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也喜歡收藏文物,上世紀80年代,李翰祥來北京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需要老傢俱當道具,他就和馬未都買了一批古傢俱。

後來,有天,李翰祥給馬未都打電話:“馬先生,我想見你。”

“我今天下午已經有約了,你要不就早點兒,要不就晚點兒。”

“那我晚點兒,四點以後吧。”

到了中午,李翰祥又說:“我等不及了,正在路上呢。”

12點一刻兩人見了面,李翰祥遞給他一張清單,“我所有的東西都在這紙上了,我想把它們賣給你。”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也喜歡收藏文物,上世紀80年代,李翰祥來北京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需要老傢俱當道具,他就和馬未都買了一批古傢俱。

後來,有天,李翰祥給馬未都打電話:“馬先生,我想見你。”

“我今天下午已經有約了,你要不就早點兒,要不就晚點兒。”

“那我晚點兒,四點以後吧。”

到了中午,李翰祥又說:“我等不及了,正在路上呢。”

12點一刻兩人見了面,李翰祥遞給他一張清單,“我所有的東西都在這紙上了,我想把它們賣給你。”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馬未都一看價格也行,但急著赴約,就說了改天詳談,兩人就分別了。

當天,李翰祥回片場沒多久,就離世了。

後來李翰祥的遺孀和子女來到北京,對他說:“既然李先生生前把這事兒託付給您了,我們也不懂,您就保管下來吧。”

李翰祥已去,但這批古董不能無人打理,馬未都照單全收,分文未砍,哪怕一時間拿不出那麼錢,也分期付款,收了這批文物。

他精明洞察,對朋友有仁義,對文物有責任感,商人的標籤,在他身上已經漸漸弱化了。

07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文人內心有情懷,他並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加起來有上千件,家裡擺不下,藏品又鮮少有機會展覽出來,創建博物館的想法,就在馬未都腦子裡應運而生了。

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1992年,馬未都還是去申報了。

這件事根本就不被允許,他碰了一鼻子灰,還不死心,非要撬動這塊石頭。

直到1996年,報批下來,觀復博物館才有了合法身份,他成了中國擁有私立博物館的第一人。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也喜歡收藏文物,上世紀80年代,李翰祥來北京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需要老傢俱當道具,他就和馬未都買了一批古傢俱。

後來,有天,李翰祥給馬未都打電話:“馬先生,我想見你。”

“我今天下午已經有約了,你要不就早點兒,要不就晚點兒。”

“那我晚點兒,四點以後吧。”

到了中午,李翰祥又說:“我等不及了,正在路上呢。”

12點一刻兩人見了面,李翰祥遞給他一張清單,“我所有的東西都在這紙上了,我想把它們賣給你。”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馬未都一看價格也行,但急著赴約,就說了改天詳談,兩人就分別了。

當天,李翰祥回片場沒多久,就離世了。

後來李翰祥的遺孀和子女來到北京,對他說:“既然李先生生前把這事兒託付給您了,我們也不懂,您就保管下來吧。”

李翰祥已去,但這批古董不能無人打理,馬未都照單全收,分文未砍,哪怕一時間拿不出那麼錢,也分期付款,收了這批文物。

他精明洞察,對朋友有仁義,對文物有責任感,商人的標籤,在他身上已經漸漸弱化了。

07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文人內心有情懷,他並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加起來有上千件,家裡擺不下,藏品又鮮少有機會展覽出來,創建博物館的想法,就在馬未都腦子裡應運而生了。

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1992年,馬未都還是去申報了。

這件事根本就不被允許,他碰了一鼻子灰,還不死心,非要撬動這塊石頭。

直到1996年,報批下來,觀復博物館才有了合法身份,他成了中國擁有私立博物館的第一人。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觀復”二字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寓意很樸素,就是“反覆地觀看、研究。”

從無到有,觀復博物館的起步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好在從當初的搖搖欲墜,到現在北京、廈門、上海三館鼎立,博物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道。

