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
"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鯗魚號稱海中最鮮的魚

膠東人一說起海物,尤其要形容哪個部位最好吃時,喜歡四個一組地排列,比如“加吉頭、鮁魚尾、刀魚肚子、鯰魚嘴”之類,這個說法有多個版本,其中的刀魚肚子,有的地方則說成是鯗魚肚子。

在煙威地區通稱的鯗魚,長島人把它叫成“想魚”(方言發音)。它與加吉魚(真鯛)一樣,也是名魚,其肉質細軟,味道鮮美。這魚有個特別之處:它的鱗片也好吃,據說是有健腦的作用,所以懂行的人烹調鯗魚時一定不會刮鱗。鯗魚還有個好處,加吉魚一旦隔潮不鮮了,會有異味,就不能吃了,而鯗魚即便隔潮不鮮,經過醃製仍美味可口,不減本色。

至於“想魚”這個名字的由來,人們總有辦法給出各種解釋,儘管有些牽強,但聽上去也挺好玩的。有的說,鯗魚味兒好,一旦吃過一頓,便念念不忘,還想再吃,所以叫“想魚”;也有的說,捕撈鯗魚,機會可遇不可求,滿漁場覓尋,思之不得,謂之“想魚”。由此更衍生出另外兩個綽號:一連幾天找不到鯗魚,漁民心裡上火,遷怒於它,貶稱曰“火爛魚”;而一旦找到魚群,捕撈起來,收穫也快,此時畫風一變,鯗魚又被漁民譽為“快魚”了。

再說一遍,鯗魚、想魚、快魚、火爛魚,說的是同一種魚,頭一個是學名,後三者是俗稱。

1963年我16歲,剛剛小學畢業,第一次出海參加漁業生產,春季打風網,夏季便去萊州灣“漂”快魚。所謂漂,也是下纜鉤的一種作業方式,但它不用像下伏鉤那樣將母船固定不動,而是隨流漂。這樣便不用總是搖櫓,勞動強度較低,彼時天氣還不太熱,比下伏鉤就輕鬆多了。

出海時,從家裡帶足鹹鮁魚,以備用作魚餌。船在航行途中,我們比較清閒,也沒有準備下鉤開捕。這天,吃過晚飯,我負責刷盆刷碗。船舷離海面不過二尺,我忽然發現有魚群遊戈,就在我眼前爭食刷碗時沉入海中的飯粒。我初次出海,尚分辨不出水中游的是什麼魚。我好奇地叫來大副:“二叔,你看這是什麼魚?”

他湊前一看,驚喜地叫道:“快魚、快魚!說來就來了,來得好快呀!”

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催促“快下鉤吧”,有的卻說,天快黑了,會有海火,魚不吃鉤。

我父親是船長,他當機立斷,吩咐道:快搬出纜鉤筐!快割餌!快掛餌!快下鉤!釣多少是多少,至少釣個咱吃的魚,大家天天都在想它,晚上咱就燜上一鍋嚐嚐鮮!

頓時,大家忙手忙腳地搬出纜鉤筐,一邊割餌,一邊掛餌,人多手快,很快,就把一筐纜釣300把鉤掛滿了餌,隨航行隨下到海里。不到一個小時,拔上線來一看,大家驚喜不已!我記得清清楚楚:整整摘下296條銀白色的大個兒快魚,條條都在兩斤以上。天色黑沉,又有海火,我們只好暫時收手了。

"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鯗魚號稱海中最鮮的魚

膠東人一說起海物,尤其要形容哪個部位最好吃時,喜歡四個一組地排列,比如“加吉頭、鮁魚尾、刀魚肚子、鯰魚嘴”之類,這個說法有多個版本,其中的刀魚肚子,有的地方則說成是鯗魚肚子。

在煙威地區通稱的鯗魚,長島人把它叫成“想魚”(方言發音)。它與加吉魚(真鯛)一樣,也是名魚,其肉質細軟,味道鮮美。這魚有個特別之處:它的鱗片也好吃,據說是有健腦的作用,所以懂行的人烹調鯗魚時一定不會刮鱗。鯗魚還有個好處,加吉魚一旦隔潮不鮮了,會有異味,就不能吃了,而鯗魚即便隔潮不鮮,經過醃製仍美味可口,不減本色。

