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比及30年前,平安已大不相同,無數個偶然與必然使其輪轉為現在的格局。7.4萬億元總資產和9800億元總營收使其成為世界金融行業領袖之一,穩居保險集團之首。

當年篳路藍縷的創業者如今成了殫精竭慮的守業人,對於競爭之道,馬明哲向來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戰略。從蛇口出發、靠傳統保險起家的平安集團,也已是能與BAT比肩的科技新秀。裹挾在險象環生的時代大潮裡,馬明哲總在有預見地執掌航向,把控大局。

他不再年輕,它依然年輕。

作者:任尚坤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非變即死


“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平安已擁有10.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3.2萬名研發人員以及2200名科學家,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5779項,累計達18050項。”

兩月前,平安與華為、阿里、騰訊等一起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最聰明公司”榜單。從大方向上,它正從一家金融保險公司向科技金融公司轉型,這也確實符合它此前的既定戰略。

8月15日公佈的2019年中報在數據上依然亮眼。截至2019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976.76億元,同比增長68.1%,而這已是平安2018全年1074.04億元歸母淨利潤的90.94%,其股價也隨之走高,半年漲幅已超50%。

"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比及30年前,平安已大不相同,無數個偶然與必然使其輪轉為現在的格局。7.4萬億元總資產和9800億元總營收使其成為世界金融行業領袖之一,穩居保險集團之首。

當年篳路藍縷的創業者如今成了殫精竭慮的守業人,對於競爭之道,馬明哲向來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戰略。從蛇口出發、靠傳統保險起家的平安集團,也已是能與BAT比肩的科技新秀。裹挾在險象環生的時代大潮裡,馬明哲總在有預見地執掌航向,把控大局。

他不再年輕,它依然年輕。

作者:任尚坤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非變即死


“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平安已擁有10.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3.2萬名研發人員以及2200名科學家,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5779項,累計達18050項。”

兩月前,平安與華為、阿里、騰訊等一起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最聰明公司”榜單。從大方向上,它正從一家金融保險公司向科技金融公司轉型,這也確實符合它此前的既定戰略。

8月15日公佈的2019年中報在數據上依然亮眼。截至2019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976.76億元,同比增長68.1%,而這已是平安2018全年1074.04億元歸母淨利潤的90.94%,其股價也隨之走高,半年漲幅已超50%。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平安集團2019年中報截圖

不過,有分析認為,佔平安營收主體的壽險業務以及新業務價值增長已有放緩跡象。公司也需要科技互聯網等來提振新興業態。數據顯示,平安上半年新增個人客戶2009萬,其中互聯網用戶佔比33.8%,半年報中稱,旗下科技公司的估值總額達700億美元。

內部開大會時,作為集團董事長兼CEO,現年64歲的馬明哲常講“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在前些年也說過“Tomorrow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的話,後來還出了本名叫《繁榮危機》的書。

他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技術更有種飢渴式的狂熱。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一度是他最關心的領域。在他對未來的判斷中,平安最大的威脅將來自於那些新興的科技巨頭,“未來四十年的競爭,是圍繞數據的競爭,數據將改變一切。”

從平安創立到現在,馬明哲總在有意迴避媒體,關於他個人,網上信息寥寥,而他第一次公開接受媒體採訪,則是為自家的PA18.com站臺。那是個在線售賣金融產品的電子商務網站,上線於2000年8月,比淘寶網早了三年。

2003年,平安著手建立上海張江後援中心,那裡將是公司轉型最重要的大後方,只是,這距離平安做“金融+科技”的具體業務佈局還有近十年時間。

“互聯網浪潮下,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非變即死)。”移動互聯網初興的2010年,在公司內部,馬明哲講了這句後來被媒體反覆引用的話,不多久,創新業務孵化器“金科”(平安金融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日後中國最大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陸金所也將從這裡走出。

2012年9月,平安耗資10億元人民幣,以間接控股的方式買下了支付牌照。在馬明哲看來,支付業務的前景不可限量。他認為科技終會顛覆傳統金融,而後者所擁有的建立在權力之上的監管、審批等也不再是一勞永逸的護城河。

