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馬鈴薯 農產品 生物技術 農業 技術 真菌 農民 農業種植寶典 2019-04-22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馬鈴薯種植36個問題

1.馬鈴薯為什麼要進行脫毒繁育?

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病毒可通過種薯無性多代的繁殖過程逐年累積,從而導致種薯退化。真菌類和細菌類病害能夠通過化學藥劑防治,但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較成功的化學方法來防治病毒類病害。退化後的馬鈴薯種薯在田間表現為植株矮小,枝葉叢生,生長勢衰退,葉片皺縮,出現花葉、卷葉現象,地下塊莖變小、變形,薯皮龜裂,品質下降等現象,使商品性狀變差,同時產量大幅度降低。

由於馬鈴薯是世界上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宜糧宜菜,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馬鈴薯生產。但種薯退化一直是制約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對馬鈴薯有效地脫毒,並在生產中使用和推廣脫毒種薯,是提高馬鈴薯商品性和發展馬鈴薯產業的關鍵。

2.為什麼說脫毒種薯的應用是提高馬鈴薯商品性的關鍵?

只有具有良好種性的馬鈴薯種薯,才能夠充分發揮優良品種的各種生理生態特徵,脫毒種薯內沒有病毒,沒有真菌和細菌性病害以及各種生理性病害,塊莖健康性狀良好,具有較強的增產潛力。由於馬鈴薯為無性繁殖作物,經多代種植後病毒在種薯內逐漸積累從而導致退化。如果用退化的種薯進行馬鈴薯生產,產量低,塊莖小,畸形率高,馬鈴薯感病率增加,其商品性變差。

目前,利用莖尖組織培養技術生產脫毒種薯是解決種薯退化的有效措施之一。退化後的種薯經過脫毒,將其體內的部分病毒脫去,使種薯不帶病毒。種植脫毒種薯後,馬鈴薯恢復了原有品種的優良種性,起到了提純復壯的作用,馬鈴薯種性提高,商品性增強。表現為產量大幅度提高,塊莖大薯率增加,薯塊感病率低,畸形薯和病薯減少,同時品質性狀也有所改善,口感好,食用價值提高。鑑於脫毒種薯的優勢,在生產中脫毒種薯正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和青睞,脫毒種薯在我國馬鈴薯產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怎樣正確應用馬鈴薯脫毒種薯?

只有正確應用馬鈴薯脫毒種薯,才能使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馬鈴薯的商品性和產量大幅度提高。正確應用馬鈴薯脫毒種薯要做到以下幾條。

(1)種植脫毒種薯,仍要進行必要的病蟲害防治脫毒種薯僅僅是通過一定的手段脫去了種薯攜帶的大部分病毒,免去了已有的病毒病的危害,而對栽培環境中其他的病菌包括新的病毒並沒有產生抗性,在生長期間仍要進行必要的病蟲害綜合防治,避免其他病害給生產帶來損失。

(2)脫毒種薯的增產效果不是永久性的脫毒的馬鈴薯只是採用生物技術手段把病毒脫去,並不能使馬鈴薯對病毒病產生抗性或免疫力。脫毒種薯在種植過程中如果不採取相應的防蚜防退化措施,病毒仍會再次侵染脫過病毒的植株,因此脫毒種薯只能在當季可以達到顯著的增產效果,反覆留種勢必會造成種薯再次退化,影響商品性和產量。所以,馬鈴薯種植戶要堅持每年更換脫毒種薯,不提倡利用脫毒種薯自行留種。

(3)脫毒種薯的增產同樣依賴於正確的栽培管理措施實踐證明,即使採用脫毒馬鈴薯種薯,但不進行耕作方式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改進,只按常規方法種植,脫毒種薯的優勢還是不能發揮出來。因此,只有良種良法配套,才有可能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的。

4.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的優點有哪些?地膜覆蓋栽培可以提高馬鈴薯哪些商品性?

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由於地膜的增溫保溼作用,使得馬鈴薯比露地早出苗10~15天,可以延長生育期,提高馬鈴薯產量。由於早出苗,收穫期也相應地提前,因此收穫後可以提早上市,滿足市場的淡季需求,由於市場價格較高,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地膜覆蓋可以促進植株成齡使抗性植株儘快形成,減少病毒侵染的機會,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從而可以提高種薯生產的質量。早種早收還能避過或減輕生長後期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及早進行下一茬作物的播種,因此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確實是一項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作為鮮薯生產,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產量性狀,產量高、大薯率高,而且塊莖外觀性狀也比較好,薯皮光滑,薯形整齊。當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作為種薯生產時,可以有效降低種薯退化速度,從而提高馬鈴薯種薯的種性。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5.為什麼地膜覆蓋能使馬鈴薯增產?