“我們今天的社會沒有給私立博物館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我們的環境是不適合博物館生存的。我算是在岩石縫裡長成的一棵樹,長不大,但還算是結實。

顯然我國的公益慈善觀念、政策制度、文化環境仍舊不夠成熟,博物館離不開他的個人品牌價值。

這也是目前馬未都最擔心的事。

08

80年代他做文學編輯,發掘了蘇童、王朔、莫言這批作家,想要蜚聲文壇,不在話下。

90年代初,他做了編劇,搞影視策劃,一連《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大火,資本市場將他奉為圭臬。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也喜歡收藏文物,上世紀80年代,李翰祥來北京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需要老傢俱當道具,他就和馬未都買了一批古傢俱。

後來,有天,李翰祥給馬未都打電話:“馬先生,我想見你。”

“我今天下午已經有約了,你要不就早點兒,要不就晚點兒。”

“那我晚點兒,四點以後吧。”

到了中午,李翰祥又說:“我等不及了,正在路上呢。”

12點一刻兩人見了面,李翰祥遞給他一張清單,“我所有的東西都在這紙上了,我想把它們賣給你。”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馬未都一看價格也行,但急著赴約,就說了改天詳談,兩人就分別了。

當天,李翰祥回片場沒多久,就離世了。

後來李翰祥的遺孀和子女來到北京,對他說:“既然李先生生前把這事兒託付給您了,我們也不懂,您就保管下來吧。”

李翰祥已去,但這批古董不能無人打理,馬未都照單全收,分文未砍,哪怕一時間拿不出那麼錢,也分期付款,收了這批文物。

他精明洞察,對朋友有仁義,對文物有責任感,商人的標籤,在他身上已經漸漸弱化了。

07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文人內心有情懷,他並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加起來有上千件,家裡擺不下,藏品又鮮少有機會展覽出來,創建博物館的想法,就在馬未都腦子裡應運而生了。

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1992年,馬未都還是去申報了。

這件事根本就不被允許,他碰了一鼻子灰,還不死心,非要撬動這塊石頭。

直到1996年,報批下來,觀復博物館才有了合法身份,他成了中國擁有私立博物館的第一人。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觀復”二字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寓意很樸素,就是“反覆地觀看、研究。”

從無到有,觀復博物館的起步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好在從當初的搖搖欲墜,到現在北京、廈門、上海三館鼎立,博物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道。

“我們今天的社會沒有給私立博物館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我們的環境是不適合博物館生存的。我算是在岩石縫裡長成的一棵樹,長不大,但還算是結實。

顯然我國的公益慈善觀念、政策制度、文化環境仍舊不夠成熟,博物館離不開他的個人品牌價值。

這也是目前馬未都最擔心的事。

08

80年代他做文學編輯,發掘了蘇童、王朔、莫言這批作家,想要蜚聲文壇,不在話下。

90年代初,他做了編劇,搞影視策劃,一連《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大火,資本市場將他奉為圭臬。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而他都是玩了一票,就轉身走了,乾脆利落。

1997年,再出現時,他又成了我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的館長。

2008年,他是百家講壇講師,屢創收視佳績,還有了一批擁躉者,叫“馬紮”。

馬未都雖未上過中學、大學,身上卻有股獨特的智慧,他捨得放棄。

這些年來,從下鄉知青、車床工人,再到文學編輯、影視編劇,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館館長,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與得的過程。

他常說:“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貪。收藏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歡的門類的書讀一遍,只帶著錢去收藏,必死無疑。

他在收藏時,很剋制,所以這些年來,同行栽在裡頭,家財散盡的不在少數,他卻穩穩地都度過了,在圈裡也有了名頭,人稱“馬爺”。

總結起來,馬爺能放棄貪念,理性看清形勢後,能不執念

做到這兩點,就足以不栽進去了,還能及時搭上時代轉換的每班列車,在風口上,扶搖而上。

"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頑主馬未都

趨名、趨利、趨靜,你處於哪個階段? ——馬未都

01

1955年,北京空軍大院,一個孩子降生了。

因為是乙未年,又生在首都,就叫“未都”吧。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後來馬未都在節目裡說,這名字全中國都沒人跟他重名。