兩年當中,諸多IT公司高管空降平安,馬明哲也時不時會跑到美國硅谷待上個把月。後來,“海量”與“高頻”兩個詞就常掛在他嘴邊。②2013年初,馬明哲正式宣佈平安面向金融+科技轉型。和整個行業頗有些迥異的是,那會兒,大家都還齊刷刷地討論著“科技如何服務金融”,而他卻高喊著“科技引領金融”的口號。

這也是從那年開始執掌平安科技帥印的陳心穎所感興趣的。她曾是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專門負責商業科技諮詢。所謂“十年磨一劍”,在馬明哲的規劃裡,平安科技板塊要在十年內實現盈利。而陳心穎又將這一目標提早了五年落地。

至2018年,陸金所、金融一賬通、醫保科技等相繼成為行業獨角獸,平安醫療則於當年5月登陸港交所。旗下32家公司中有11家為科技公司,總計營收達90億美元。

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主管平安科技應用的顧敏講,“依馬明哲的設想,想按淘寶的方式跑贏阿里是不可能的,唯一有機會的是在垂直市場做深做透,才能有一席之地。”

在2018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馬明哲重申了科技於平安的意義,並提出了“生態”的概念。2019年7月19日,平安召開首屆智慧生態大會,全面介紹了公司的科技戰略。

會議地點選在了深圳蛇口,一切開始的地方。

啟航


馬明哲常被認為充滿智慧,堅韌而富有遠見。關於他的過往經歷,坊間多有傳言。

用他自己的話說,“生在‘抗美援朝’後,長在自然災害年代,讀書時正值文革,下鄉當過知青和水電工人。”他學歷不高,早年間並沒念大學,先是在廣東湛江八甲水電廠做了名水電工,後來又到地委公交政治部任通訊員,自此有了幹部身份。

1983年,他被調往深圳蛇口工業區,供職於勞動人事處。在當時,他是個會開車的“稀有人才”。於是,便有了那個流佈甚廣的說法:馬明哲給時任招商局集團副董事長、蛇口工業區創辦人袁庚當過司機。很多年,二人都對此並未理會,直到袁庚於2016年去世,馬明哲發文悼念時寫道:“袁董在蛇口是神一樣的人物……曾傳我是他的司機,只可惜我無此榮幸。”

但從諸多版本的描述中,袁庚的確給了這個和他一樣有闖進兒的後生莫大的鼓勵和賞識。換句話說,袁庚對馬明哲有知遇之恩也並不為過。

在當時,馬明哲所在的勞動人事處負責代收工廠老闆們為員工繳納的保險金。“按國際慣例,這筆錢應該由獨立的實體來管理。”蛇口區政府聽取了前來考察的聯合國勞工署的建議,於1985年批准成立社保公司,馬明哲則被委派具體主持社保工作。

借工作機會,馬明哲接觸到了商業保險。依國家法律規定,所有在華外企都必須買保險,可那會兒國內只有一家保險公司。馬明哲則開始琢磨將社保中的社會責任險轉為工傷險,再由此入手搞商業險。但從政策上,商業險需申請新的執照,社保公司無權辦理。

眼看,他的想法要泡湯了。

1986年,恰逢招商局集團迎來百年華誕,在一次討論會上,馬明哲藉機向袁庚提議,由招商局組建一家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再三考量後,袁庚讓馬明哲拿著他的親筆書信去了北京,“一可為蛇口工業區的發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國金融體制的計劃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險公司的道路。”袁庚在信中寫道。

1988年5月27日,由央行批准、中國工商銀行(51%)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49%)共同出資設立的“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蛇口正式開業。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險公司。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在當時的深圳已有不少公司試行員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1992年,由平安員工集體持股註冊的公司“新豪時”成立,馬明哲以新公司負責人身份就任平安保險董事長。同年,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

接下來,平安將迎接它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節點。

節點


1993年底,平安引進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各自出資3500萬美元入股平安,分別持股5.56%。自此,平安的國際化正式起步。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當時負責談判的平安副董事長孫建一稱,“這創造了幾個奇蹟——摩根和高盛本是競爭對手,竟做到聯合投資;股份賣出了6倍的溢價,同時還接納了我們苛刻的條件,比如不能干預經營,短期內沒有董事席位等。”

