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毛澤東 詩歌 敬亭山 李白 語文 古詩 國內ERP專題 2019-08-24
"

原來“閒”字在古現代詩詞中的發音不是‘xian’,難怪讀以‘閒’結尾的詩不押韻

小時候也知道,寫詩詞除了格律,還需要押韻,因為這樣才能讓人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和易背。可是在讀很詩時,就覺得不太押韻,心裡這作者是怎麼了,總覺得怪怪的。小學課本里學習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

原來“閒”字在古現代詩詞中的發音不是‘xian’,難怪讀以‘閒’結尾的詩不押韻

小時候也知道,寫詩詞除了格律,還需要押韻,因為這樣才能讓人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和易背。可是在讀很詩時,就覺得不太押韻,心裡這作者是怎麼了,總覺得怪怪的。小學課本里學習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第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押‘an’韻。可是第二句:“萬水千山只等閒”,當時語文老師教的‘閒’讀‘xian’第二聲,讀起來與第一句的‘難’並不是同韻角。就問了語文老師是什麼回事。老師當時也沒有解釋清楚,只是說‘ian’與‘an’視為同韻。當時年紀小,也沒繼續深入了追問下去。

長大後去了湖南,湖南人將‘閒’讀成‘韓’。當時我在想是不是因主席是湖南人,所以在寫這首詩時,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閒就念‘han’同‘韓’,這韻角就沒問題了。

後來,我父親在閒餘時拿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用本地話念了幾首讀。剛好也讀到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也將‘閒’字讀成‘han’同‘韓’,這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是不是古人把‘閒’就讀成‘韓’呢?

經過研究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我國的漢語拼音是上世紀才產生的,也就是普通話的基礎發音,而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這就不難理解了,北京話也只是古代語言之一。因此,北京話的發音也有區域侷限性,並不能代表中華民族所有的語言發音。如粵語、客家話、桂柳話中‘閒’字都念‘韓’。所以可以推斷,古代的‘閒’就是念‘韓’。

"

原來“閒”字在古現代詩詞中的發音不是‘xian’,難怪讀以‘閒’結尾的詩不押韻

小時候也知道,寫詩詞除了格律,還需要押韻,因為這樣才能讓人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和易背。可是在讀很詩時,就覺得不太押韻,心裡這作者是怎麼了,總覺得怪怪的。小學課本里學習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第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押‘an’韻。可是第二句:“萬水千山只等閒”,當時語文老師教的‘閒’讀‘xian’第二聲,讀起來與第一句的‘難’並不是同韻角。就問了語文老師是什麼回事。老師當時也沒有解釋清楚,只是說‘ian’與‘an’視為同韻。當時年紀小,也沒繼續深入了追問下去。

長大後去了湖南,湖南人將‘閒’讀成‘韓’。當時我在想是不是因主席是湖南人,所以在寫這首詩時,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閒就念‘han’同‘韓’,這韻角就沒問題了。

後來,我父親在閒餘時拿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用本地話念了幾首讀。剛好也讀到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也將‘閒’字讀成‘han’同‘韓’,這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是不是古人把‘閒’就讀成‘韓’呢?

經過研究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我國的漢語拼音是上世紀才產生的,也就是普通話的基礎發音,而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這就不難理解了,北京話也只是古代語言之一。因此,北京話的發音也有區域侷限性,並不能代表中華民族所有的語言發音。如粵語、客家話、桂柳話中‘閒’字都念‘韓’。所以可以推斷,古代的‘閒’就是念‘韓’。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如:李白的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閒’和‘山’。

還有就是盧綸的 《長安春望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閒、還、間、關都是同韻。

可能還有人覺得奇怪,‘間’字與其他四個字也不押韻啊,事實上是,‘間’在民間或古代念‘gan’平聲同‘甘’。房間會念成‘fang`gan’同‘房甘’。

"

原來“閒”字在古現代詩詞中的發音不是‘xian’,難怪讀以‘閒’結尾的詩不押韻

小時候也知道,寫詩詞除了格律,還需要押韻,因為這樣才能讓人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和易背。可是在讀很詩時,就覺得不太押韻,心裡這作者是怎麼了,總覺得怪怪的。小學課本里學習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第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押‘an’韻。可是第二句:“萬水千山只等閒”,當時語文老師教的‘閒’讀‘xian’第二聲,讀起來與第一句的‘難’並不是同韻角。就問了語文老師是什麼回事。老師當時也沒有解釋清楚,只是說‘ian’與‘an’視為同韻。當時年紀小,也沒繼續深入了追問下去。

長大後去了湖南,湖南人將‘閒’讀成‘韓’。當時我在想是不是因主席是湖南人,所以在寫這首詩時,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閒就念‘han’同‘韓’,這韻角就沒問題了。

後來,我父親在閒餘時拿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用本地話念了幾首讀。剛好也讀到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也將‘閒’字讀成‘han’同‘韓’,這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是不是古人把‘閒’就讀成‘韓’呢?

經過研究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我國的漢語拼音是上世紀才產生的,也就是普通話的基礎發音,而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這就不難理解了,北京話也只是古代語言之一。因此,北京話的發音也有區域侷限性,並不能代表中華民族所有的語言發音。如粵語、客家話、桂柳話中‘閒’字都念‘韓’。所以可以推斷,古代的‘閒’就是念‘韓’。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如:李白的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閒’和‘山’。

還有就是盧綸的 《長安春望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閒、還、間、關都是同韻。

可能還有人覺得奇怪,‘間’字與其他四個字也不押韻啊,事實上是,‘間’在民間或古代念‘gan’平聲同‘甘’。房間會念成‘fang`gan’同‘房甘’。

為什麼用普通話讀以‘閒’結尾的詩,感覺很不押韻?

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中的‘間’就是念‘甘’,這一切都很好解釋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詩人沒注意韻律,而是當時的發間就是那樣的,只是全國普通話推廣後,才出現這樣的情況,讓人感覺部分古詩讀起來很不押韻而已。還有就是古詩詞中“斜”字的讀音在古詩詞中“斜”應該讀xia。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