讀到小學四年級,他就輟學下鄉了,打那兒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過。

十幾歲在鄉下,求知慾和青春期荷爾蒙一樣旺盛,他撿著帶字的紙就讀。

在老鄉家裡,看到他們拿書糊牆,貼到一半,馬未都看見了,就趕緊攔下來。熬個大夜把書看完,還得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老鄉撕書往往是先把側面的書脊扯下來,再一張張撕書頁,等馬未都把書搶救下來,封面和書脊早就找不見了,這下很多書都看完了,也不知道叫啥名。

小說《簡愛》,就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了名字,類似的書不勝枚舉。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樣的馬未都在知青裡,已經算是文豪級別了,要知道大多數人連基本的漢字都認不全。

年輕好鬥的男知青,每每犯錯要寫檢查,都去找他,他不光代寫,還要領讀,直到那人把檢查背下來。

不得不說,這段特殊經歷,給馬未都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養分。

但那時,生存是當務之急。

1975年,一回到北京,馬未都就成為了一名車床工人。

02

讀過的書在腦子裡極速發酵,創作的慾望在身體裡膨脹得難受。

1980年,馬未都投出了第一篇小說,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接著第二篇,編輯讀完請他到出版社聊一聊,後來也沒了音訊。

等到第三篇,馬未都自己都沒想到,他的工友指著報紙上的文章說,這人跟你名字一樣,你寫小說了?

那天是1981年8月20號,他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報紙只有四版,他自個兒就佔了一整版。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篇文章改變了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他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為了編輯。

26歲的馬未都,個高又瘦,“古道西風瘦馬”,就叫“瘦馬”吧。

一開始,看到別人讀他的文章,他還指著說,這是我寫的。別人自然不信,就問他文章分了幾章,他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弄得自己下不來臺。後來就再也不這麼狂了。

當時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學畢業生,馬未都覺著低人一等,就主動早去,每天打開水、擦地,勤快著呢。

他還負責接收全國各地的來稿,看到好的,就挑出來。

對於看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人能行。不像有的人,投稿寫得工工整整,文章卻流於平庸。”

1985年,他收到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讀完,幾乎是毫不猶豫,他就寫了回信:“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

又一回,有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劉震雲“永遠不坐椅子,一上我辦公室就坐到桌子上,開始胡侃聊天。”

他的山東老鄉莫言則是:“不怎麼愛說話,不像其他人來了亂貧。”

馬未都眼裡收錄了,這些威震文壇的當代作家,初出茅廬時最青澀的一面。

這樣算下來,在出版界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03

不過那時,淘古玩就已經成了他重要的業餘愛好。

1978年,他就偶爾花上五毛一塊淘來些瓷器。要說花大價錢淘來的第一件古董,還是一件鈞瓷掛屏,總共花了1600塊錢,那是家裡攢著買彩電的錢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這事開了個頭,往後到外地約稿,一得空,他就到處轉悠淘寶貝,賺得稿費都花在了古玩上,200塊錢買對椅子,抵得上好幾個工資,別人都覺得他神經病,他還樂得跟不要錢似的。

平日裡,出版社8點上班,他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

古玩地攤就跟天橋上賣光盤一樣,鋪張襯布,擺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

剛去時,他不懂行情,就問一個賣家,為啥選在小土坡上擺攤,對方很深沉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

那時,地下交易文物是犯法的,文物局的人8點一上班,早市就結束了。

有回,馬未都又在市場上晃悠,忽然大家都開始卷攤子跑了,這還不到8點啊,他正納悶,就見到一個人,把一揹包銅錢都盡數倒在了草坪裡。

原來文物局發現了“黑市的祕密”,這天提前來了個突擊,把路都給堵上了。

好在只抓賣文物的商販,要不然,馬未都就該是局裡常客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除了買,他還愛看,見天去故宮,嫌展館燈光昏暗,就自備了手電筒,工作人員一開始對他不放心,他在前面走,人家就在後面跟著。往後,熟悉了,才不管他了。