在業內,盛傳馬明哲有一種“借力用力”的本領,他主張創新,但反對“河上有橋還摸著石頭過河”,他自稱找到了一種高度專業化行業迅速提升自己的訣竅——請“外腦”。

平安於1996年正式開啟求賢計劃,並於1997年最先聘請了麥肯錫做戰略諮詢,至2003年,最高層10位執行官中有5位是海外人士,再到2007年迴歸A股時,集團和壽險的高管 “外援”精英可佔到60%,本土人士佔40%。④

為這些“外援”專家,平安提供了全球頂級職業經理人級別的高額薪酬,也因此,其人力成本多年來都為國內同行之最。財經作者秦朔曾在撰文時提到,“馬明哲求才若渴,誰在行業裡冒尖了就會被他盯上,他可以在獵頭公司高管辦公室樓下的咖啡店上班,一兩個星期天天找你說喝杯咖啡,從來不怕被拒絕。”

此間,平安開始率先經營個人壽險業務並展開為期數年的“分業抗戰”。當時,新頒佈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銀行證券信託及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首部保險法也規定:“同一保險人不得同時兼營財產保險業務和人身保險業務。”

不過,馬明哲主導的平安分業方案難獲通過。局面僵持。他想走集團全資控股子公司的路子,這是他從1993年就確立的“做金融控股、搞綜合金融集團”的戰略規劃。

儘管面對政策壓力,拿不到批文和牌照,平安還是在1996年收購了中國工行珠三角金融信託公司,將其更名為平安信託,併成立平安證券掛靠在信託公司名下。

2002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國務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為3家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次年,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平安金融控股架構正式確立。同年底,平安收購福建亞洲商業銀行,並更名“平安銀行”。

在公司股權上,此前也多有變動。工行、招商局以及中遠集團等先後退出,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和香港匯豐銀行相繼成為平安第一和第二大股東。2004年,平安集體持股公司——江南實業與新豪時則分列第三、四大股東。

同在2004年,平安集團於港交所“整體上市”,三年後,迴歸上海A股,成為全球保險公司年度最大IPO。不過很快,無論公司還是個人都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2008年,平安斥資22億歐元吃下比利時富通集團4.99%股份,併發布總規模達1600億元的再融資方案。不巧的是,此後不久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富通股價慘不忍睹,平安一次性損失了上百億元,原有計劃相繼擱淺。幾乎同時,馬明哲陷入“天價薪酬”的質疑中,儘管官方澄清為“獎金和期權”,但依然裹在了輿論旋渦裡。

失敗事小。只是由一次重大失敗引發自我懷疑以及對現有戰略及經營模式的否定,對公司而言,極有可能會成為更大的災難。馬明哲在股東大會上自認“這是一次嚴重的錯誤”,但他仍然堅持原有戰略和模式並無紕漏,他開始變得更加謹慎、更有危機感。

此前,馬明哲在內部會議上回答幹部提問時,總結了所謂的“平安經驗”:“一是不同時期用不同的人,二是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股東;三是始終先人一步。”


基因


關於平安集團的持股問題,一直頗受社會關注。

“平安姓什麼?”財經作者秦朔甚至曾在文章中以此為題進行討論。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平安集團是一家社會性的公眾上市公司,屬於混合所有制企業。⑤

"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比及30年前,平安已大不相同,無數個偶然與必然使其輪轉為現在的格局。7.4萬億元總資產和9800億元總營收使其成為世界金融行業領袖之一,穩居保險集團之首。

當年篳路藍縷的創業者如今成了殫精竭慮的守業人,對於競爭之道,馬明哲向來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戰略。從蛇口出發、靠傳統保險起家的平安集團,也已是能與BAT比肩的科技新秀。裹挾在險象環生的時代大潮裡,馬明哲總在有預見地執掌航向,把控大局。

他不再年輕,它依然年輕。

作者:任尚坤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非變即死


“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平安已擁有10.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3.2萬名研發人員以及2200名科學家,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5779項,累計達18050項。”

兩月前,平安與華為、阿里、騰訊等一起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最聰明公司”榜單。從大方向上,它正從一家金融保險公司向科技金融公司轉型,這也確實符合它此前的既定戰略。