地膜覆蓋能使馬鈴薯增產的原因主要如下。

(1)提高地溫,改善耕作層土壤環境地膜覆蓋能充分利用太陽能,使光熱貯藏於土壤中以提高地溫。覆蓋地膜能使地表溫度提高0.4℃~7.3℃,此作用能滿足種薯萌發和根系生長對溫度的要求,並能促進植株營養器官快速生長,延長生育期,利於結薯。對於高海拔陰溼區種植馬鈴薯,提高地溫,改善熱量條件,促進正常成熟和提高產量具有顯著的效果。

(2)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含水量地膜覆蓋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地溫,又能把土壤深層的水提到地表,起到抗旱保墒作用,地膜覆蓋比露地土壤含水量可相應高3%~6%。

(3)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和抑制雜草病蟲害由於地膜覆蓋免去了風、雨對土壤的侵蝕和中耕等人為的踐踏。使土壤中水、肥、氣、熱等狀況得到改善,加強了土壤生物活性和微生物活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加速有機質分解,並能抑制雜草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從而為馬鈴薯生長髮育創造良好條件。

6.地膜覆蓋的方式有哪幾種?

地膜覆蓋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1)先鋪膜後播種先鋪膜後播種的方法是先起壟,鋪上地膜,經過幾天的陽光照射,待壟內的溫度逐漸升高後播種。播種時,用小鏟或打孔工具按照株距在壟上破膜打孔後播種,孔不要太大,深淺力求一致,深度8~10釐米。播種後蓋上溼土,並將膜孔用土壓實。

(2)先播種後鋪膜先播種後鋪膜的方法是按照常規的方法先播種,然後鋪地膜。鋪地膜時膜要緊貼壟面,拉緊拉實,壟的兩邊壓土後用腳踩實,壟面上每隔幾米可以壓上一些土,以防薄膜被風掀起。馬鈴薯出苗時要及時人工破膜放苗,以防將苗燙傷。

7.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要想提高馬鈴薯商品性,獲得高產,必須在栽培管理上下大功夫,尤其是出苗期和後期管理尤為重要。無淪哪一個時期的栽培管理跟不上,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出苗期如果溫度管理不當出現的凍苗、燙苗現象,後期管理過程中由於水分、溫度、肥料等管理不當出現的底墒不足、草荒、瘋長、早衰等問題,這些成為栽培管理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8.怎樣防止地膜覆蓋栽培過程中底墒不足的問題?

馬鈴薯是需水作物,尤其是在出苗期和現蕾開花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充足非常重要。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覆蓋地膜後,尤其是當地膜覆蓋過深時,澆水或雨水;易滲進壟溝層供種薯出苗利用,播種時如果底墒不足,加上膜下溫度高,種芽很容易被燙死,嚴重影響出苗率。山區種植馬鈴薯由於沒有灌溉條件,地膜覆蓋更應該注意播種時土壤要有充足的水分,以防出現底墒不足問題。冬季少雪乾旱的地區,冬耕後要及時耙地,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播種時如果土壤乾旱,有條件的地方可造墒播種,沒有條件的地方要在降雨後搶墒播種。造墒播種可在播種前4~5天大水漫灌地塊,水滲下後深耕土地,耕地時深淺要一致,隨耕隨耙平,以增強土壤的保墒能力。地膜覆蓋不宜太深,保證土壤水分不足時能夠通過澆水或降雨得到解決,從而使馬鈴薯出苗時有充足的水分,能夠出齊苗、出壯苗,同時充足的水分和疏鬆的土壤有利於根系順利伸展,塊莖的膨大不受限制,塊莖形狀好而且薯皮光滑,商品性大大提高。

9.怎樣防止地膜覆蓋栽培過程中的早衰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其生長迅速,枝葉繁茂,前期產;量顯著增加,這樣就容易造成前期消耗肥料多,中後期養分不足,使植株產生早衰的現象。因此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應根據植株生長的情況,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適當追肥。追肥應早施,一般情況下追肥2次,第一次在出苗後進行,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40~50千克。第二次追肥在開花初期進行,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和底肥施人量而決定追肥的種類和數量,既可防止後期徒長,又可防止早衰,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馬鈴薯中後期植株已經封壟,後期根部的吸收能力也逐漸衰退,不便進行土壤追肥,如果植株出現早衰現象,可採用根外追肥即葉面噴肥,以補充植株後期所需要的養分。葉面噴肥可結合施藥防病同時進行,肥料濃度不宜過大,以防燒苗,可用0.1%~0.5%的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肥料溶液葉面噴施。葉面噴肥應選擇在晴朗、無風的傍晚進行,因為夜間空氣相對溼度大、溫度低,有利於葉片的吸收。

10.控制地膜覆蓋草荒的途徑有哪些?