至於“想魚”這個名字的由來,人們總有辦法給出各種解釋,儘管有些牽強,但聽上去也挺好玩的。有的說,鯗魚味兒好,一旦吃過一頓,便念念不忘,還想再吃,所以叫“想魚”;也有的說,捕撈鯗魚,機會可遇不可求,滿漁場覓尋,思之不得,謂之“想魚”。由此更衍生出另外兩個綽號:一連幾天找不到鯗魚,漁民心裡上火,遷怒於它,貶稱曰“火爛魚”;而一旦找到魚群,捕撈起來,收穫也快,此時畫風一變,鯗魚又被漁民譽為“快魚”了。

再說一遍,鯗魚、想魚、快魚、火爛魚,說的是同一種魚,頭一個是學名,後三者是俗稱。

1963年我16歲,剛剛小學畢業,第一次出海參加漁業生產,春季打風網,夏季便去萊州灣“漂”快魚。所謂漂,也是下纜鉤的一種作業方式,但它不用像下伏鉤那樣將母船固定不動,而是隨流漂。這樣便不用總是搖櫓,勞動強度較低,彼時天氣還不太熱,比下伏鉤就輕鬆多了。

出海時,從家裡帶足鹹鮁魚,以備用作魚餌。船在航行途中,我們比較清閒,也沒有準備下鉤開捕。這天,吃過晚飯,我負責刷盆刷碗。船舷離海面不過二尺,我忽然發現有魚群遊戈,就在我眼前爭食刷碗時沉入海中的飯粒。我初次出海,尚分辨不出水中游的是什麼魚。我好奇地叫來大副:“二叔,你看這是什麼魚?”

他湊前一看,驚喜地叫道:“快魚、快魚!說來就來了,來得好快呀!”

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催促“快下鉤吧”,有的卻說,天快黑了,會有海火,魚不吃鉤。

我父親是船長,他當機立斷,吩咐道:快搬出纜鉤筐!快割餌!快掛餌!快下鉤!釣多少是多少,至少釣個咱吃的魚,大家天天都在想它,晚上咱就燜上一鍋嚐嚐鮮!

頓時,大家忙手忙腳地搬出纜鉤筐,一邊割餌,一邊掛餌,人多手快,很快,就把一筐纜釣300把鉤掛滿了餌,隨航行隨下到海里。不到一個小時,拔上線來一看,大家驚喜不已!我記得清清楚楚:整整摘下296條銀白色的大個兒快魚,條條都在兩斤以上。天色黑沉,又有海火,我們只好暫時收手了。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翌日,大家早早起來,立即投入作業。在接下來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一共收穫快魚1萬多斤。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黃金時代很快就一去不復返了,在渤海里極少能打到快魚了,市場上也極少見了,偶爾見過幾條,都是養殖的。快魚真的成了讓人想念的想魚了。有人分析說,除了過度捕撈、海水汙染,快魚的衰敗,與它的生殖方式不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有一定關係。

"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鯗魚號稱海中最鮮的魚

膠東人一說起海物,尤其要形容哪個部位最好吃時,喜歡四個一組地排列,比如“加吉頭、鮁魚尾、刀魚肚子、鯰魚嘴”之類,這個說法有多個版本,其中的刀魚肚子,有的地方則說成是鯗魚肚子。

在煙威地區通稱的鯗魚,長島人把它叫成“想魚”(方言發音)。它與加吉魚(真鯛)一樣,也是名魚,其肉質細軟,味道鮮美。這魚有個特別之處:它的鱗片也好吃,據說是有健腦的作用,所以懂行的人烹調鯗魚時一定不會刮鱗。鯗魚還有個好處,加吉魚一旦隔潮不鮮了,會有異味,就不能吃了,而鯗魚即便隔潮不鮮,經過醃製仍美味可口,不減本色。