有一回,他發現一件瓶子被人動過,就去問工作人員,“不可能,我一直在這兒看著”,而馬未都堅信就是動過。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作人員上星期請假了,期間剛好這個瓶子被拿去拍照了,才還回來。

要說馬未都怎麼發現的,他回回拿著大手電研究這個瓶子,只能看到正對展櫃這面,這回突然看到背面,自然說明了被動過,可見他觀察得有多精細

04

那時,大部分人對文物沒有概念,他就常撿漏。

因為做文學編輯,結識了很多文化界名流,這些人家裡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

他常去人家家裡混臉熟,手腳又勤快,幫忙買個菜、摞摞蜂窩煤,幹完體力活,他就洗乾淨手,坐著把玩自己一早就盯上的“寶貝文物”。

幹了這麼半天活,對方也過意不去,看他喜歡得愛不釋手,都會問上句。

“你喜歡它啊?你怎麼會喜歡這些東西?”

“我喜歡,我天生就喜歡這些東西。”

“得了,喜歡你就抱回家吧。”

有回,他去一個大學老師家裡,恰逢人家搬家,什麼都賤賣,馬未都瞥見了一支康熙年間青花大筆筒。

“這個您賣嗎?”

“賣,您給五十,您拿走。”

這個筆筒當時市價就好幾千塊,擱到現在也二十萬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80年代,文革的陰雲還沒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對這些舊物件,心裡犯怵;再說了古玩沒有形成市場前,人們對古董也沒有價格概念,都當是家裡的器皿或者尋常擺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說,這麼撿漏不道德,但那時馬未都作為文物商人,低價購入再高價賣出,的確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資本積累,也為他日後收藏打下了經濟基礎。

05

有一回,家裡遭賊,他顧不上保護現場,就衝進去看自己收藏的寶貝。

發現四扇屏還被毛巾裹著,扔在地上,他心裡才長舒了一口氣。

家裡電視、音響這些電器都被搬走了,他還滿心歡喜地去警局報案。

主理案件的警察犯嘀咕,“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啊?丟了東西他怎麼也不著急啊?”

他是真的不著急,“電視丟了,不看就是了。”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有一年,馬未都看上一個桌子,長約四米,但是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就只好把床挪了,夫妻倆腳對腳地睡覺。

這事兒在文玩圈並不是先例,“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因為家裡古董太多,晚上只能睡在櫃子裡。

無巧不成書,馬未都和王世襄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經常談得投機,就說到半夜,炒盤菜,吃個夜宵,還能再敘上半天。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常有人說,馬未都這麼折騰,他妻子不跟他鬧離婚啊,其實他妻子賈宏偉對他這事不支持也不反對。

馬未都說:“我覺得不反對是最佳狀態,支持是一個很壞的狀態。因為一支持,她就會混在裡面;一混在裡面,兩個人在很多事兒上就會有矛盾,比如說一件東西該買不該買?她就有判斷了。她現在是沒有判斷力。”

這其實是一種很反常規的見解,但馬未都這麼一解釋,就覺得還真是這個理兒。

“我讀過的書甚至比官方系統培養出來的人讀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統去讀書,我今天是博士後,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他沒讀過大學,道理都是自己讀百家書,再加上混社會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無不透著一股練世通達的勁兒。

06

古董商人,利益為上,到馬未都這兒也有例外。

買文物前,都要講價,有個“秀水砍價法”,就是攔腰斬,不管對方開價多少都要還價,哪怕心裡覺得自己撿著大便宜了,也得沉住氣,開口還價。

這個過程不是貪便宜,而是讓賣古董的人覺得自己賣出了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

但有一次,馬未都卻照單全收,沒有還價。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也喜歡收藏文物,上世紀80年代,李翰祥來北京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需要老傢俱當道具,他就和馬未都買了一批古傢俱。

