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偶裡苗語為Fangb Ok,古稱“藕洞”,因壩區長滿蓮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這裡就開始有農耕活動,至今約800年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東南著名的千戶苗寨之一。

偶裡在清水江東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壩區,良田千畝,由寨棉、寨歐、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緊密相連的十二寨組成,十二寨連綿圍繞偶裡壩區,1420多戶,6340多苗民,有龍、吳、王、李、尹、高、楊、賀、舒、袁、孫、範等12個姓氏,依山旁田園相挨而居阡陌如網,古木參天,房舍錯落有至,鱗次櫛比。

偶裡緊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千戶寨,通過清江水運直銷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寶慶等地有商人到偶裡街碼頭擺攤開店,收購本地土特產運銷湖廣,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變成偶裡貿易的水碼頭。

偶裡雖然很早就接受漢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較多的苗族文化傳統,是苗族中部方言東部土語地區的主要代表區,保留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烏米飯,“端午”節吃粽籽,六月卯日“嘗新”等。在節日天,放牛打架、走親會友、暢飲取樂。

大苗山深處的千戶苗寨——高文苗寨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偶裡苗語為Fangb Ok,古稱“藕洞”,因壩區長滿蓮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這裡就開始有農耕活動,至今約800年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東南著名的千戶苗寨之一。

偶裡在清水江東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壩區,良田千畝,由寨棉、寨歐、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緊密相連的十二寨組成,十二寨連綿圍繞偶裡壩區,1420多戶,6340多苗民,有龍、吳、王、李、尹、高、楊、賀、舒、袁、孫、範等12個姓氏,依山旁田園相挨而居阡陌如網,古木參天,房舍錯落有至,鱗次櫛比。

偶裡緊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千戶寨,通過清江水運直銷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寶慶等地有商人到偶裡街碼頭擺攤開店,收購本地土特產運銷湖廣,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變成偶裡貿易的水碼頭。

偶裡雖然很早就接受漢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較多的苗族文化傳統,是苗族中部方言東部土語地區的主要代表區,保留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烏米飯,“端午”節吃粽籽,六月卯日“嘗新”等。在節日天,放牛打架、走親會友、暢飲取樂。

大苗山深處的千戶苗寨——高文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高文村,苗語Dlib Genx,與另外一個大苗寨高武Dlib Wus相近,皆為西氏族聚居地,位於大苗山深處,苗嶺南麓,為苗疆南邊緣,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距縣城融水122公里。

高文村村境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岩溶區。中間有大路通過,村寨沿著道路和山坡展開,連綿不絕而形成一個大寨,2013年共計1002戶,人口3964人,全村都是苗族人,是我國第一大苗寨。

高文村民間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享有盛名的十八坡”燒魚節正月初八蘆笙節(陽整蘆笙會)、三月春社節、六月初六新米節等,節日期間舉行坐妹、對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種民族活動。

湘西的千戶苗寨——牛巖苗寨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偶裡苗語為Fangb Ok,古稱“藕洞”,因壩區長滿蓮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這裡就開始有農耕活動,至今約800年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東南著名的千戶苗寨之一。

偶裡在清水江東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壩區,良田千畝,由寨棉、寨歐、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緊密相連的十二寨組成,十二寨連綿圍繞偶裡壩區,1420多戶,6340多苗民,有龍、吳、王、李、尹、高、楊、賀、舒、袁、孫、範等12個姓氏,依山旁田園相挨而居阡陌如網,古木參天,房舍錯落有至,鱗次櫛比。

偶裡緊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千戶寨,通過清江水運直銷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寶慶等地有商人到偶裡街碼頭擺攤開店,收購本地土特產運銷湖廣,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變成偶裡貿易的水碼頭。

偶裡雖然很早就接受漢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較多的苗族文化傳統,是苗族中部方言東部土語地區的主要代表區,保留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烏米飯,“端午”節吃粽籽,六月卯日“嘗新”等。在節日天,放牛打架、走親會友、暢飲取樂。

大苗山深處的千戶苗寨——高文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高文村,苗語Dlib Genx,與另外一個大苗寨高武Dlib Wus相近,皆為西氏族聚居地,位於大苗山深處,苗嶺南麓,為苗疆南邊緣,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距縣城融水122公里。

高文村村境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岩溶區。中間有大路通過,村寨沿著道路和山坡展開,連綿不絕而形成一個大寨,2013年共計1002戶,人口3964人,全村都是苗族人,是我國第一大苗寨。

