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遇到一位剛畢業的孩子,問他將來想做什麼,他說他想創業,他讀了很多馬雲、雷軍、劉強東的傳記,像成為他們那樣的成功企業家。

我笑了笑,問:“你就沒想過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嗎?”

他堅定的搖了搖頭,看我的眼神,彷彿在看一個怪物。

7月份,中國農業大學的葉敬忠院長,在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段演講,名為《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是啊,活躍在互聯網上誇誇其談的諸位,有多久沒有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了?

當你在3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看著馬路上的修路工人、大樓外面懸掛的工人、腳手架上攀爬的工人、大太陽下騎著電動車送外賣的小哥時——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他們是如何感受這個世界的?你有沒有想一想你自己,到底是怎麼看待他們的?

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將心比心”,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的事情,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把自己的活動範圍,看作是全世界,很多人的全世界,就是他家小區某棟樓某一層那麼大,除此之外,等於不存在。他身邊的同事、朋友,都是有錢人,他看到的新聞報道,也都是富人和成功企業家,於是他就認為——“中國人都很有錢”。

葉敬忠教授在演講中說道:“我們的社會進入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隨著物質財富的快速增長,中國社會的戾氣也在快速加重。例如,在餐廳、公交、地鐵、高鐵甚至飛機上因為搶座而吵架廝打,醫鬧事件、校園欺凌、家庭暴力、插隊加塞、開鬥氣車,甚至因為被看了一眼就毆打他人……這些現象似乎並不少見。”

這種“戾氣”來自哪裡?其實是來自於這些“自以為成功人士”、“自以為高端精英”的傲慢,他們開始追求“特權”,追求“與眾不同”,我就曾遇到過一個在公立醫院排隊等著掛號的中年人,破口大罵說:“老子有的是錢,為什麼不能直接找專家看病?為什麼老子要和這群農村老大媽一起排隊掛號?”

長久以來,我們的媒體輿論,都更關心成功者的故事,更關心富人、明星、企業家的生活。我們打開主流的資訊APP,充斥著各種阿里、騰訊的商業消息,充斥著各種創業神話,媒體總在傳播——馬雲說了什麼?雷軍說了什麼?周鴻禕說了什麼?乃至於羅永浩說了什麼?


中國最賺錢的媒體人,一般做兩樣事情,一是寫財經,二是寫商業。總而言之,都是圍繞著最頂尖的精英轉圈圈,吳曉波、羅振宇這些人,莫不如此。於是潛移默化下,中國的企業家都成了“商業英雄”。

可以理解,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多人都會本能地向上看,去膜拜、追逐財富和地位。這本身不是什麼錯,但可惜的是,這些人不明白——如果一直往上看,那就是一群脖頸被吊起來的鴨子。

我認為,這是個有關世界觀的問題——世界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還是由洛克菲勒、摩根、比爾-蓋茨、巴菲特、喬布斯、任正非、馬雲等人創造的?

不可否認,在近現代社會,資本有著強大的力量,它能夠迅速彙集資源、金錢、技術和勞動力,推動技術的突破、應用和市場化,帶來歷史性的變化,比如——蒸汽機、內燃機、電氣時代、通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商、外賣、網約車......這些都源自於資本和精英企業家的推動。

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高度評價了資本主義的歷史貢獻: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裡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所以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偉大的歷史變革,需要英雄來領導,偉大的商業變化,也需要資本英雄來推動,所以,我從來不否認企業家、資本力量對於社會進步的正面作用。

但是否能把一切的功勞和榮譽,都戴在他們頭上呢?不能,因為阿里神話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熬夜加班的程序員,京東神話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日夜奔波的快遞員,華為神話的背後,是一個個披星戴月的工程師,中國的高鐵、通信、公路橋樑等基礎建設背後,是一個個汗流浹背的普通工人。創造歷史的,不只是臺前的“英雄”,還有無數個默默工作的普通勞動者。

另外,資本和企業家是有侷限性的。舉個例子,想要造高鐵,修跨海大橋,造北斗系統,造5G通信,想要打造一個高科技、現代化的文明社會,光靠資本和企業家的力量是不行的,這需要國家力量的統籌、規劃和執行。資本是短視而逐利的,如果無利可圖,或者說利潤不夠高,不能快速變現增殖,他們就會迅速放棄研發和基礎建設。

