持練兵北伐,六出祁山。雖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也給曹魏統治者以極大的壓力與打擊。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蜀軍北伐景象

儘管北伐沒有成功令人惋惜,但仍讓後世為諸葛亮的執著所動容,諸葛亮深知魏蜀兩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但為了心中復興漢室的政治理想,也為了先主的遺願,他殫精竭慮選擇將北伐進行到底,即便在五丈原的最後時刻也不曾向命運認輸。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

中諸葛亮在彌留之際與將士訣別

當今社會雖不像于謙、諸葛亮所在的時代充滿危機,但所謂“低慾望”論調甚囂塵上,不少青年都放棄了熱血拼搏之心,去追求那偏安一隅的“小確幸”和“佛系生活”,讓年輕一代重拾“人生硬核玩家”的人生態度也成了緊迫的問題。

怎樣成為“人生硬核玩家”?我們雖難以做到這些千古名臣那樣的千秋偉業,但我們仍可以像他們一樣保持堅韌內心,熱衷思考,努力生活,面對挫折永不服輸。為目標奮鬥到底,這才是年輕人應有的樣子,這就是人生硬核的真諦。

宏觀來看,也正是諸葛亮的北伐使得曹魏一直保持被動防守態勢而無暇擴張。三國中最弱小的蜀漢也正是得益於這種以攻為守的戰略,延續了40餘年的國祚。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以蜀漢只佔據西南一州的實力,能堅持兩代42年

已實屬不易了

雖然諸葛亮北伐的歷史已成為千古遺憾難以改變,但軍武菌認為諸葛亮的人生態度仍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借鑑,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有一顆站在風口浪尖,揮斥方遒實現人生夢想的硬核內心,而不是用逃避畏縮、佛系生活混一生!

20萬精銳全滅皇帝被俘,于謙孤身面對蒙古騎兵!該怎樣力挽狂瀾?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