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出苗後很難進行中耕除草。如果田間雜草過多,土壤中大量的養分和水分就會被雜草消耗,嚴重時還會將薄膜頂起,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因此,在地膜覆蓋時就要充分發揮地膜除草作用,覆膜時將膜拉緊,貼實鋪平蓋嚴,薄膜緊貼壟面,能抑制闊葉雜草生長。播種時選用短壯芽薯塊適時播種,儘量縮短種薯出苗時間,苗搶先出土生長勢強,能抑制雜草生長。在雜草種類多,雜草旺盛地塊,可用化學除草劑除草。除草劑要在覆蓋地膜前噴施,要噴灑均勻,使除草劑在壟面上形成一層除草膜,噴施後不要翻動壟面,以免降低除草劑的效果。黑色地膜幾乎不透光,因此它除具有普通五色透明地膜的增溫、保墒、保肥、增產的作用外,還能更好地抑制雜草生長,防止病害發生。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11.如何防止地膜覆蓋出現的凍苗危害?

低溫對馬鈴薯幼苗、成株塊莖都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馬鈴薯幼苗期如果遇到0℃或0℃以下溫度時就會發生凍害,受害程度因低溫程度和持續時間而異。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的出苗早於大田馬鈴薯10~15天,早春氣溫變化大,出苗後如果氣候反常,就會遭到凍害。幼苗期凍害減產一半,成苗期凍害減產嚴重,甚至絕收。為了避免低溫帶來的凍害,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要適時播種,不宜太早,應把握在露地播種高峰期播種,避過早春晚霜凍害。馬鈴薯出苗後破膜放苗時要用細土封口,同時蓋住幼苗,能起到防凍作用。成苗期如遇劇烈降溫,苗上可覆蓋稻草或麥秸保護,溫度正常後取掉。

12.在馬鈴薯出苗後怎樣破膜放苗?

地膜覆蓋的馬鈴薯出苗後,要及時地破膜放苗。晴天地膜下的溫度非常高,馬鈴薯出苗後如果不及時破膜放苗,幼苗將會被高溫燙傷或燙死,嚴重影響田間植株整齊度和後期的生長,尤其是噴施除草劑的地塊更應該注意。破膜放苗一般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每天進行一次以免有露苗現象發生,如有寒流或陰雨天氣,可在寒流過後或雨後進行破膜放苗。破膜時不宜將地膜開口過大以免影響地膜的保溫增溫效果,破膜後可用土將幼苗周圍的地膜壓實。破膜時動作要輕要細,以免傷到幼苗。

13.地膜覆蓋控制馬鈴薯苗徒長的辦法是什麼?

馬鈴薯徒長現象多發生在生育後期氮肥較多的豐產地塊。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由於底肥充足,水分、土壤條件適宜,植株生長旺盛,加之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多為間作套種,與其他作物共生時,生長中後期過量吸收了氮肥,很容易造成地上部莖葉生長旺盛,從而影響了地下塊莖的正常形成和膨大,導致結薯數多,但薯塊小,商品薯率下降。控制徒長的方法,一是通過栽培措施控制,二是噴施抑制劑。

栽培措施主要有合理施肥、控制澆水和深中耕。合理施肥主要是化肥和有機肥配合使用,適當減少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鉀肥用量,控制澆水是暫時的,否則缺水會造成減產,深中耕在莖葉封壟後很難進行。噴施抑制劑既不造成減產,還能調節植物的生理功能,效果較好。用多效唑、矮壯素等在盛花期選擇晴天露水乾後均勻噴施莖葉,能明顯抑制徒長瘋長現象,促進光合產物全面向薯塊中轉移,減少植株小薯塊的產生,較大幅度提高產量和大中薯率。

14.如何解決地膜覆蓋不易培土的難題?

馬鈴薯的田間管理以中耕培土為重點,由於培土後可以疏鬆土壤,增加馬鈴薯的結薯部位和結薯深度,因此可以使馬鈴薯的產量、大薯率、薯皮光滑度、綠薯率等商品性得到極大地提高。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由於壟上覆蓋一層地膜,很難進行培土,增加播種深度和及時揭掉地膜進行培土是解決培土難的主要措施。

在播種時適當增加馬鈴薯播種深度,在後期的栽培管理中可以不進行培土,省工省時,是目前普遍推廣的一種措施。揭膜後培土一般在苗高10釐米時進行,揭膜後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以除草和疏鬆土壤為主,同時小培土,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間一般進行培土1~2次,最後1次培土要在封壟前完成,培土時應注意不要損傷馬鈴薯的功能葉。

15.什麼是馬鈴薯多層覆蓋栽培模式?多層覆蓋栽培可以提高馬鈴薯哪些商品性?