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已經在漸漸嚐到資本主導經濟發展的惡果,美國之所以失去了他們的“製造業”、“核心產業鏈”,漸漸“製造業空心化”。就是因為製造業利潤太低了,基礎建設和技術研發投入太大了,對於資本來說,不划算,躺在印鈔機上玩金融,才是最舒服的掙錢姿勢。他們自己放棄了產業鏈和產業工人。

為什麼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美國的反面是中國,中國目前的GDP相當於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的總和,相較美國還差7萬多億美元,但中國的製造業GDP已經是美日之和了。美國GDP中佔比最大的是服務業GDP,他們的律師、演員、球星,收入非常可觀,遠遠超過了技術工人、工程師的收入。我國律師行業創造的GDP只有0.06%,但美國的律師行業GDP卻是6%!也就是說,美國人有至少6%的GDP虛耗在“通過律師分配財富”上。或者說,美國的GDP,都用在“幫助富人斂財”、“幫助富人避稅”、“幫助富人分配財產”上。

這就導致,美國的精英階層,已經開始和真實世界脫節了,大家眼裡只有華爾街,卻沒有“鐵鏽帶老工業基地”

羅伯特·錢伯斯在《農村發展:以末為先》中,提醒那些住在城市且帶有城市偏向的發展官員、發展學者,甚至學習發展的學生:若要想做好發展工作,使得發展行動能夠真正惠及普通人,那麼就要儘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儘可能像弱者或窮人那樣感受世界

很多自以為獲得成功、自以為“精英”的人士,往往都是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覺得窮人就是懶,弱者就是愚蠢,卻從來沒有想過,人家只讀過初中的外賣小哥、在腳手架上攀爬的農民工......並沒有你的起步條件。你覺得你出身並不優越,但對於他來說,已經是天堂和深淵的距離。

葉敬忠教授還在演講中說:“在我們的社會,人人都想成為一名強者,沒有人想成為弱者。因為人們會認為強者是勝利的象徵,而弱者則是失敗的代表。因此,‘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踐行起來,卻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對於擁有權力、資源或身份優勢的強者,保持一種弱者心態,更為困難。”

“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請你努力理解那些服務人員、保潔人員、保安人員,努力理解那些無權者和無錢者,努力理解那些老弱病殘人群,不要以為你真是他們的上帝,不要以為你真比他們高明,不要認為你真是他們的救星,很多事情對你來說,可能是一件區區小事,而對他們來說,則可能是令全家焦慮不堪的天要塌下來的大事。”

克魯泡特金曾在《告少年》中講過一個故事:“假如你年輕有為,畢業後成為一個醫生,給一個貧民窟的勞動婦女看病......

她的丈夫辛苦了一輩子,無論是怎樣繁重的工作,每天總是勞動十二三個鐘頭;可是現在他失業已經三個月了。在他的那種職業裡,失業照例是每年都有的,本不算一回稀罕的事;不過他從前失業的時候,妻子還可以出去做做短工……也許就是去洗你們的襯衫,每天賺得三十個銅子;但是現在她已經病了兩個月了,這家庭於是更加窮困悲慘了。

醫生先生,你怎樣給那個病人開藥方呢?你一看就知道她的病源是普通的貧血,營養不足,缺乏新鮮空氣。你叫她每天吃點好飲食嗎?你叫她去做一點露天的運動嗎?你叫她換一間乾燥的,空氣流通的房子嗎?這真是莫大的諷刺!要是她能夠這樣做,她就用不著等你來指教,她自己早已經做了

你對這般病人說些什麼話呢?勸他們改良飲食,轉地療養,少勞苦一點嗎……

真的,年輕的人們,如果你們真的很有理想,想要改變世界,想要實現你們的抱負和追求,請先關注弱者和窮人。

關注弱者和窮人,並不是通過簡單的慈善捐贈,不是上帝視角的施捨,更不是偽善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而是把自己看作一個弱者和窮人,看作一個做普通的勞動者,將心比心,把自己放在他們的位置,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冷暖,和他們站在一起。

這裡,我做一個“預言”——你們未來的發展,理想的實現,不在那些“商業英雄”們身上,而在於“沉默的大多數身上”,在弱者和窮人身上,在那些農民、工人、服務員、快遞員、外賣小哥身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