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參|“通俄門”愈演愈烈,美國正迎來“痞子總統”時代?

美國 法律 Twitter 亞伯拉罕·林肯 齊魯壹點 2017-05-19

隨著美國媒體的越發發達,總統們的形象變得越來越“痞”了。

外參|“通俄門”愈演愈烈,美國正迎來“痞子總統”時代?

“請問總統先生,您撒了那麼多謊,美國人民又該如何相信您?”

近日,在一場有關“通俄門”的新聞發佈會上,一位美國記者如是質問特朗普,其所使用的經典句式很容易讓人想起導致尼克松辭職的“水門事件”。的確,有關特朗普的“通俄門”是否會成為“水門”第二的問題,正在引起關注,因為僅從表面看去,兩者似乎確實很像: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白宮宣佈解除“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的職務,司法部長埃利奧特·理查森和副部長威廉·D·拉克爾肖斯因拒絕解職考克斯,同遭解職。消息發佈時,已是晚上,美國媒體遂冠之以“星期六之夜大屠殺”這樣聳人聽聞的大標題。尼克松的做法在美國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標誌著“水門事件”引發的憲政危機走向高潮,最終導致這名共和黨籍總統在國會彈劾壓力下黯然辭職。

與負責調查“水門事件”的考克斯相似,剛剛被特朗普解職的FBI局長科米也正在調查俄羅斯干預去年美國總統選舉一案,調查對象包括一些涉嫌“通俄”的特朗普競選團隊成員。一些民主黨人含沙射影地說,科米和考克斯一樣被解職,都是因為正在接近“真相”。

有媒體還指出其他相似之處:考克斯被解職前,“水門事件”核心人物之一、白宮辦公廳主任鮑勃·霍爾德曼被迫辭職;而科米被解職前,“通俄門”主角、特朗普的首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弗林被迫辭職。兩人的辭職都未能阻止醜聞繼續發酵。

外參|“通俄門”愈演愈烈,美國正迎來“痞子總統”時代?

同樣的醜聞,同樣的逼迫下屬辭職,特朗普和尼克松看上去如此之像。那麼,“通俄門”真有可能成為“水門第二”嗎?

回答很可能是:不會,因為時代變了。

2014年, 尼克松的白宮法律顧問約翰·W·迪安出版了一部名叫《為尼克松辯護》的書。光聽書名,你就知道這書是為“水門事件”洗地的,但難能可貴的是,約翰·迪安洗出了一個新觀點。該書認為,水門事件之所以最終導致尼克松被迫辭職,不是因為尼克松乾的有多麼糟糕(作者以詳實的例證指出他的前任都這麼幹),而是因為美國的傳媒手段發生了變革。在尼克松當政的時代,美國剛好完成了所謂的“電視革命”,隨著越來越多美國家庭購買電視,美國各電視臺的播出時間在水門事件爆發前的短短十年內翻了五倍,公眾所能接受的信息成幾何倍數的增長,這就逼著當時的美國媒體去尋找素材填補這些被大量空出的時間。於是,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很不幸地撞在了槍口上,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恨不得“將尼克松的每一根汗毛都放到電視鏡頭下掃一遍。”而在電視機前所未有的放大作用下,一心要保持自身高雅形象的尼克松一下子變得特別面目可憎。當偽君子和撒謊者的帽子被坐實後,尼克松自然就只剩下辭職一條路了。

卑僕眼中無聖人,尼克松的悲劇,其實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故事。

外參|“通俄門”愈演愈烈,美國正迎來“痞子總統”時代?

尼克松的失敗告訴後來的總統一個道理——電視機前莫裝x

如果約翰·迪安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很容易反推出特朗普的“通俄門”遠不如尼克松的“水門”那般致命。因為與“裝x不成反被x”的尼克松不同,特朗普從一開始就是以“撒謊者”“奸商”的形象在美國人面前出現的,在他從競選到上任的過程中,媒體朝向特朗普的鏡頭實際上是在逐漸拉遠的,由於這位“大嘴總統”在自己推特上什麼都說,就導致了傳統媒體難以找到新料去打擊他在公眾中的形象。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當特朗普自己已經在推特上大大方方承認了自己“有些事情認為有必要和俄羅斯外長商量”的時候,媒體真的是拿這夥計沒招了。

事實上,如果你回顧一下歷史上的歷任美國總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美國總統的形象是隨著傳媒手段的進步逐漸演變的:在最早的華盛頓時代,總統在民眾心目中扮演的是一個有類國王的“佩劍聖人”形象;到了林肯時代,隨著商業報紙的興起、政客們互相攻擊,總統們放棄了“聖人”的偽裝,開始扮演“誠實政客”;而二次大戰之後,從小羅斯福時代到尼克松時代,總統形象又隨著傳媒的爆發再走了一波下坡路;尼克松之後最成功的美國總統里根,明白自己連“誠實政客”的形象也支撐不起了,乾脆承認自己就是演員,但卻是個模範的美國公民,於是“第一公民”的形象又成為總統們的新外衣。以這個規律看來,特朗普這位總統的誕生似乎恰逢其時,因為網絡時代的興起,總統們連“第一公民”的形象也在面臨破產。也許,特朗普正是第一位找到了網絡時代總統新形象的人。未來,美國人也許會迎來一個“痞子總統”的時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