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主要應用於中原二季作區春季提早上市的栽培模式,地表進行地膜覆蓋,同時加蓋一層或多層小拱棚,這種栽培模式較地膜覆蓋可以使馬鈴薯更早上市,供應蔬菜市場淡季需求,由於市場價格較高,種植效益非常可觀。

多層覆蓋通過太陽的輻射提高棚內的溫度,為馬鈴薯出苗、生長、塊莖膨大創造適宜的溫度等環境條件,促使馬鈴薯早結薯,早膨大,如果作為鮮薯早熟生產栽培,可以提早上市20~35天,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還能避開蚜蟲高發期,減少塊莖病毒侵染機會。提早收穫,可以延長收穫到播種的時間,秋季栽培時種薯已經自然通過休眠,這樣就省去了浸種催芽的環節。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16.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主要用於栽培生產馬鈴薯鮮薯,以供應春季和五一節蔬菜市場淡季需求。馬鈴薯收穫時間越早,市場價格越高,但馬鈴薯塊莖相對較小、產量偏低,為解決價格和產量兩者之間的矛盾,在生產上就要採取相應的栽培管理措施,儘可能地使馬鈴薯產量提早形成。影響馬鈴薯產量形成的關鍵技術有品種選擇、播期確定、栽培中溫溼度管理、揭膜時間等。

由於多層覆蓋通風透氣性差,溫度、溼度相對較高,植株容易徒長,加強田間溫、溼度管理,及時噴施生長抑制劑控制植株徒長,有利於馬鈴薯早結薯和快速膨大,促進馬鈴薯產量提早形成。高溫、高溼還導致田間病害尤其是晚疫病發生嚴重,因此,加強通風透光,及早進行施藥防病,對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商品性也至關重要。

17.如何確定多層覆蓋栽培的催芽期和播種期?

馬鈴薯多層覆蓋栽培要做到適時播種,播種期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覆蓋的方式進行確定。多層覆蓋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白天升溫快,夜間又有一定保溫作用,因此雙層覆蓋即地膜加大棚覆蓋較露地栽培播種期可以提前30~40天,3層覆蓋保溫效果更好,可以將播種期提前50天左右。

以中原地區為例,雙層覆蓋一般在2月初播種,3層覆蓋可將播種期提前至1月15日至20日。播種期確定後,在播種期前半個月左右進行切塊催芽,切塊催芽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可打破休眠,提早出苗7~10天,增產15%左右。不論採用雙層覆蓋還是多層覆蓋,大、中拱棚均應在馬鈴薯播種前15~20天建造完畢並扣上棚膜,以利於土壤化凍,提高地溫。

18.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怎樣進行溫度管理?

馬鈴薯開始出苗後,要加強棚內的溫度管理。首先是馬鈴薯出苗後要及時破膜放苗,以免馬鈴薯幼苗被地膜燙死。上午8~10時棚內溫度逐步上升,當溫度達到18℃時要及時通風降溫,同時也可以達到除溼的目的,下午2~3時棚內溫度開始降低,須關閉風口。及時去棚膜是後期溫度管理的重要環節,過早去膜,氣溫不穩定,太低的氣溫不利於植株生長和塊莖膨大。過晚去膜,棚內溫度太高,容易造成植株徒長;

同時,過高的溫度不利於地下塊莖的膨大。一般在清明後氣溫較穩定時撤去棚膜。去棚膜前4~5天晝夜開大風口放風,以使植株適應外界溫度。同時,去膜前,一定要追肥澆水1次,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地下塊莖膨大最快的時候,整個植株對肥水的需求最大,另一方面,這樣有利於提高去膜後植株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

19.馬鈴薯多層覆蓋栽培如何預防低溫冷害?

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的播種期早於大田栽培馬鈴薯1個月左右,早春時期氣溫變化大,應隨時注意天氣變化;以防低溫對馬鈴薯造成危害。低溫對馬鈴薯的幼苗、成株、塊莖都能造成危害,當氣溫降至O℃或O℃以下時,馬鈴薯幼苗就會受到凍害,受凍後的馬鈴薯植株暫停生長直至有新的分枝發出,受凍嚴重時會整株凋萎枯死。因此,多層覆蓋栽培馬鈴薯應及時採取防凍措施,澆水可減少低溫冷害的影響,對短時期的—2℃~—3℃低溫防凍效果很好,如果溫度過低,夜間可在棚外加蓋草苫或其他覆蓋物,以提高棚內的溫度。

20.馬鈴薯受凍後可以採取什麼補救措施?

馬鈴薯受凍後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及時澆水,增加土壤熱容量,防止地溫下降,穩定近地表氣溫,有利於氣溫平穩上升,穩定棚內溫度,並抑制受凍組織脫水揮發,促使受凍組織吸水恢復生機;二是遮陰保護。在棚內搭設遮陰物,防止植株受凍後直接受陽光照射,以避免受凍組織失水乾縮,失去生命活力;三是通風降溫。

馬鈴薯受凍後,不能立即扣棚升溫,只能使棚內溫度緩慢上升,給受凍組織以充分時間吸收受凍而脫出的水,從而提高細胞活力,減少組織壞死;四是補施肥料。受凍植株緩苗後,要追施速效肥料,用2%的尿素液或0.2%的磷酸二氫鉀液葉面噴灑,儘快使植株恢復生長;五是防病治蟲。植株受凍後,病蟲容易乘虛而入,危害植株生長,應及時噴一些保護劑和防病治蟲的藥劑。

21.間作套種對馬鈴薯商品性有什麼影響?

