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消費者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選車之初已經首先淘汰了幾個品牌,譬如說我在選車的時候,尺寸太大的不要,市區停車不方便,SUV不要,保值率低的不要雙離合的不要。雖然要求多但是目前產品品類多的市場中,也很容易挑選出屬於自己的產品。

銷量是市場定向選擇出來的結果,所以產品好壞必然與市場佔有率掛鉤,如果銷量都不能反映產品好壞,還有什麼可以客觀的反映出產品優劣呢?

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國內乘用車起步晚而且貧富等級較大,所以不能拿著歐美那套消費體系強加在國內消費市場,更多的消費者選車必定是出於使用目的,一臺車往往要消耗掉工薪階層數年積蓄,所以在國內市場對好車的評定標準只有一個:“能否滿足更多消費者形形色色的用車生活”,要舒適,要有遠航能力,要優儲物優勢,也要有質量優勢,至於操控,永遠是排在最後一位。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我們拋開品牌聊產品,很容易分析出什麼產品能吸引消費者,譬如說這樣的後排空間必定是不少消費者親睞的消費品,很明顯更加寬敞的後排空間要比窄小擁擠不堪的後排更能打動人,更多的消費思想是出於家用目的,那麼空間優勢作為表象性優勢,必定比擁擠不堪的後排更能奪目。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又比如說,擁有寬大舒適柔軟的座椅,給後排乘客提供更好的乘坐感受,這樣出於家人用車感受的設定也要比硬邦邦的座椅更能撩人。

那好,第一臺車是本田凌派的後排空間,第二臺車是日產軒逸的後排空間,兩臺車嚴格意義上都算得上非常成功的車型,前者為三缸新晉神話,後者為當家日產花旦,這兩臺車都不具有出色的操控表現,更沒有出色的底盤實力,但從用戶選擇度上來說都非常成功。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卡羅拉、軒逸、凌派等諸如此類沒有運動細胞的產品熱銷,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來國內消費者趨勢是向著家用化進發。

運動往往與家用背道而馳,所以在國內標榜運動的品牌大多都沒有出色的銷量,雪鐵龍、標緻、福特、馬自達以及已經退出的鈴木均是如此,如果再細分考究,標榜運動的車型基本上都上不了熱榜。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主打運動的產品後排空間都不夠出色,譬如說馬自達某款轎車後排就要比競品小上一圈,毫不客氣的說它的縱向空間表現要比同價位某些車型短一到兩拳,同級別的空間優勢分為三六九等,馬自達的空間必定是最小的,當然它的操控則是上乘的。

為什麼?懸架是評定操控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參數,操控好的產品懸架系統必定複雜,一個企業調教出來的產品,扭力樑一般來說最差,半扭力樑稍好,而獨立懸架最好,再往上算三連桿五連桿的都會分層來算,總之越好的操控需要越複雜的懸架來支撐,那麼預留的空間則會越大,乘坐空間也會被受到壓縮。

還不算四驅,如果有四驅存在則要另外佈局四驅系統,空間再次受到擠壓。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基本上後排不會坐人,為什麼我反覆提及後排空間?倒不如看看國內消費習慣導向,上文我也提及一點,國內消費者買車是要面面俱到的,要應付一家人出遊甚至搬家的任務,消費導向決定了車企必須要本土化生產調試,BBA以及不少品牌進入國內就要加長,這是定向選擇發展的結果,是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的直接體現。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試想,同樣的價位,多少人會選擇更運動但是空間更小的車,偶爾出行讓一家人侷促的擠在後排,選擇空間寬敞讓家人有個更好出行感受的家用車,消費會導向誰?

銷量數據給出了我們結論,至少空間大點沒什麼不好,既然這樣操控就要弱化點。


為什麼玩操控的車企,在國內都吃不香?比如標緻、馬自達


操控好點沒什麼不好,開起來更好玩,但更多有能力買車的消費者大多有家有室需要考慮家庭用車,大空間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也沒什麼不好。但銷量決定在有能力的消費者手中,喜歡操控的年輕人,消費能力上還是要比老成的頂樑柱弱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