高文村民間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享有盛名的十八坡”燒魚節正月初八蘆笙節(陽整蘆笙會)、三月春社節、六月初六新米節等,節日期間舉行坐妹、對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種民族活動。

湘西的千戶苗寨——牛巖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牛巖苗寨現屬於鳳凰縣千工坪鄉,為純苗族村落,由主寨和5個衛星寨構成,20世紀70年代一分為二,設立牛巖和新坪兩個行政村。

但實際上村寨相連,是一個完整的苗族村邑聚落,2010年,牛巖苗寨有1200戶,其中主寨有718多戶、4000餘人。

整個村落雜而不亂,分而不散,不依不離,寨寨相銜又相互獨立,風水先生認為,各寨所落的位置正中於“金、木、水、火、土”五個方位。

有楓木寨、黃土寨、野貓寨、大寨、哲寨,各寨名又暗含寨中苗民的姓氏宗派,細考可知苗族人姓中有姓,分支廣佈。

苗寨供有土地神、山神、日月神等祭壇。寨子正中,亦即農舍四圍的千畝平曠之上,突起一座小山丘,叫“土地臺”,自古以來供奉著“苗民確信能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廟。

牛巖苗寨有祭蚩尤的習俗,其節日頗具特色,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椎牛吃豬、婚嫁習俗、苗歌節、鬥牛節、過苗年、吃新節、春社節等,在節慶時表演苗戲、吹木葉、嗩吶、牛角號、稻草舞、花鼓舞、丁當鈴、唱苗歌等。

黔東第一苗寨——亮司苗寨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偶裡苗語為Fangb Ok,古稱“藕洞”,因壩區長滿蓮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這裡就開始有農耕活動,至今約800年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東南著名的千戶苗寨之一。

偶裡在清水江東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壩區,良田千畝,由寨棉、寨歐、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緊密相連的十二寨組成,十二寨連綿圍繞偶裡壩區,1420多戶,6340多苗民,有龍、吳、王、李、尹、高、楊、賀、舒、袁、孫、範等12個姓氏,依山旁田園相挨而居阡陌如網,古木參天,房舍錯落有至,鱗次櫛比。

偶裡緊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千戶寨,通過清江水運直銷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寶慶等地有商人到偶裡街碼頭擺攤開店,收購本地土特產運銷湖廣,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變成偶裡貿易的水碼頭。

偶裡雖然很早就接受漢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較多的苗族文化傳統,是苗族中部方言東部土語地區的主要代表區,保留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烏米飯,“端午”節吃粽籽,六月卯日“嘗新”等。在節日天,放牛打架、走親會友、暢飲取樂。

大苗山深處的千戶苗寨——高文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高文村,苗語Dlib Genx,與另外一個大苗寨高武Dlib Wus相近,皆為西氏族聚居地,位於大苗山深處,苗嶺南麓,為苗疆南邊緣,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距縣城融水122公里。

高文村村境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岩溶區。中間有大路通過,村寨沿著道路和山坡展開,連綿不絕而形成一個大寨,2013年共計1002戶,人口3964人,全村都是苗族人,是我國第一大苗寨。

高文村民間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享有盛名的十八坡”燒魚節正月初八蘆笙節(陽整蘆笙會)、三月春社節、六月初六新米節等,節日期間舉行坐妹、對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種民族活動。

湘西的千戶苗寨——牛巖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牛巖苗寨現屬於鳳凰縣千工坪鄉,為純苗族村落,由主寨和5個衛星寨構成,20世紀70年代一分為二,設立牛巖和新坪兩個行政村。

但實際上村寨相連,是一個完整的苗族村邑聚落,2010年,牛巖苗寨有1200戶,其中主寨有718多戶、4000餘人。

整個村落雜而不亂,分而不散,不依不離,寨寨相銜又相互獨立,風水先生認為,各寨所落的位置正中於“金、木、水、火、土”五個方位。

有楓木寨、黃土寨、野貓寨、大寨、哲寨,各寨名又暗含寨中苗民的姓氏宗派,細考可知苗族人姓中有姓,分支廣佈。

苗寨供有土地神、山神、日月神等祭壇。寨子正中,亦即農舍四圍的千畝平曠之上,突起一座小山丘,叫“土地臺”,自古以來供奉著“苗民確信能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廟。