我國是利用馬鈴薯與多種作物間作套種較早和較發達的國家,開始於華北平原糧區和糧菜間作區。凡是全年無霜期在5個月以上的地區,都可發展馬鈴薯間作套種栽培制度。馬鈴薯適合與糧、棉、油、菜、果、藥等作物間作套種,可變一年一作為二作,二作變為三作甚至四作,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從而能有效提高單位面積利用率和總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因此,馬鈴薯間作套種越來越受到種植者的歡迎和重視。間作套種對馬鈴薯商品性沒有多大影響,但如果選對間作套種作物,可以減少馬鈴薯某些病蟲害的發生,比如與棉花套種時,可使棉蚜延遲發生約半個月;與玉米套種時,塊莖遭地下害蟲咬食率減輕76%左右;與玉米和菜豆問套時,由於根系對病菌侵染的物理障礙作用,可使馬鈴薯對細菌性枯萎病的感染率,由純作時的8.8%,分別減少至4.4%和2.1%。

22.馬鈴薯間作套種栽培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時,在栽培技術措施不當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彼此之間爭光和爭水肥的矛盾。因此,馬鈴薯間作套種過程中各項栽培技術,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間作套種作物生態特徵和生長髮育規律等全面考慮制定。

要點是處理好間作套種作物群體中光照、水肥、土壤等因素,使這些因素能符合或滿足間作套種作物產量形成的要求。間作套種栽培的關鍵技術主要有間套作物的選擇、兩種作物間的合理佈局以及間套後兩種作物間合理的田間管理,這些技術掌握與否,對提高間作套種的產量和效益非常重要。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23.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的搭配原則是什麼?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的常見模式有哪些?

馬鈴薯能與許多種作物進行間作套種,但如果栽培措施不到位仍然會有爭光、爭水、爭肥等問題,因此在安排馬鈴薯與其他作物的間作套種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並遵循一定的搭配原則,才能充分發揮間作套種的優勢。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的搭配原則主要如下。

(1)與高稈作物進行搭配二作區早熟馬鈴薯植株比較矮,可以與高稈作物例如玉米、棉花等進行間作套種,能顯著提高群體的密度和葉面積指數,提高光能利用率。

(2)與喜溫作物進行搭配馬鈴薯喜冷涼氣候,發芽出苗需要的溫度較低,因此可早於玉米、棉花等喜溫作物播種,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

(3)與生育期長的作物進行搭配早熟馬鈴薯的生育期很短,從出苗至收穫僅有60天左右,選擇生育期長的作物搭配,可以縮短兩種作物的共生期,儘量減少彼此間的相互影響。

(4)馬鈴薯不能與有相似病害的作物進行間作套種如辣椒、茄子等。

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的模式主要有:一是薯糧間作套種,以玉米為首,其次是高粱和甘薯等,玉米與馬鈴薯的間作套種由於田間管理簡便,農民易於掌握,因此是目前普及最廣的模式之一;二是薯棉間作套種,是棉區一種高效的套種模式,可以促進棉花增產,棉花不少收,多收一季薯;三是薯菜間作套種,可以進行間作的蔬菜種類很多,包括喜溫的爬蔓性瓜類如南瓜、冬瓜等,直立型蔬菜如芋頭、姜等,耐寒性速生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和生長期長的蔬菜如大蔥、甘藍等;四是果樹間作套種,馬鈴薯可以在幼齡果樹間進行套種,能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24.怎樣合理安排馬鈴薯與其他作物的佈局?

馬鈴薯與套種作物間的合理佈局是指兩種作物在地面空間的佈置,使兩者之間爭光的矛盾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單位面積上對光能的利用率達到最大限度;同時,還有利於馬鈴薯培土,便於田間管理,減少或不導致作物間的需水衝突,通風流暢,以利於二氧化碳流動供應,合理利用土地養分,方便收穫等。間套作物的合理佈局還應考慮到有利於提早間套作物的播種期,而不至於過度地延長共生期,使間套作物儘早佔據地面空間,形成能夠充分利用光能、熱能、土地等的複合群體。例如玉米與馬鈴薯間套時,如果將玉米直接套種在馬鈴薯壟溝中,則玉米出苗過早造成馬鈴薯遮陰,或玉米出苗過晚造成玉米遮陰而穿不出馬鈴薯植株層。採用寬幅雙窄行玉米與多行馬鈴薯間套模式,則可不受播期的限制,並能緩解兩個作物間遮陰的影響,同時也便於中耕培土、澆水施肥等田間作業,對玉米也可獲得最佳的邊際效應。

25.怎樣合理進行馬鈴薯與套種作物的田間管理?