8月15日公佈的2019年中報在數據上依然亮眼。截至2019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976.76億元,同比增長68.1%,而這已是平安2018全年1074.04億元歸母淨利潤的90.94%,其股價也隨之走高,半年漲幅已超50%。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平安集團2019年中報截圖

不過,有分析認為,佔平安營收主體的壽險業務以及新業務價值增長已有放緩跡象。公司也需要科技互聯網等來提振新興業態。數據顯示,平安上半年新增個人客戶2009萬,其中互聯網用戶佔比33.8%,半年報中稱,旗下科技公司的估值總額達700億美元。

內部開大會時,作為集團董事長兼CEO,現年64歲的馬明哲常講“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在前些年也說過“Tomorrow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的話,後來還出了本名叫《繁榮危機》的書。

他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技術更有種飢渴式的狂熱。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一度是他最關心的領域。在他對未來的判斷中,平安最大的威脅將來自於那些新興的科技巨頭,“未來四十年的競爭,是圍繞數據的競爭,數據將改變一切。”

從平安創立到現在,馬明哲總在有意迴避媒體,關於他個人,網上信息寥寥,而他第一次公開接受媒體採訪,則是為自家的PA18.com站臺。那是個在線售賣金融產品的電子商務網站,上線於2000年8月,比淘寶網早了三年。

2003年,平安著手建立上海張江後援中心,那裡將是公司轉型最重要的大後方,只是,這距離平安做“金融+科技”的具體業務佈局還有近十年時間。

“互聯網浪潮下,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非變即死)。”移動互聯網初興的2010年,在公司內部,馬明哲講了這句後來被媒體反覆引用的話,不多久,創新業務孵化器“金科”(平安金融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日後中國最大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陸金所也將從這裡走出。

2012年9月,平安耗資10億元人民幣,以間接控股的方式買下了支付牌照。在馬明哲看來,支付業務的前景不可限量。他認為科技終會顛覆傳統金融,而後者所擁有的建立在權力之上的監管、審批等也不再是一勞永逸的護城河。

兩年當中,諸多IT公司高管空降平安,馬明哲也時不時會跑到美國硅谷待上個把月。後來,“海量”與“高頻”兩個詞就常掛在他嘴邊。②2013年初,馬明哲正式宣佈平安面向金融+科技轉型。和整個行業頗有些迥異的是,那會兒,大家都還齊刷刷地討論著“科技如何服務金融”,而他卻高喊著“科技引領金融”的口號。

這也是從那年開始執掌平安科技帥印的陳心穎所感興趣的。她曾是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專門負責商業科技諮詢。所謂“十年磨一劍”,在馬明哲的規劃裡,平安科技板塊要在十年內實現盈利。而陳心穎又將這一目標提早了五年落地。

至2018年,陸金所、金融一賬通、醫保科技等相繼成為行業獨角獸,平安醫療則於當年5月登陸港交所。旗下32家公司中有11家為科技公司,總計營收達90億美元。

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主管平安科技應用的顧敏講,“依馬明哲的設想,想按淘寶的方式跑贏阿里是不可能的,唯一有機會的是在垂直市場做深做透,才能有一席之地。”

在2018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馬明哲重申了科技於平安的意義,並提出了“生態”的概念。2019年7月19日,平安召開首屆智慧生態大會,全面介紹了公司的科技戰略。

會議地點選在了深圳蛇口,一切開始的地方。

啟航


馬明哲常被認為充滿智慧,堅韌而富有遠見。關於他的過往經歷,坊間多有傳言。

用他自己的話說,“生在‘抗美援朝’後,長在自然災害年代,讀書時正值文革,下鄉當過知青和水電工人。”他學歷不高,早年間並沒念大學,先是在廣東湛江八甲水電廠做了名水電工,後來又到地委公交政治部任通訊員,自此有了幹部身份。

1983年,他被調往深圳蛇口工業區,供職於勞動人事處。在當時,他是個會開車的“稀有人才”。於是,便有了那個流佈甚廣的說法:馬明哲給時任招商局集團副董事長、蛇口工業區創辦人袁庚當過司機。很多年,二人都對此並未理會,直到袁庚於2016年去世,馬明哲發文悼念時寫道:“袁董在蛇口是神一樣的人物……曾傳我是他的司機,只可惜我無此榮幸。”

