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有這樣一本書,自出版以來,就因保護孩子的天性而受到追捧,這本書叫《麥田裡的守望者》。

主人公霍爾頓只有16歲,卻特立獨行、堅持自我,這本書的橫空出世,“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1997年譯林出版社版《麥田裡的守望者》

譯者:施鹹榮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成長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守住初心

霍爾頓16歲,是個中學生,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

他讀的是“貴族”學校,身邊都是些有錢人家的孩子,不務正業。霍爾頓看不慣,對學校的一切膩煩透了,不肯好好讀書,5門功課中有4門都不及格,但他完全不在乎。

功課差也就算了,霍爾頓在生活中也不消停。打架、逃學、離家出走,把叛逆的事兒做了個遍。

逃學後,霍爾頓住進了一家小旅館。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複雜的成人世界。

旅館裡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讓霍爾頓覺得噁心。

可到了早上,這些人卻都搖身一變,成了謙虛謹慎的君子和淑女。

這種虛假亂象在當時的美國司空見慣。當時剛在二戰中贏得勝利的美國,人們物質富足,生活優越,精神上卻是一片荒原。

他們虛偽、放肆,崇尚及時享樂和縱慾主義,試圖從墮落中尋找出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都處於“垮掉”的狀態。他們的野心和能力不匹配,縱使拼盡全力,也只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於是,虛榮、做作的情緒滋生蔓延,他們開始隨波逐流,用表面的光鮮維持尊嚴和體面。

但迷茫、空虛,並不能成為放縱和墮落的藉口。

成長是一場艱難的試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複雜的成人世界裡,守住初心。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被迫長大,只能是一次次的妥協

第一次接觸成人社會,霍爾頓覺得新鮮,於是,他開始用“自暴自棄”的方式來反叛現實。

他去夜總會廝混,喝酒、聽曲兒、看男男女女扭來扭去。他還招妓,結果被狠狠宰了一筆。本想出氣,卻勢單力薄,只好忍氣吞聲。

這是霍爾頓第一次對成人世界妥協。

霍爾頓這個人很矛盾,他一邊厭惡著成人世界的虛偽和混亂,一邊又難以擺脫這種誘惑,不自覺地向其靠攏。

他嫉惡如仇,心比天高,卻只具備一個小孩子的身體和力量。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塞林格在戰爭時寫《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有過兩段感情經歷,他喜歡隔壁的女生琴,那是他童年時期的白月光。

但在現實的軌道中,他接觸的卻是老薩麗那種愛裝模作樣的女性。

薩麗很虛榮,經常向霍爾頓吹噓有很多人追她,甚至為了她尋死覓活。

霍爾頓討厭這種作派,便跟薩麗大吵一架,但情緒過後,他還是得乖乖地去跟薩麗道歉。

這是霍爾頓進入成人世界後的又一次妥協。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說:“光有驟然而至的衝動和百折不饒的頑強精神還不是生活,生活還包括了妥協和忘卻。”

在霍爾頓身上,我們能看到理想主義存在過的痕跡。也曾衝動,也曾掙扎,最後卻不得不與生活和解,還安慰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識時務者為俊傑。

現實中,像霍爾頓這樣的人太多了。為了謀生,一次次向上司低頭,向客戶妥協。


他們在心裡懟天懟地,生活中碰到像是鄰居噪音轟炸的情況,恐怕連一句不滿也不敢說。

他們被迫長大,被迫接受成人世界的運行規則,只能不斷後退、妥協,這不是懦弱,這只是現實

總有一些善良,讓你願意同這世界和解

霍爾頓看似憤世嫉俗,卻嚮往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他把心底的柔軟,留給了那些值得的人。

霍爾頓很喜歡孩子。在路上閒逛時,霍爾頓看見了一家三口,孩子的父母一邊講話一邊走,絲毫不注意他們的孩子。

那孩子很有意思,不在人行道上走,反而在大馬路上走,邊走邊哼歌兒。

汽車來去飛馳,剎車聲響成一片,孩子的父母卻一點也不注意他,這讓霍爾頓心情很好。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因為在他看來,孩子就應該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

霍爾頓很愛妹妹菲苾。為了見到菲苾,他偷偷溜回家,跟妹妹訴說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麥田裡玩遊戲時,他就靜靜站在懸崖邊守望著,一旦有孩子往懸崖邊跑來,他就把他們捉住,保證他們的安全,守護他們的天性。

但理想被現實撕得粉碎。當霍爾頓發現最敬愛的老師對他動手動腳時,他便對醜惡的社會徹底絕望了。他不想再跟人說話,決定裝成聾啞人去西部謀生。

菲苾要跟他一起去,霍爾頓勸不動,只得放棄了西部之行,帶菲苾去公園玩耍。

天降大雨,霍爾頓淋雨坐在長椅上,看著菲苾高興地玩旋轉木馬,瞬間就得到了治癒。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塞林格和第一任妻子


這世間,總有些人和事在偷偷溫暖你,他們是你的軟肋和鎧甲,是你的心漂泊再遠,也想飛回來的地方。

因為菲苾,霍爾頓長大了,他放下了叛逆,乖乖跟菲苾回了家。結果卻大病一場,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霍爾頓嚮往自由,付出了諸多努力,但卻一次次被枷鎖套牢,最終也沒能跟成人世界接軌。

可那又怎麼樣呢?成長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那些傷口,終會成為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只要不放棄希望,希望就會一直在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的是成人世界對孩子天性的抹殺。


霍爾頓始終具有一種反抗精神,一心追求和守護真善美。

他拼命想在紛亂壓抑的世界裡尋找一個出口,但最後只能以裝聾作啞的姿態,才能夠遠離媚俗的社會。

他渴望有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來守護自己,把自己從罪惡的泥淖里拉出來。

當他在社會上找不到這個人時,他便把自己變成麥田裡的守望者,去守護那些像他一樣需要被保護、被釋放天性的孩子們。

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人藏起了滿腹理想和心事,不斷順應社會的運行規則,拔掉了全身的尖刺。

這本被千萬年輕人奉為聖經的小說,寫盡了成人世界的規則

老了眼神依然犀利


但他們心裡,其實都住著一個桀驁不馴的霍爾頓,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努力,在失望裡奮進,才算真正地活出了自己。

正如谷主麥家所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寫出了他內心的“孤獨,苦悶,躁動,反叛”,也寫出了許多年輕人的迷思和悲哀。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會有憤世嫉俗的感覺,感覺自己被禁錮,被綁架。

也許只有經過成長的層層考驗,這種感覺才會慢慢消失,因為他們學會了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一切。

但也許它會一直持續,因為有些人像霍爾頓一樣,願意忍受痛苦繼續思考。

而只要堅持思考,一切就還有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