馬鈴薯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時,其田間管理技術非常關鍵。首先要選擇株型緊湊、早熟、耐陰品種,避免植株間相互遮陰,儘可能地縮短兩種作物間的共生期。並且馬鈴薯要選擇脫毒種薯,以充分發揮馬鈴薯在間作套種中的產量優勢。馬鈴薯和間套作物播種期的確定是決定間作套種成敗的關鍵因子,當兩種作物的共生期較長時,套種作物的播種期非常重要,原則上是在不影響正常出苗和生長的情況下,儘量晚播,以縮短兩者之間的共生期,避免相互之間遮陰和爭奪養分。在後茬作物播種前,要加強前茬作物的肥水管理,及早促進產量的形成,為後茬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前茬作物收穫後,要及時對後茬作物進行施肥、澆水,同時前茬作物的莖葉也可作為綠肥埋人土中供後茬作物吸收利用。因間作套種是兩種作物在同時生長,病蟲害的種類相對較多,發生得也比較頻繁。如果是兩種作物的某一種病害具有相同的病原,其感病的概率就會相對增加,因此加強病蟲害防治在間作套種的田間管理中也非常重要,防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並且避免馬鈴薯與具有相同病原菌的作物間作套種,例如茄科類作物辣椒、茄子、番茄等。因馬鈴薯青枯病與生薑姜瘟病具有相同的病原菌,因此在發生青枯病和姜瘟病的地區,應避免馬鈴薯與生薑套種。

26.如何發揮馬鈴薯在間作、套種中的優勢?

馬鈴薯的生物學優勢是早熟高產,因此,在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時,能否將馬鈴薯早熟高產的特性發揮出來,關係到間作套種的效益和成敗。充分發揮馬鈴薯生物學優勢的栽培措施主要有:一是品種選擇時一定要選擇早熟高產、株型矮的品種,種薯要使用優質的脫毒種薯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二是播種前要對種薯進行催芽處理,並儘可能採用地膜覆蓋,提早播種,使種薯早發芽,早出苗,早成棵,早結薯,儘量縮短與間作套種作物的共生期,為下茬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三是運用栽培技術措施如中耕培土,控制澆水,使用矮壯素等生長抑制劑,控制地上部莖葉的生長,使馬鈴薯儘早結薯,縮短其生育期,以利於後茬作物產量的形成。

27.為什麼說肥料可以影響馬鈐薯的商品性?馬鈴薯生長需要什麼樣的肥料?

肥料是植物的糧食,沒有足夠的營養,任何作物都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是高產作物,對肥料的需求較大。在栽培過程中,為了實現馬鈴薯正常的生長髮育,需要10多種營養元素,這些元素參與並促進光合產物的合成、運轉、分配等生理生化過程,對產量的形成和品質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每種元素在馬鈴薯生長髮育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也不能相互替代。

缺乏任何一種元素,都會引起馬鈴薯生長失調,最終導致減產和品質、商品性下降。馬鈴薯吸收最多的礦物質養分是氮、磷、鉀,這三種養分是促進根系發育、莖葉生長和塊莖膨大的主要元素。馬鈴薯是含鉀較多的作物,一生中需鉀肥最多,其次是氮肥和磷肥。除此之外還需要10多種營養元素,包括碳、氫、氧、鈣、鎂、硫和一些微量元素,除碳、氫、氧是通過葉片的光合作用從大氣和水中得到外,其餘的元素均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母薯也可以提供一部分礦質營養。

28.氮肥對馬鈴薯生長有什麼作用?氮素過量或缺氮植株主要有什麼表現?

氮素對馬鈴薯營養器官的形成和生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生育早期有充足的氮肥,能促進根系的發育,增強植株的抗旱性,提高出苗率,並能促進莖葉的快速生長,枝葉繁茂、葉色濃綠,同化面積大,延長葉片功能期,光合作用旺盛,利於養分的積累,可以提高塊莖的產量及幹物質含量和蛋白質含量。另據試驗證明,氮肥適量可以顯著促進塊莖的膨大速度,特別是在低氮水平的地塊,其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氮肥施用過量,會引起植株徒長,田間莖葉相互遮陰,通氣不良,光合效率降低,使幹物質和澱粉積累減少,薯塊品質下降。同時,過旺的莖葉生長抑制了塊莖的正常生長,使塊莖形成推遲,數量減少,產量下降。種薯生產田過量使用氮肥,能使花葉病毒症狀隱蔽,不利於拔除退化株系,同時推遲成齡株抗性形成,病毒增殖、運轉速度快,導致種薯退化。

