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文丨不凡商業記者 溜溜球

金庸先生逝世次日,馬雲撰文悼念:“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

全文不過短短几百字,卻情真意切、句句痛心,馬雲和阿里的江湖情懷亦躍然紙上。

作為金庸先生的頭號迷弟,從小酷愛武俠小說的馬雲將金庸筆下的武俠氣息統統烙進了阿里巴巴的戰略、戰術和管理中,也融進了阿里人的精神、骨髓裡。

麥飛科技創始人陳祺就是一位有俠氣的阿里人。

陳祺在阿里時的花名是“氪星”,雖然並非金庸筆下的人物,但一點兒也不妨礙陳祺對阿里文化的認同。

無他,英雄惺惺相惜。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麥飛科技創始人 陳祺

“氪星是超人的母星,超人在氪星是普通人,到了地球卻成為超人能改變世界”,陳祺如此解釋花名的來源,“(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能展現出來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與阿里文化中的“擁抱變化”的俠義之情不謀而合。

離開阿里之後,陳祺聯合宮華澤、劉龍兩位中科院的博士大牛創立了麥飛科技——一家聚焦視覺光譜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公司,創業的初心是“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與馬雲筆下的“創業,便要做別人做不得之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同樣相得益彰。

不安分的少年

“我是一個不太甘於現狀,不甘於穩定的人”陳祺這樣形容自己。

少年陳祺家境殷實,父母都在高校任職。不過,教書育人幾十載的父母對陳祺的教育卻略有“疏忽”,一不留神就讓陳祺養成了獨立自主的習慣。陳祺坦陳,自己是比較有主見的人,對於信息的抓取、思維方式之類的都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做決定的時候會吸取各類信息,但做判斷的肯定是他自己。

於是,放養了二十多年的陳祺在大學畢業後拒絕了父母給安排的穩定工作,隻身離開故土到北京闖蕩,第一份工作是在航天科技集團孵化的四維圖新項目做汽車導航。

這是陳祺的第一次從0到1。

彼時,國內的導航軟件可謂是一窮二白,汽車、互聯網地圖都還在起步階段。

加入四維圖新之後,陳祺不得不從0開始去跟豐田等汽車廠商合作建立導航標準,去日本、歐洲學習實時交通規範,參與到國家交通部和國家測繪局主持的實時交通規範的建立中。

到了2007年,憑藉著對實時交通技術的發展和拓廣,四維圖新成為國內第一家支持動態交通信息發佈的中國企業,陳祺和所在的團隊也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四維圖新,陳祺一步步從一個技術工程師做到高級項目經理,但項目進入正軌後,每天面對的都是常規的維護和產品工作,不甘於現狀的他選擇跳槽到阿里巴巴。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陳祺的阿里之路其實不太順暢。

在阿里,陳祺幾次“擁抱變化”經歷部門調整,幾次深入不同的領域研究很長時間最後發現需要調轉方向,但最終達成從0到1的成就。

剛開始的時候,陳祺和團隊一起做了一款叫“喵街”的產品,主打商場、購物中心的室內導航。用戶量做到1000多萬後,陳祺發現室內導航並不像室外導航那麼剛需,很多女性逛街其實沒有目的,不在乎是否能用最便捷的方式到達某一家店鋪。

不是最剛需的,就意味著沒有產生足夠多的增量價值。

於是,這款產品被暫時下線了,但陳祺認為阿里需要有多維度的線下數據。後來,他找到阿里的中臺事業部一起合作,把室內導航轉變成到後臺計算用戶行為和習慣,對脫敏後的用戶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能夠獲取更多的線下行為數據,從而反哺給線上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陳祺的設想得到了驗證。有了每天數百億次多維度的線下行為數據,淘寶客戶端開始變得千人千面,能夠給每個用戶都實現個性化定製。用戶的線下消費也得到了更好的服務,比如盒馬鮮生會在SKU佈局等銷售體系上考慮用戶的線上線下行為習慣等。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陳祺第二次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這一次,陳祺選擇和兩位好友一起創業,選擇的是很多人當時都不太看好的農業科技賽道。但四維圖新的項目讓陳祺相信“不要怕做先吃螃蟹的人”,只要你相信是有價值的;阿里的經歷提升了陳祺對於商業價值的理解——公司要做的是價值的轉換和提升。

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小螺絲釘到“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的倡導者,陳祺踏上了第三次從0到1的征程。

麥飛的三板斧

接地氣,是很多人對麥飛這家農業科技公司的第一印象。

但事實上,麥飛的三位創始人都是科學家出身,做的事情也相當“高精尖”:遙感監測、人工智能、精準農業。科技落地產業,如何提供真正剛需的產品,是擺在麥飛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以客戶為中心”的阿里文化救了麥飛。

那時候,陳祺每天想的都是:“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能提供什麼樣的產品,用戶需要什麼,用戶有什麼樣的困難”。而在中國農村市場情況中,“土地分散、看天吃飯”是農戶的傳統思維,病蟲害防治仍然是農戶最大的痛點。