牛巖苗寨有祭蚩尤的習俗,其節日頗具特色,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椎牛吃豬、婚嫁習俗、苗歌節、鬥牛節、過苗年、吃新節、春社節等,在節慶時表演苗戲、吹木葉、嗩吶、牛角號、稻草舞、花鼓舞、丁當鈴、唱苗歌等。

黔東第一苗寨——亮司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亮司村又名亮寨,坐落錦屏縣之南,隆裡古城之東,與黎平縣近在咫尺,為苗疆邊緣。“亮司”由 “亮寨蠻夷長官司”演變而來。

亮寨接受漢文化較早,漢文化底蘊深厚,先後出仕宦及貢生以上各種學位的文人270多名,清代舉人龍紹訥為亮寨人,是貴州著名的苗族學者,其著作《亮川集》對後世影響很大。

此外,龍紹儉、龍仁山、龍亨極、曾統一等也是出類拔萃的文人。村寨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漢式建築。古樓、古碑、古井、古墓、古橋、宗祠等古建築有十餘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陽戲、唱酒令歌、吹嗩吶、玩龍燈、耍獅子、玩花燈、陪親婆、擺茶、制炒米等。

該村寨雖然已經基本漢化,但依然認同苗族,其大族龍氏家譜《迪光錄》依然記載,“戶口”篇稱“亮寨司戶口人丁俱系黑苗”;“民族”篇亦稱“司屬村寨苗疆侗地”,並有苗族語言、服飾、習俗之敘述。可見其與中部方言苗族一脈相承,是苗族支脈。

歷史上的千戶大寨——谷隴大寨


"

這幾年來,西江苗寨宣傳甚廣,很多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凱里,不知道黔東南,不知道柳州融水,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江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隨著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名頭已經享譽中外了。

苗疆腹地鼓社——西江千戶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西江千戶苗寨,苗語稱Dlib Jangl,音譯為西江,為西氏族像良氏族借住之地,地處雷公山北麓,是雷山縣通往凱里,臺江的重要通道。為古苗疆(這裡所謂的古苗疆,則是古代貴州所稱的生苗界)腹地的人居聚落,屬於雷公山西江片區鼓社的核心區,周圍幾十個自然村寨,以此為大鼓社,由於地處苗疆腹地,西江的苗族文化保留良好,有鼓藏節,苗年節,吃新節等苗族傳統節日,且是苗族吊腳樓建築的代表地區。

西江苗寨背靠雷公坪,有白水河從其中經過,背山面水,是為風水寶地。全村由原來的平寨、東引、羊 排、南貴等4個行政村10個連綿相接的自然寨合成,主要有李、宋、楊、蔣、陳、唐、龍、毛、王、陸、樑、董、顧、吳等10多個姓,共1350戶,5522人,苗族佔 99.5%。

又傳言其東部山坡上的雷公坪,為古苗國站國遺址,雷公坪古站國遺址,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時期,丹江縣縣長上去考察,數其屋基得2500處,按照苗族村寨一個屋基約兩三戶計算,可得5000餘戶,一戶七八人,則可得四五萬人,可知為大城邑。據說後來站國滅亡,大部分居民四散,一部分就搬到了西江。

而除了西江千戶苗寨,苗疆地區是否還有別的千戶苗族大寨呢?

苗疆陸路東門戶——寨頭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首先我們往苗疆的東邊緣——看看被稱為苗疆東門戶的寨頭苗寨,寨頭苗語為Xens Dox,位於貴州省三穗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

由六個村組組成,其中老寨寨內住有12個房族, 1122戶,4689人,素有千家寨之稱。其周圍有十幾個小村寨圍護,是該區域苗族居民點的中心。

張秀眉起義時期,寨頭首領甘寶牛率領周圍十幾個村寨苗族義軍據守寨頭十三年,後清軍反撲三年,堅守三年的寨頭保衛戰,後由於內奸出賣方攻破。因此,寨頭被稱為千里苗疆東門戶。

寨頭的苗族文化氣氛濃郁,有蚩尤廟一座位於村寨高處,苗族信眾眾多,香火旺盛,又有家族橋位於其東,每年二月二祭橋活動極為盛大,報保留有苗族的蘆笙會活動。民族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

其格局與西江相似,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幢幢的吊腳木樓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寨腳為平壩田土,每到秋日則水稻金黃,景色極為優美。