至於“想魚”這個名字的由來,人們總有辦法給出各種解釋,儘管有些牽強,但聽上去也挺好玩的。有的說,鯗魚味兒好,一旦吃過一頓,便念念不忘,還想再吃,所以叫“想魚”;也有的說,捕撈鯗魚,機會可遇不可求,滿漁場覓尋,思之不得,謂之“想魚”。由此更衍生出另外兩個綽號:一連幾天找不到鯗魚,漁民心裡上火,遷怒於它,貶稱曰“火爛魚”;而一旦找到魚群,捕撈起來,收穫也快,此時畫風一變,鯗魚又被漁民譽為“快魚”了。

再說一遍,鯗魚、想魚、快魚、火爛魚,說的是同一種魚,頭一個是學名,後三者是俗稱。

1963年我16歲,剛剛小學畢業,第一次出海參加漁業生產,春季打風網,夏季便去萊州灣“漂”快魚。所謂漂,也是下纜鉤的一種作業方式,但它不用像下伏鉤那樣將母船固定不動,而是隨流漂。這樣便不用總是搖櫓,勞動強度較低,彼時天氣還不太熱,比下伏鉤就輕鬆多了。

出海時,從家裡帶足鹹鮁魚,以備用作魚餌。船在航行途中,我們比較清閒,也沒有準備下鉤開捕。這天,吃過晚飯,我負責刷盆刷碗。船舷離海面不過二尺,我忽然發現有魚群遊戈,就在我眼前爭食刷碗時沉入海中的飯粒。我初次出海,尚分辨不出水中游的是什麼魚。我好奇地叫來大副:“二叔,你看這是什麼魚?”

他湊前一看,驚喜地叫道:“快魚、快魚!說來就來了,來得好快呀!”

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催促“快下鉤吧”,有的卻說,天快黑了,會有海火,魚不吃鉤。

我父親是船長,他當機立斷,吩咐道:快搬出纜鉤筐!快割餌!快掛餌!快下鉤!釣多少是多少,至少釣個咱吃的魚,大家天天都在想它,晚上咱就燜上一鍋嚐嚐鮮!

頓時,大家忙手忙腳地搬出纜鉤筐,一邊割餌,一邊掛餌,人多手快,很快,就把一筐纜釣300把鉤掛滿了餌,隨航行隨下到海里。不到一個小時,拔上線來一看,大家驚喜不已!我記得清清楚楚:整整摘下296條銀白色的大個兒快魚,條條都在兩斤以上。天色黑沉,又有海火,我們只好暫時收手了。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翌日,大家早早起來,立即投入作業。在接下來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一共收穫快魚1萬多斤。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黃金時代很快就一去不復返了,在渤海里極少能打到快魚了,市場上也極少見了,偶爾見過幾條,都是養殖的。快魚真的成了讓人想念的想魚了。有人分析說,除了過度捕撈、海水汙染,快魚的衰敗,與它的生殖方式不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有一定關係。

煙臺民俗採風:那麼好吃的鯗魚,說沒就沒了

鮁魚

先說說鮁魚。在黃花魚、帶魚、鮐魚、鮁魚四大經濟魚中,黃花魚、帶魚、鮐魚早已衰敗得形不成規模了,唯有鮁魚經久不衰,成了海洋捕撈的主角,水產品市場上的頂樑柱,從春到秋,人們最常吃的就是鮁魚了。根由何在?在繁殖季節,雄性鮁魚群在前面放漿(精),雌性鮁魚群在後面呑食。之後,一群一群的小鮁魚便誕生在汪洋中,較少受到諸如海水汙染之類的外界影響。

而快魚的生殖方式是,雌性受精後,要游到黃河口外灘,拱到泥沙裡,將魚子射進泥沙裡,小魚出生後再遊進深海,冬季還要洄游到東海,翌年再洄游回來,一路遭追殺堵截,損兵折將,倖存者仍要繼續到黃河口外去繁衍後代。這種生殖方式,使它對海岸建設、海岸汙染等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影響也極大。快魚,衰敗起來也是最快的,悲乎!

(王親元/口述 馬永昆/整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