但從諸多版本的描述中,袁庚的確給了這個和他一樣有闖進兒的後生莫大的鼓勵和賞識。換句話說,袁庚對馬明哲有知遇之恩也並不為過。

在當時,馬明哲所在的勞動人事處負責代收工廠老闆們為員工繳納的保險金。“按國際慣例,這筆錢應該由獨立的實體來管理。”蛇口區政府聽取了前來考察的聯合國勞工署的建議,於1985年批准成立社保公司,馬明哲則被委派具體主持社保工作。

借工作機會,馬明哲接觸到了商業保險。依國家法律規定,所有在華外企都必須買保險,可那會兒國內只有一家保險公司。馬明哲則開始琢磨將社保中的社會責任險轉為工傷險,再由此入手搞商業險。但從政策上,商業險需申請新的執照,社保公司無權辦理。

眼看,他的想法要泡湯了。

1986年,恰逢招商局集團迎來百年華誕,在一次討論會上,馬明哲藉機向袁庚提議,由招商局組建一家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再三考量後,袁庚讓馬明哲拿著他的親筆書信去了北京,“一可為蛇口工業區的發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國金融體制的計劃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險公司的道路。”袁庚在信中寫道。

1988年5月27日,由央行批准、中國工商銀行(51%)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49%)共同出資設立的“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蛇口正式開業。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險公司。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在當時的深圳已有不少公司試行員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1992年,由平安員工集體持股註冊的公司“新豪時”成立,馬明哲以新公司負責人身份就任平安保險董事長。同年,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

接下來,平安將迎接它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節點。

節點


1993年底,平安引進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各自出資3500萬美元入股平安,分別持股5.56%。自此,平安的國際化正式起步。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當時負責談判的平安副董事長孫建一稱,“這創造了幾個奇蹟——摩根和高盛本是競爭對手,竟做到聯合投資;股份賣出了6倍的溢價,同時還接納了我們苛刻的條件,比如不能干預經營,短期內沒有董事席位等。”

在業內,盛傳馬明哲有一種“借力用力”的本領,他主張創新,但反對“河上有橋還摸著石頭過河”,他自稱找到了一種高度專業化行業迅速提升自己的訣竅——請“外腦”。

平安於1996年正式開啟求賢計劃,並於1997年最先聘請了麥肯錫做戰略諮詢,至2003年,最高層10位執行官中有5位是海外人士,再到2007年迴歸A股時,集團和壽險的高管 “外援”精英可佔到60%,本土人士佔40%。④

為這些“外援”專家,平安提供了全球頂級職業經理人級別的高額薪酬,也因此,其人力成本多年來都為國內同行之最。財經作者秦朔曾在撰文時提到,“馬明哲求才若渴,誰在行業裡冒尖了就會被他盯上,他可以在獵頭公司高管辦公室樓下的咖啡店上班,一兩個星期天天找你說喝杯咖啡,從來不怕被拒絕。”

此間,平安開始率先經營個人壽險業務並展開為期數年的“分業抗戰”。當時,新頒佈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銀行證券信託及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首部保險法也規定:“同一保險人不得同時兼營財產保險業務和人身保險業務。”

不過,馬明哲主導的平安分業方案難獲通過。局面僵持。他想走集團全資控股子公司的路子,這是他從1993年就確立的“做金融控股、搞綜合金融集團”的戰略規劃。

儘管面對政策壓力,拿不到批文和牌照,平安還是在1996年收購了中國工行珠三角金融信託公司,將其更名為平安信託,併成立平安證券掛靠在信託公司名下。

2002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國務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為3家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次年,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平安金融控股架構正式確立。同年底,平安收購福建亞洲商業銀行,並更名“平安銀行”。

在公司股權上,此前也多有變動。工行、招商局以及中遠集團等先後退出,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和香港匯豐銀行相繼成為平安第一和第二大股東。2004年,平安集體持股公司——江南實業與新豪時則分列第三、四大股東。

