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棉田裡走出來的育種專家

從事育種、栽培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工作22年,趙海用實幹托起夢想——

從棉田裡走出來的育種專家

從棉田裡走出來的育種專家

趙海(左一)和科研人員一起在團場的棉田裡觀測棉花生長情況(資料圖片)。

從棉田裡走出來的育種專家

趙海在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查看棉花長勢(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文/圖

冬天的新疆,室外天寒地凍。但在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裡,一個身影正頭頂烈日,在棉田裡忙碌。

22年間,他從事棉花育種、栽培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工作,主持完成省部級、地區重大科研、推廣項目課題10餘項,在《中國棉花》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獲農林漁業部(現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豐收獎”1項,獲兵團、地區科技進步獎10餘項。

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石河子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棉花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趙海。

這是一位雙腳沾滿泥土、從棉田裡走出來的育種專家。

2018年入冬後,趙海遠赴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投入到緊張的棉花育種工作中。

2019年元旦,從千里之外的南繁育種基地傳來喜訊,由趙海主持的2個棉花新品系正在抓緊培育,有望在2019年通過自治區審定……

今年48歲的趙海,在棉花地裡摸爬滾打了22年。他與棉花為伴,以育種為生,用實幹換來科研收穫,以執著譜寫豐收之歌。

趙海的童年是在團場的莊稼地裡度過的。1965年,趙海的父親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後,來到八師一四二團擔任生產科農業技術員,主要負責全團的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指導工作。農忙時節,趙海的父親騎自行車馱著年幼的趙海,一起下連隊,一去就是一個星期,吃住都在連隊。

趙海的父親是當時團場為數不多的農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當地群眾對這位有學問、能吃苦的知識分子非常敬重。父親勤勞好學,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這對趙海的影響很大,也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一粒種子,長大後要做像父親一樣的人。

1982年,趙海的父親因工作需要,調到石河子農科中心(現石河子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工作。每到放學和節假日,趙海就來到父親的試驗田,觀察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日積月累,趙海掌握了許多農作物生長方面的知識。

趙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連年住院治療、手術等,耽誤了功課。中學畢業那年,他決定報考和農業相關的專業學校。深知搞農業艱辛的父親,希望他選擇別的專業,以便以後工作輕鬆些。但趙海卻懷揣著當一名農業技術員的夢想,毅然報考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農學專業。

1987年中專畢業後,趙海進入石河子農科中心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深感自己的所學知識有限,在工作之餘,趙海虛心向單位的老同志請教。同時,他還買來了很多農學書籍,刻苦鑽研專業知識。

在隨後的幾年裡,他先後自學了《土壤學》《作物育種》《植物病蟲害》等專業知識,快速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的9年時間裡,他熟練掌握了土壤肥料等各類元素的分析檢測方法,同時參與了測土施肥、棉花需肥需水規律等項目試驗,還熟練掌握了棉花、玉米、小麥等作物水肥運籌栽培技術。這些,都為他日後開展棉花育種及推廣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勝任各項科研工作,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通過不斷學習,趙海在石河子大學先後完成了大專學歷教育和專升本學歷教育。在取得了本科學歷後,他又完成了石河子大學在職研究生的學業,取得了碩士學位。

1997年,趙海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折點。當年,通過組織考察後,他被調到棉花所雜交棉課題組工作。從此,他成為專業從事棉花育種的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給自己定下了新的奮鬥目標,培育高產抗病早熟的棉花新品種。

趙海明白,在育種實踐中,他還是個新手。於是,在做完自己的課題任務後,他就到其他課題組幫忙,藉機向同行的專家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一杯水,幾個饃,在實驗田裡來回奔走觀察、記錄……從春天棉花播種出苗到吐絮收穫,整個生育期,趙海都在試驗田觀察記錄,選育優良的親本材料,配置優勢組合。

一年四季,重複往返於單調的農田,趙海一干就是5年。5年後,趙海課題組共收集了20餘份棉花骨幹親本、300餘份育種材料。

育種工作是一項繁雜而漫長、艱苦而細緻的工作,除了年復一年在當地試驗田和實驗室裡忙碌外,還要遠赴千里之外的南繁育種基地精心選育。“只有慧眼識珠,才可能不斷選育出優良品種。”趙海說。