苗疆水路東大門——偶裡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偶裡苗語為Fangb Ok,古稱“藕洞”,因壩區長滿蓮藕而得名。南宋嘉定三年(1210)始有人入住,這裡就開始有農耕活動,至今約800年曆史。

在清代即形成“千家藕”,是錦屏著名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黔東南著名的千戶苗寨之一。

偶裡在清水江東岸的盆地上,有十里壩區,良田千畝,由寨棉、寨歐、寨坐、寨先、寨麻、寨柳、寨伴、寨新、寨夏、寨醒等緊密相連的十二寨組成,十二寨連綿圍繞偶裡壩區,1420多戶,6340多苗民,有龍、吳、王、李、尹、高、楊、賀、舒、袁、孫、範等12個姓氏,依山旁田園相挨而居阡陌如網,古木參天,房舍錯落有至,鱗次櫛比。

偶裡緊靠清水江,利用江河之利,在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千戶寨,通過清江水運直銷湖南、江浙一帶。湖南寶慶等地有商人到偶裡街碼頭擺攤開店,收購本地土特產運銷湖廣,清水江卦治、平略河段變成偶裡貿易的水碼頭。

偶裡雖然很早就接受漢文化,但是依然保留了較多的苗族文化傳統,是苗族中部方言東部土語地區的主要代表區,保留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吃甜藤粑,“四月八”吃烏米飯,“端午”節吃粽籽,六月卯日“嘗新”等。在節日天,放牛打架、走親會友、暢飲取樂。

大苗山深處的千戶苗寨——高文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高文村,苗語Dlib Genx,與另外一個大苗寨高武Dlib Wus相近,皆為西氏族聚居地,位於大苗山深處,苗嶺南麓,為苗疆南邊緣,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距縣城融水122公里。

高文村村境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岩溶區。中間有大路通過,村寨沿著道路和山坡展開,連綿不絕而形成一個大寨,2013年共計1002戶,人口3964人,全村都是苗族人,是我國第一大苗寨。

高文村民間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享有盛名的十八坡”燒魚節正月初八蘆笙節(陽整蘆笙會)、三月春社節、六月初六新米節等,節日期間舉行坐妹、對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種民族活動。

湘西的千戶苗寨——牛巖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牛巖苗寨現屬於鳳凰縣千工坪鄉,為純苗族村落,由主寨和5個衛星寨構成,20世紀70年代一分為二,設立牛巖和新坪兩個行政村。

但實際上村寨相連,是一個完整的苗族村邑聚落,2010年,牛巖苗寨有1200戶,其中主寨有718多戶、4000餘人。

整個村落雜而不亂,分而不散,不依不離,寨寨相銜又相互獨立,風水先生認為,各寨所落的位置正中於“金、木、水、火、土”五個方位。

有楓木寨、黃土寨、野貓寨、大寨、哲寨,各寨名又暗含寨中苗民的姓氏宗派,細考可知苗族人姓中有姓,分支廣佈。

苗寨供有土地神、山神、日月神等祭壇。寨子正中,亦即農舍四圍的千畝平曠之上,突起一座小山丘,叫“土地臺”,自古以來供奉著“苗民確信能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廟。

牛巖苗寨有祭蚩尤的習俗,其節日頗具特色,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椎牛吃豬、婚嫁習俗、苗歌節、鬥牛節、過苗年、吃新節、春社節等,在節慶時表演苗戲、吹木葉、嗩吶、牛角號、稻草舞、花鼓舞、丁當鈴、唱苗歌等。

黔東第一苗寨——亮司苗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亮司村又名亮寨,坐落錦屏縣之南,隆裡古城之東,與黎平縣近在咫尺,為苗疆邊緣。“亮司”由 “亮寨蠻夷長官司”演變而來。

亮寨接受漢文化較早,漢文化底蘊深厚,先後出仕宦及貢生以上各種學位的文人270多名,清代舉人龍紹訥為亮寨人,是貴州著名的苗族學者,其著作《亮川集》對後世影響很大。

此外,龍紹儉、龍仁山、龍亨極、曾統一等也是出類拔萃的文人。村寨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漢式建築。古樓、古碑、古井、古墓、古橋、宗祠等古建築有十餘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陽戲、唱酒令歌、吹嗩吶、玩龍燈、耍獅子、玩花燈、陪親婆、擺茶、制炒米等。

該村寨雖然已經基本漢化,但依然認同苗族,其大族龍氏家譜《迪光錄》依然記載,“戶口”篇稱“亮寨司戶口人丁俱系黑苗”;“民族”篇亦稱“司屬村寨苗疆侗地”,並有苗族語言、服飾、習俗之敘述。可見其與中部方言苗族一脈相承,是苗族支脈。

歷史上的千戶大寨——谷隴大寨


保護好苗寨,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我國千戶苗寨有哪些?