同在2004年,平安集團於港交所“整體上市”,三年後,迴歸上海A股,成為全球保險公司年度最大IPO。不過很快,無論公司還是個人都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2008年,平安斥資22億歐元吃下比利時富通集團4.99%股份,併發布總規模達1600億元的再融資方案。不巧的是,此後不久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富通股價慘不忍睹,平安一次性損失了上百億元,原有計劃相繼擱淺。幾乎同時,馬明哲陷入“天價薪酬”的質疑中,儘管官方澄清為“獎金和期權”,但依然裹在了輿論旋渦裡。

失敗事小。只是由一次重大失敗引發自我懷疑以及對現有戰略及經營模式的否定,對公司而言,極有可能會成為更大的災難。馬明哲在股東大會上自認“這是一次嚴重的錯誤”,但他仍然堅持原有戰略和模式並無紕漏,他開始變得更加謹慎、更有危機感。

此前,馬明哲在內部會議上回答幹部提問時,總結了所謂的“平安經驗”:“一是不同時期用不同的人,二是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股東;三是始終先人一步。”


基因


關於平安集團的持股問題,一直頗受社會關注。

“平安姓什麼?”財經作者秦朔甚至曾在文章中以此為題進行討論。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平安集團是一家社會性的公眾上市公司,屬於混合所有制企業。⑤

平安有個馬明哲:他說自己始終是名保險推銷員

平安集團股東持股情況/平安集團2019年中報截圖

就股權問題,早在1992年,馬明哲就與袁庚有過溝通。馬明哲覺得,一家企業最主要的問題是體制、機制和人才,體制決定機制,機制留下人才,而公司體制是由股權結構決定的。退休後的袁庚未擔任其他任何職務,唯獨掛了個“平安名譽董事長“的頭銜,用他的話說,“坐鎮平安,保護這家新興企業體制不變”。

在平安當年的招股書和如今的財報裡,始終寫著:公司沒有控股股東,也沒有實際控制人。馬明哲也在講,“平安姓社會,屬於全體股東。”至於他自己,倒更像公司精神意義上的領袖,他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前瞻意識,在內部同樣具有統治地位。

“我主要負責從0到1的創新,從1到N就交給團隊去做……扶上馬、推一把,然後我再開始下一個0到1。”馬明哲在公司內部一直充當著拓荒者角色,他對袁庚一直深懷感激之情,甚至視作恩師。在尚未完全解凍的八十年代,袁庚開創性地打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儼然起到思想啟迪的作用,為依然冷寂的人潮,注入了新時代活力。

當年,直接被這句話“驚醒”的萬科王石後來講:“袁庚帶領招商局建立蛇口工業區,既是深商的開端,也是現代企業家精神的延續。”他覺得深商是一個有意思且頗值得研究的群體,而出身蛇口的企業更有著不一樣氣質和基因。⑥

今年恰巧是蛇口工業區40週年。“作為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驗田,蛇口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是蛇口人與蛇口企業的共同基因。”袁庚曾說,“平安是這個基因最好的傳承者之一。”

所謂“蛇口基因”,《中國企業家》雜誌在2008年的封面文章中稱:“新的共識與理念(走市場經濟道路、淡化特權、鼓勵思想上的創新與自由)——使蛇口那批企業有別於當時其它所有中國企業——它們,才是蛇口企業難能可貴的基因。”

“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來就能走多遠。”這是當初袁庚叮囑他的話。向來敢想敢試的馬明哲並不諱言這樣的傳承,他在袁庚離世的悼念文章中講,“平安是蛇口的孩子……永遠在創業,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2018年,在公司30週年慶典上,馬明哲提到了如今社會大眾對保險推銷員既存的偏見。他聲稱自己與平安140萬保險代理人一樣,都是一名普通的保險推銷員。

他說要繼續努力,好讓平安未來的CEO說,“我們最早那個叫馬明哲的CEO幹得不錯”。

參考:

①③賈曉濤,《愛上硅谷的金融家》,彭博商業週刊,2013.7.29。

②萬雲,《馬明哲 :平安守望者》,中國經營報,2019.1.4。

④陳懇,《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史1978-2014》,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8。

⑤秦朔,《平安三十而立,解碼馬明哲的成功之道》,秦朔朋友圈,2018.1.19。

⑥王石,《尋找深商曆史座標》,深圳晚報,2015.12.21。

⑦劉建強,《蛇口基因》,中國企業家,2008.8。

*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