於是,麥飛開發出了一套中國農業按需施藥的技術解決方案,在水稻、小麥種植過程中引入遙感監測、大數據AI智能分析,處方圖指導精準科學施藥。

對於農戶來說,麥飛包工包藥,從前期的病蟲害監測到農藥購買、飛防服務都包括在內,降低了病蟲害防治成本的同時還保證了產量,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麥飛也因此迅速擴大服務面積。

做存量市場,在原有的價值體系中產生新的價值,這是麥飛從0到1最關鍵的一步。

陳祺說:“到阿里之後,學會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商業價值的理解,原來我認為公司做的是擅長的事情,但現在我認為公司做的是價值的轉換和提升。只有在原有的價值體系中產生新的價值,整個公司才有價值,如果做得事情只是純粹的替代,沒有產生價值的提升或效率的提高,實際上是沒有產生價值的,你只能獲得平均利潤,以及這個賽道中最普通的商業價值。”

所以,麥飛做的是超額價值。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第一階段,麥飛以病蟲害防治切入農業供給側,通過病蟲害防治來服務於農戶,連接到土地,從而產生高用戶粘性,逐漸滲透到整個種植過程中。

第二階段,麥飛將解決農產品的價值問題。在陳祺看來,中國農產品價值不高的問題就是非標準化太嚴重,而麥飛提供的是標準化的種植方式,這是中國傳統農業原來沒有的,也就是超額價值所在。

當然,麥飛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暢想未來,麥飛想做的是一個類似於美團和淘寶的toBtoC平臺,對接農戶和最終為農產品付費的C端消費者,讓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價值更高,更要讓消費者吃到更健康、可口的農產品。

很顯然,成為農業科技獨角獸的路並不好走。

但陳祺顯然無所畏懼,因為麥飛“不放棄,相信相信的力量”。

當不凡商業記者問到創業初心時,陳祺還有點羞澀,不過答案很明確——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陳祺深知,真正改變中國農業是一項需要持續進行的事情,不是一家公司一年兩年能做到的,而對於麥飛來說,企業文化就是不放棄,永遠堅持到底,堅持做認為對的事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麥飛農業也應運而生。

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第三次達成從0到1的成就後,陳祺第一次向100衝刺。

今年,麥飛科技COO陳祺又一次擁抱變化,擔任麥飛農業的CEO,負責麥飛農業的整體經營。除了麥飛之前在做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之外,麥飛還將進行全程科學種植託管和海外市場的試水佈局。

相較於前兩次一眼就能望得到頭的從1到100的未來相比,在農業科技這個賽道做到從1到100顯然讓陳祺更加興奮,因為“農業是一個天花板非常高的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藍海”。

更重要的是,麥飛農業給了陳祺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實現自我價值,首先就是要帶給別人更多的東西,去產生更多的價值,這是陳祺在阿里學到的智慧,也是他接任麥飛農業CEO的原因之一。在陳祺看來,中國農村還處在1.0的小農經濟時代,麥飛農業的價值在於幫助中國農業從1.0階段加速到達3.0階段,改變傳統農業的現狀。

麥飛農業現在做的是把2.0的工業化階段和3.0的智能化階段並作一步在走。以植保為例,原來是每個農戶自己揹著機械去打藥,現在麥飛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同時引入監測進行智能化打藥,一方面2.0的工業化代替了人工,另一方面3.0的智能化讓成本降低了30%-50%,這是工業化+智能化的結果。

2018年,麥飛農業全國整體市場已達數千萬元人民幣。

農業板塊麥飛農業下設全資子公司四家,覆蓋湖北,江蘇,遼寧,安徽。全國範圍內單植保業務今年已經開始盈利。截至今年11月數據統計,麥飛農業工作人員已近300人。

離職阿里後,他向馬雲看齊,要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

“參照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中國農業兩步並作一步是有可能實現的”,陳祺向不凡商業記者說到,“現在的趨勢是,消費者日益覺得健康和標準化非常重要,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更標準化的口感、更健康的食物,這就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農業的趨勢是找準最終的終端產品的價值,麥飛做的則是給終端農產品提供更高的價值。”

找準價值,認清趨勢,離開阿里之後,陳祺的阿里味兒似乎更濃了些。

在陳祺的認知裡,麥飛農業能做的事情太多了。現在,麥飛農業只做了水稻和小麥的精準施藥和施肥,未來可以橫向擴展品類,種獼猴桃、種甘蔗,每個品類都是不一樣的;縱向來看,可以擴環節,選種、灌溉、收割、農產品售賣等等,想象空間很大,盈利模式也會隨著公司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對於未來,陳祺表示:“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可能會往這些方向去走,但我個人不會滿足於做這些事情。關於未來農業,我們也在想更遠的事情,要在下一個階段,下下一個階段佈局的東西,我們要比別人看的更遠一點才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