谷隴大寨苗語為Diub Gak,是黃平苗族聚居的大寨子之一,現居住苗族720戶,3556人。其中居住雷姓為主,有711戶,3521人,雷姓對應的苗姓為Khat Gaf,遷出去的雷姓,也多稱Khat Gak。

村寨位於黃平縣東南面,屬谷隴鎮,距縣政府駐地37.8公里,谷隴鎮政府駐地1.8公里,距州府凱里50公里。村寨背靠高山,面臨田壩,寨前一條清澈小溪似玉帶環繞,依山傍水,古樹參天,木樓依山而建,寨內用青石鋪就的道路四通八達,井然有序。

谷隴大寨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鄉,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明萬曆25年(1597年),大寨雷姓遠祖雷江公從凱里香爐山搬遷到谷隴大寨至今二十一代。

大寨在清鹹半年間之前不叫大寨,而稱“千家寨”。

大寨到清咸豐1855年前,歷經250多年發展,住戶達1100多戶,分佈在大寨附近十餘個相接相連的寨子裡,被稱為“千家寨”。

清咸豐五年(1855年)張秀眉領導鹹同農民起義,“千家寨”苗族領袖雷金當率領數百人蔘加了義軍,並參加了黃飄大捷。

義軍失敗後,清政府對黃平、臺據拱一帶的苗族起義軍恨之如骨,調集重兵對起義軍進行殘醒鎮壓,後清軍“掃蕩”谷隴一帶苗族村寨,“千家寨”遭受劫難,村寨大部分被清軍燒燬,屠殺苗民數千人,1100餘戶僅乘200餘戶,“千家寨”毀之殆盡。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今日才恢復到700多戶。

千戶苗寨的歷史戰略價值和當下的文化價值

除了千戶苗寨的蒐集,今蒐集到800戶左右的苗寨17座,其中千戶6座。主要集中在黔東南古苗疆地區,其中這些千戶苗寨的分佈,除了漢化的亮司苗寨之外,大多為苗族文化核心地帶和古苗疆的戰略要地。

古苗疆東邊緣,有錦屏偶裡(1400多戶)、三穗寨頭(1100多戶),一個是水路扼守,一個是陸路扼守,是外族進入苗疆腹地的關口。

南有高文(1002戶)、高武苗寨(800多戶),是融水地區核心的大寨,是為南部苗疆的重要據點;西有格多(760多戶),是都勻府進入苗疆的門戶;北有谷隴大寨(720多戶,清朝時1100戶),扼守苗疆走廊;中有雷山西江(1350多戶)、開覺,凱里大烏燒、銅鼓,臺江交汪、南瓦,劍河高雍、五河,從江大塘(800多戶)等苗寨,皆八百戶左右。

以此據守,形成古代苗疆鼓社聯盟-村邑群落的人文形態。

這些村寨,其中比較蕩氣迴腸的故事,有寨頭保衛戰,大寨5000人不降的故事,不斷的激勵我們不屈的追求自由。苗疆邊緣有四方大寨扼守,內有各地區大寨為後援,這大概是支撐了苗疆千餘年來獨立自主到清朝時期的重要原因。

這些村寨,幾乎都是現在苗族地區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村寨,其中大部分大寨都保留了苗族傳統的吊腳樓建築,是苗族建築文化遺存的重要代表。

西江有完整的苗族鼓社制度留存,寨頭的蚩尤崇拜突出,偶裡苗漢文化相互融合,高文高武是為苗族南部區域的建築、風俗習慣代表之地,谷隴大寨是苗族音樂起飛的地方,其身後的苗族人文底蘊養育了苗族歌后阿幼朵,格多苗寨是當地區域苗族文化的中心,中部的各個大苗寨也都是苗族文化的核心區域。

而今日這些村寨也開始發展旅遊的重要村寨,梳理好苗族村寨格局,凸顯苗族人居景觀優勢,注意木構建築防火,注意文化開發過程中的傳承,保護好我們的這些村寨。而我們保護好這些村寨,也就是保護好我們苗族的文化命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