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詩中的麻花,為何還會有“巨勝奴”這個別名?吃貨眼中的歷史

屈原詩中的麻花,為何還會有“巨勝奴”這個別名?吃貨眼中的歷史

前些日子又有友人去天津,不出所料帶回來的是天津麻花,已經不是第一次品嚐這種小吃了,很酥脆,也很香,但對於已經超過體重紅線的我來說,也只有眼福,而沒有口福了,不過這倒不影響我在腦海中“品嚐”這道美食。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小小的麻花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那位粽子的間接發明人屈原,在其所著的《楚辭·招魂》中,便有這樣的詩句:

粔籹蜜餌, 有餦餭些。

其中的大部分字都已經不常用了,粔(jù)和籹(nǚ),都是同一個意思,指古代的一種用面添加蜜,再用油煎而成的麵食,其實就相當於古代的麻花了。而至於餦(zhāng)和餭(huáng)指的則是幹飴糖。所以如果把屈原的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這麻花可真香甜可口啊!

屈原詩中的麻花,為何還會有“巨勝奴”這個別名?吃貨眼中的歷史

不過古時候的麻花,和現在我們所吃到的麻花,還是有不小差別的,比如在原料上。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在麵食一項中,麻花被稱為膏環,並簡要介紹了製作方法:

膏環,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澤如湯餅面。手搦團,可長八寸許。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

這裡的秫(shú)指的是糯性的高粱米,結合這句話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最早的麻花並不是用面做的,而是用糯性的稻米或高粱米,研磨成粉,再加入蜜糖用水和成麵糰,擰成麻花放入油鍋中炸熟。

不過到了唐代,當時所吃的麻花就和現在的很相似了。曾擔任過唐朝宰相的韋巨源,在其所著的《燒尾宴食單》(註釋1)中,就有巨勝奴(酥蜜寒具)。

屈原詩中的麻花,為何還會有“巨勝奴”這個別名?吃貨眼中的歷史

那這裡的麻花為什麼被稱為巨勝奴呢,根據字面上意思來理解,巨勝可以理解為巨大的勝利,奴在當時常被用來指代外國人,尤其是來自西域的,再結合唐朝當時對西域的政策,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大臣為討好皇帝取的,寓意唐朝將在西域取得巨大的勝利。當然,除了這部分原因,《神農本草經》中也曾出現過巨勝一詞:

胡麻一名巨勝。

這裡的胡麻指的就是黑芝麻。巨勝是黑芝麻,那奴又是什麼意思呢?除了它的本意,我們可以參考《清異錄·瑞聖奴》中:

天寶年,內中柑樹結實,帝日與貴妃賞御,呼為瑞聖奴。

再結合湖南一帶在古時候將經冬不落的小桃稱為“桃奴”。可以推測,“奴”,還有“不重要的小東西”的含義。綜上所述,“巨勝奴”,很可能就是“黑芝麻小麻花”。當然在唐朝是,大部分面類點心還都被統稱為餅,麻花之類的稱呼一直到了後世才被髮明出來,但麻花這類點心卻早已經存在。

屈原詩中的麻花,為何還會有“巨勝奴”這個別名?吃貨眼中的歷史

講了這麼多,想了這麼多,小外甥已經將一小袋麻花吃差不多了,我也該理清下思緒,犒勞下餓著的肚子了。

註釋1:《燒尾宴食單》由唐代韋巨源所著,他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後又位居高官,他根據自己“燒尾宴”後留下的“食單”,加上自己對美食的理解編寫了此書,又名《韋巨源食譜》。

別看燒尾宴民間所辦,但它可是可以邀請皇上來參加的, 當然了這種殊榮一本只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才能享受到。根據史料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時,韋巨源於景龍年間官拜尚書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設“燒尾宴”請唐中宗。

燒尾的由來有多個版本,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