為了加快育種進程,趙海和他的課題組成員每年10月在石河子墾區收了棉花後,就趕緊拿上種子到海南再種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育種基地的種子帶回石河子進行播種,一年收兩季棉花,專業術語叫作“南繁加代”。

在南繁育種基地,趙海包攬了試驗田裡的所有農活。採摘的幾百袋棉花,要從地裡一擔一擔地挑到地頭,再運回試驗站,然後找地方反覆晾晒,以保證種子質量。每次從海南迴來,趙海都要脫幾層皮。

2002年,經過數年的努力,趙海課題組培育的早熟雜交棉新陸早14號通過自治區品種審定。這是新疆自主選育的第一個雜交棉品種,標誌著新疆雜交棉品種以後可以自給,結束了長期依賴內地供種的歷史,也填補了新疆棉花育種的空白。

之後的幾年裡,趙海率領課題組又相繼開展了北疆雜交棉親本花器活力的測定、棉花花期調節劑的研製及應用等雜交棉高效制種技術研究課題10餘項。這些技術組合在全疆各地被推廣應用,效果明顯。趙海課題組還研製出“新疆早熟雜交棉高效制種技術”,在推廣應用中降低制種成本50%以上,從而使雜交棉在新疆大面積示範推廣變成現實,大大提高了植棉效益。

在棉花育種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選取多種棉花的材質進行組合雜交,而後提純復壯,最後選定出抗病、抗蟲、早熟、耐鹽鹼的棉花新品種。但種質資源匱乏問題,始終是困擾趙海課題組的一大難題,這也嚴重製約了育種的進程。趙海說,種質材料的引進創新是頭等大事,只有收集到足夠多的各類不同品種的棉花種質資源,才能培育出優良的棉種。

於是,趙海想盡一切辦法到各地收集這些資源。

有一次,在試驗田工作的一名拾花工無意中說出他在河南老家種植的棉花品種,有“雞腳棉”“光籽棉”等品種。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下班後,趙海邀請這位拾花工吃飯並詳細瞭解河南當地棉花品種及種植情況。當年秋收工作一結束,趙海便趕赴河南、河北等地考察,當年引進了柳葉棉、光籽棉1號等材料17份,在試驗田進行雜交試種。

試驗播種、田間調查、材料選擇、資料分析,再試驗播種、田間調查……驕陽似火的七八月份,天氣又悶又熱,趙海頂著烈日在棉田裡忙碌著,衣服溼了幹、幹了又溼,後背晒脫了一層皮。

2006年,趙海課題組選育出的標記雜交棉“石雜2號”通過品系鑑定,並在石河子墾區大面積示範推廣,累計推廣38萬畝,畝增皮棉15%以上。2008年,“石雜2號”在一四九團種植,皮棉單產突破291.9公斤,創造了當時全國棉花高產新紀錄。

2009年,趙海課題組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收穫期,他們選育的早熟雜交棉“新陸早43號”通過審定,並被自治區品種審定委員會定為早熟雜交棉區試對照品種。截至2018年,趙海課題組先後通過自治區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了4個早熟雜交棉品種和3個早熟陸地棉品種。2018年,趙海課題組的2個棉花新品系參加自治區棉花生產試驗,表現優異,有望於2019年通過審定。

近年來,趙海先後主持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新陸早56號中試與示範”,兵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早熟雜交棉新品種中試與示範”等項目。同時,他還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支撐項目“雜交棉強優勢組合選育與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範”等。

其中,由趙海主持選育的早熟雜交棉新陸早43號、新陸早56號,已經成為八師棉花主栽品種,累計示範推廣300餘萬畝,新增效益6.7億元,是目前新疆自主選育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棉品種。截至2018年,由他主持選育的陸地棉新品種新陸早61號,在北疆棉區累計示範推廣1200餘萬畝,新增效益25億元。他的研究,有力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的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