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師孟子:如何才能成為君子?

孟子 儒家 孔子 文化 哲學 宇宙 法國 好玩的國學 2019-07-11

孟子的性善論,其實是苦口婆心勉勵人們“人皆可以為堯舜”;他很害怕人類淪落到與禽獸為伍,所以他經常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而成為君子的訣竅是自覺保存心中的善,並且能夠一生追求仁義。孟子認為,君子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君子始終裝著仁者愛人之心,始終裝著禮。心中有仁的人能夠愛別人,心中禮的人能尊敬別人。人與人的關係就像照鏡子,你對別人以善意的微笑,別人還給你溫暖的擁抱;你對別人橫眉冷對,別人可能痛揍你一頓。所以,“能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常常愛他;能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常常尊敬他。”這就是君子的做人之道。

儒家大師孟子:如何才能成為君子?

君子不僅要愛人,還要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卻不用仁德對待它;對於百姓,用仁德對待他,卻不親愛他。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孟子認為,人的仁愛之心是有限的,並不能像歌中所唱的那樣,灑遍世界都是愛。與墨家平等地愛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博愛不同,儒家的仁愛有差等和先後順序。你應該首先愛父母,然後愛兄弟姐妹妻子兒女朋友同事,再把愛奉獻給每個人。在這種由近及遠的愛中,用血緣關係緊密連在一起的孝悌之愛最為重要。因為,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愛別人;只有當你能夠仁愛別人時,才有可能愛護世界萬物。這種思想,到了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那裡,被總結成“民胞物與”。張載在《西銘》中說: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儒家大師孟子:如何才能成為君子?

“天是我的父親,地是我的母親,在宇宙中人雖然很渺小,但都是稟受天地之氣而形成的,陰陽二氣構成了我的身體,宇宙間的規律規定了人善良的本性。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與法國哲學家薩特的“他人即地獄”的冷冰冰的判斷不同,中國文化從來都是溫情脈脈的,在以性善論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看來,他人就是兄弟,萬物就是朋友。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和諧的價值,這也是現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之一。

孟子曾經說過,人生的悲哀在於,有人丟了良心不知道去追,自己丟了雞,卻滿地裡去找。按照孟子的邏輯,君子肯定不會捨本求末去追雞,因為君子善於保存心中的善性不失,即使失去了,也會想辦法把善性追回來,因為他追求的是道德上的快樂。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儒家大師孟子:如何才能成為君子?

孟子說:“擁有遼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使君子所希望的,但樂趣不在於此。居於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為樂,但本性不在這兒。君子的本性,不會因為人生順暢志滿意得而增加,也不會因為人生困頓而減少,因為本分已經定好的緣故。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根植在心中,而發出來的神色醇和溫潤,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過舉手投足,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仁義之道可以提升氣質,讓君子渾身都散發著迷人的光輝,這就是道德之美。君子通過對仁義之道的深刻把握,達到心安理得、自得其樂的境界,這種境界讓君子能夠獲得人格上的獨立,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隨心所欲左右逢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說:“君子要達到高深的造詣,進入精深的境界,必須採取正確的方法,從而獲得心安理得自得其樂的境界。只有心安理得自得其樂,才能夠掌握牢固、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運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

儒家哲學是“為己之學”,認為在道德修養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和神仙皇帝”,一切都要靠自己。“君子求諸己”而“小人求諸人”,君子從來都是到內心去尋找仁義,小人總是求助於別人,事情成了,功勞是自己的,事有不濟,責任是別人的。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孟子認為,一個有為的人,是一個挺立起自我道德的人;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在道的追求上不斷完善深造自己,從而達到“欲其自得”的自由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