後來,有天,李翰祥給馬未都打電話:“馬先生,我想見你。”

“我今天下午已經有約了,你要不就早點兒,要不就晚點兒。”

“那我晚點兒,四點以後吧。”

到了中午,李翰祥又說:“我等不及了,正在路上呢。”

12點一刻兩人見了面,李翰祥遞給他一張清單,“我所有的東西都在這紙上了,我想把它們賣給你。”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馬未都一看價格也行,但急著赴約,就說了改天詳談,兩人就分別了。

當天,李翰祥回片場沒多久,就離世了。

後來李翰祥的遺孀和子女來到北京,對他說:“既然李先生生前把這事兒託付給您了,我們也不懂,您就保管下來吧。”

李翰祥已去,但這批古董不能無人打理,馬未都照單全收,分文未砍,哪怕一時間拿不出那麼錢,也分期付款,收了這批文物。

他精明洞察,對朋友有仁義,對文物有責任感,商人的標籤,在他身上已經漸漸弱化了。

07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文人內心有情懷,他並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加起來有上千件,家裡擺不下,藏品又鮮少有機會展覽出來,創建博物館的想法,就在馬未都腦子裡應運而生了。

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1992年,馬未都還是去申報了。

這件事根本就不被允許,他碰了一鼻子灰,還不死心,非要撬動這塊石頭。

直到1996年,報批下來,觀復博物館才有了合法身份,他成了中國擁有私立博物館的第一人。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觀復”二字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寓意很樸素,就是“反覆地觀看、研究。”

從無到有,觀復博物館的起步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好在從當初的搖搖欲墜,到現在北京、廈門、上海三館鼎立,博物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道。

“我們今天的社會沒有給私立博物館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我們的環境是不適合博物館生存的。我算是在岩石縫裡長成的一棵樹,長不大,但還算是結實。

顯然我國的公益慈善觀念、政策制度、文化環境仍舊不夠成熟,博物館離不開他的個人品牌價值。

這也是目前馬未都最擔心的事。

08

80年代他做文學編輯,發掘了蘇童、王朔、莫言這批作家,想要蜚聲文壇,不在話下。

90年代初,他做了編劇,搞影視策劃,一連《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大火,資本市場將他奉為圭臬。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而他都是玩了一票,就轉身走了,乾脆利落。

1997年,再出現時,他又成了我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的館長。

2008年,他是百家講壇講師,屢創收視佳績,還有了一批擁躉者,叫“馬紮”。

馬未都雖未上過中學、大學,身上卻有股獨特的智慧,他捨得放棄。

這些年來,從下鄉知青、車床工人,再到文學編輯、影視編劇,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館館長,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與得的過程。

他常說:“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貪。收藏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歡的門類的書讀一遍,只帶著錢去收藏,必死無疑。

他在收藏時,很剋制,所以這些年來,同行栽在裡頭,家財散盡的不在少數,他卻穩穩地都度過了,在圈裡也有了名頭,人稱“馬爺”。

總結起來,馬爺能放棄貪念,理性看清形勢後,能不執念

做到這兩點,就足以不栽進去了,還能及時搭上時代轉換的每班列車,在風口上,扶搖而上。

莫嘆前人皆名士,人間已有馬未都

“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追求溫飽的趨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一種社會動力;第二重是趨名,希望心情愉悅,表現為精神上有所寄託;第三重是趨靜,靈魂上的修行,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馬未都自嘲,他現在是兩層半。

溫飽、名利已經得到了,也都看清了,再也沒有什麼身外之物是捨不得的了。

一旦哪天,撒手人寰,博物館該何去何從,旁人替他發愁,他卻說:“捐,一定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想把觀復博物館公共化。”

年輕時瀟灑,老了後超脫,馬未都離第三重境界不遠了。

這個時代能到他這樣的,也沒幾個了,還真得服氣地叫聲“馬爺”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