植株缺氮,會加劇植株塊莖與葉片、根系之間對氮素的競爭。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生長緩慢矮小,葉片呈淡綠或黃綠色。嚴重缺氮時,植株生長後期,基部老葉全部呈黃色或黃白色,只有頂部有很少的綠色葉片。馬鈴薯缺氮,不僅造成減產,而且影響塊莖的商品性和品質。

馬鈴薯高產栽培應根據土壤類型,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氮肥。如果由於缺氮需要追肥時,必須在出齊苗後,早追氮肥,氮肥追施過晚,易引起莖葉徒長,影響結薯。

速看,最全指導!馬鈴薯種植中的36個問題,你一定用的到

29.磷肥對馬鈴薯生長有什麼作用?植株缺磷主要有什麼表現?

磷肥可以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的抗旱、抗寒能力和適應性,從而可以提高塊莖產量。磷肥充足時,還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幼苗生長健壯,有利於植株體內各種物質的轉化和代謝,促進植株早熟,增加塊莖幹物質和澱粉的積累,提高塊莖的品質和商品性,增加耐貯性。

缺磷症狀初期比較明顯,植株生長緩慢、矮小、細弱、僵立,缺乏彈性,分枝減少;葉片和葉柄均向上豎立。葉片變小細長,葉緣向上捲曲,葉色暗綠無光澤;嚴重時,植株基部小葉的葉尖首先褪綠變褐,並逐漸向全葉發展,最後,葉片枯萎脫落。症狀從植株基部開始發生,逐步發展到全植株。缺磷還會使根系和匍匐莖數量減少,有時塊莖內部發生鏽褐色創痕,蒸煮時鏽斑處薯肉變硬,影響產量和品質。

為了防止缺磷引起的馬鈴薯減產,在馬鈴薯播種的同時要施入氮、磷速效複合肥,尤其在酸性土壤、黏重土和沙性土壤播種馬鈴薯時,更應注重磷肥的補充。

30.鉀肥對馬鈴薯生長有什麼作用?植株缺鉀主要有什麼表現?

馬鈴薯為喜鉀作物,需鉀量很多。鉀肥在馬鈴薯植株體內主要起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促進光合作用和提高二氧化碳的同化率,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轉,促進植株體內蛋白質、澱粉、纖維素及糖類的合成與積累。當鉀肥充足時,植株生長健壯,莖稈緊實,能減輕倒伏,使葉片增厚,延遲葉片衰老,增強抗旱和抗寒能力。此外,鉀肥對馬鈴薯的品質也有重要影響。

鉀不足時,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完全停頓,節間變短,植株呈叢生狀;小葉葉尖萎縮,葉片向下捲曲,葉表粗糙,葉脈下陷,葉尖及葉緣由綠變為暗綠,隨後變黃,最後發展至全葉呈古銅色。葉片暗綠色是缺鉀的典型症狀,症狀從植株的基部葉片開始向上發展,當下層葉片乾枯,而頂部和新葉仍呈正常生長狀態。缺鉀還會造成根系發育不良,匍匐莖縮短,塊莖變小,內部呈灰色,澱粉含量降低。

我國北方地區土壤缺鉀不嚴重,南方地區較普遍。如果出現缺鉀症狀,可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每隔5~6天噴1次,直至缺鉀現象消失。

31.鈣、鎂、硫對馬鈴薯生長有什麼作用?植株缺鈣、鎂時主要有什麼表現?

鈣是馬鈴薯生長髮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鈣對馬鈴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作為營養元素之一,供植株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促進土壤有效養分的形成,中和土壤的酸性,抑制其他化學元素對馬鈴薯的毒害作用,從而改善土壤環境,促進馬鈴薯的生長髮育。土壤中一般不會缺鈣,但在酸性土壤中補充鈣質,中和酸性,對增產有良好的效果。當植株缺鈣時,植株的頂葉、側葉、根尖首先出現症狀,表現為葉片變小,小葉邊緣上卷而皺縮,葉緣黃化,後期壞死,莖節短縮、畸形,髓部出現褐色而分散的壞死斑點,易發生空心或黑心。

鎂是葉綠素的構成成分之一,也是多種酶的活化劑,缺鎂時植株生長期顯著縮短,葉片的葉脈變褐壞死,影響產量的形成。據報道,在輕質沙土和灰化黑鈣土上使用鎂肥,對提高產量和澱粉含量有很大作用。

硫是幾乎所有蛋白質的成分之一,影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許多重要物質的形成,一般栽培馬鈴薯的土壤中不缺乏硫元素。

32.有機肥對馬鈴薯商品性有什麼影響?怎樣正確使用有機肥?

