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美術 藝術 國畫 潘天壽 集雅齋 2017-05-26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凜凜冬雪 靜默如詩

崔如琢作為中國當代水墨繪畫的代表性畫家,以特色的指墨以及積墨畫法享譽於世,他開創了指墨積墨山水以及指墨積墨花鳥畫的新篇章。在崔如琢的山水畫中,四季的流轉更替一直是他熱衷於表達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在他紀念碑式的大尺幅風景畫中這個主題的表現尤為突出。他關注自然更替中迸發的力量,在這種秩序與混沌相互凝結相互平衡的力量之下,生命的力量、自然的豐沃以及雅趣得以展現。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崔如琢 萬里平鋪雪滿天

鏡心 設色紙本

2016年作

179×553 cm. 約89.1平尺

估價待詢

墨法發展到現代,積墨法的出現使得中國畫的面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畫裡歷來追求渾厚華滋,而積墨則是生成渾厚華滋的重要條件,潑墨、破墨、積墨等技法相濟存在,才使得畫渾厚含蓄。崔如琢對於積墨法的運用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在繼承傳統上廣師前人,從宋代的董源、郭熙,元代的吳鎮,明代的沈周、徐渭,到清代的八大、漸江、石濤,再到近代的大師吳昌碩、潘天壽、傅抱石、李苦禪,崔如琢都有臨習。以此為基礎,在上述三種墨法的綜合運用下,崔如琢脫胎於前人,發展了積墨。而他對於指畫技法的運用更是將積墨法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指墨法來源已久,石濤曾作《畫語錄》一書以提出改革創新傳統繪畫的方法,其中指墨藝術在當時具有極強的獨創性,它幾乎不遵從任何傳統的流派、規則以及手法。其後,高其佩、潘天壽等人更是對指畫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崔如琢作為集大成者,他作畫時不拘泥於工具以及筆法套式,筆墨所及之處皆隨心而動,破陳出新,神遊物外。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天地蒼茫

在此幅長卷中,畫家展現了一卷靜默而有力的初冬自然山水景象。從遠處著墨厚重的大片山域出發,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畫家落於紙上有力的手指、手掌,適時的停頓使得被白雪覆蓋的濃密景緻得以呈現。佝僂的樹木錯落生長在山坡之上,與曲折隱祕的小徑、點綴于山間的紅葉共同譜寫出一幅和諧的景緻。畫家對於其中的起承轉合獨具慧心的把握正是得益於多年技法訓練的結果以及對於東方獨特美學的領悟,從而烘托出一幅獨具氣韻、充滿浩渺之氣的畫面。崔如琢以熟練的指墨技法配以其積染之功,以細長的勾皴手法進行勾勒,以遊玩的心態寫山石之渾厚、林木之嶙峋,狂放之處揮灑自如,清醒之處細緻入微,虛實結合,盡顯天地浩渺蒼茫之氣。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泛舟對飲

將視線拉近,大片水域以淺灰色平塗的墨層緩緩展現在觀者眼前,畫家的層層著墨使畫面仿似蒙上了一層潮溼的水霧一般,顯得飽滿大氣。岸邊綴有幾處房屋,幾人對飲,又有三人泛舟河上,緩慢落下的白雪使畫面更添幾分閒適的風雅意趣。由此可見畫家精心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畫面關係,以及其對於節奏的巧妙把握,將普通的山水景觀深入到人文精神,將傳統的人文精神引入山水交融之間。畫面間訴說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這一主題與中國傳統禪宗思想一脈相承。

崔如琢《萬里平鋪雪滿天》賞析

幽居山林

畫面右方區域畫家看似不經意地以筆帶出幾幢房屋,影影綽綽地隱於林木山石之後,簡單的幾筆便顯出了曲徑通幽的意境。在水平視角構圖的創作中,此處的房屋與遠處臨河而建的房屋以及人物相互呼應,授予了長卷之一特殊載體此起彼伏的共鳴,這種呼應在畫面中具有獨特的話語作用,以此創造了一種步調均衡的敘事路徑,立體化了平面的敘述,賦予了平面故事性,從而達到昇華主題的作用。虛實的結合在畫面中得以出現,氣韻便在這由此形成。而在這乍看團團的渾黑境地裡,山石的走向讓人分辨出指法的靈活多變,線條時疏時密,皴法多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