有機肥也就是常說的農家肥,有廄肥、堆漚肥、餅肥,泥炭、腐殖酸肥及土肥等。有機肥料中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經微生物分解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因此,馬鈴薯地塊增施有機肥,可以為馬鈴薯植株提供更多的礦物質營養,並對植株呼吸、光合作用及體內各種物質的代謝有積極影響,從而提高作物產量。

有機肥料可以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環境,預防土壤板結,增加馬鈴薯植株對乾旱、高溫、多雨及病原菌等不良環境的抵抗和適應能力,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因此,增施有機肥,可以大大提高馬鈴薯產量;同時馬鈴薯膨大速度快,外觀色澤鮮亮,畸形薯比例降低,大薯率和商品薯率比例增加。塊莖內澱粉、維生素等含量增加,塊莖品質得到改善。同時增施有機肥,還可以降低化肥的施用,提升塊莖品質和檔次,做到馬鈴薯的無公害和標準化生產。

有機肥肥效長,養分釋放緩慢,一般應作基肥施用,並要求深施,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同時,有機肥要與化肥配合施用,充分保證馬鈴薯整個生長髮育期間有足夠的養分供給,從而提高產量。有機肥施用前,必須充分發酵腐熟,否則極易灼傷馬鈴薯根系,肥效小,受地下害蟲危害嚴重。

33.為什麼氮、磷、鉀配合使用才能起到增產的作用?

在馬鈴薯一生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氮、磷、鉀吸收量最多,是促進根系、莖葉和塊莖生長的主要元素,對產量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氮、磷、鉀必須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馬鈴薯才能獲得高產。但也不是說3者都是越高越好或單施用一種肥料即可,必須根據品種、氣候、土壤等條件合理配合施用,才能使馬鈴薯產量形成順利進行。任何一種元素過量或者缺乏都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從而影響塊莖的產量和商品性。

氮、磷配合施用是提高氮、磷肥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據報道,兩者配合,使磷肥利用率達到18%左右,比單施磷肥提高8%,比單施氮肥增產17.1%。主要表現在二者配合可以促進莖葉生長和塊莖形成,防止生長中心過早轉移,後期因氮肥的配合可以延緩莖葉衰老,提高光合作用,促進養分吸收和澱粉積累,從而提高產量。如果氮、磷、鉀三者配合施用,對馬鈴薯的增產作用會更加明顯。

34.葉面噴肥有什麼優點?怎樣進行葉面噴肥?

馬鈴薯生長中後期,地上部已經封壟,不便於在土壤中進行追肥,並且後期根系逐漸衰老,根的吸收能力較弱。因此,可採用根外追肥即葉面噴肥的方法來補充馬鈴薯植株所需要的養分。葉面噴肥就是將肥料或是微量元素,按濃度配成溶液後噴灑在馬鈴薯的葉片上面,通過葉片的氣孔等滲入或吸收。

採用葉面噴肥時,肥料噴施於葉片上,各營養物質很快進入葉肉細胞內,直接參與作物的各種代謝活動,酶活性提高,光合作用加強,有利於作物增產,肥料利用率高。在馬鈴薯生長後期通過葉面噴肥方法噴施磷酸二氫鉀,可以補充植株後期磷、鉀的不足,有利於馬鈴薯塊莖內澱粉的積累,提高產量和塊莖品質性狀。

馬鈴薯生長中後期可結合施藥防病進行葉面噴肥,葉面噴肥必須把握好肥料的濃度,避免濃度過大,非常容易“燒傷”葉片,大量元素(氮、磷、鉀)濃度以0.1%~0.5%為宜;微量元素(硼、錳、鐵、銅、鋅等)則以0.05%~0.2%比較合適。在適宜濃度範圍內,氣溫越高,濃度則越低,反之,則濃度可稍高。噴施次數一般為2~3次即可。葉面噴肥應選擇在無風的陰天,晴天則應在早上9時以前或下午4時後進行,中午和颳風天不能噴肥,以免肥液在短時間內揮發。一般來說,溶液在葉片上停留時間越長,作物吸收越多,效果就越好。

35.怎樣根據生產水平確定馬鈴薯的種植密度?

確定馬鈴薯適宜的種植密度,首先應考慮當地的生產水平如何。如果土壤肥沃,水肥條件充足,可以適當減少種植密度,使得馬鈴薯個體有充分的生長空間,栽培技術上精耕細作,促使植株茁壯生長,以發揮其增產潛力,以高產的個體獲得群體的增產。如果當地生產水平差,土壤貧瘠,乾旱少雨,病害嚴重,種植密度則應當密些。

36.種植馬鈴薯應選擇什麼樣的適宜地塊?

1)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於8.0)沙壤土或壤土。

2)選擇前茬未種過茄科作物(茄子、辣椒、番茄、菸草等)的地塊為宜。

3)選擇旱能灌、澇能排的地塊。

來源 公益植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