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由易烊千璽、雷佳音、週一圍等主演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後口碑迅速炸裂。被很多網友認為是今年“最好的古裝劇”。

這部製作精良、劇情精彩、演技炸裂的優質古裝作品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

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又是何許人也?作為原著作者,他對該劇最得意的是啥?

文字鬼才馬伯庸

馬伯庸(人稱馬親王),其實火了已有十多年。

他最初嘗試創作,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時他還在上海讀大學。在一個名叫《銀河英雄傳說》的同人論壇上,他和網友們自娛自樂開始了原創之路。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他的出道作品是以三國為背景的諜戰小說《風起隴西》。此後又推出了《風雨》、《三國機密》等代表作,被網友們稱之為“考據型懸疑文學”。

2012年,馬伯庸新作《古董局中局》問世。這部以古董文物鑑別收藏為切入點,講述一個家族一千多年來,守護國寶曆程的小說,迅速俘獲了讀者的心。

寫作之餘,馬伯庸還“兼職”做著微博網紅。他不僅是個微博紅人,還是個知乎活躍分子。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而《長安十二時辰》,他的最初構想竟然來源自知乎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

最滿意該劇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維度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後,得到觀眾好評,也引發了歷史愛好者的考據癖。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當被問及對該劇最滿意的地方是什麼時,馬伯庸回答,我對這部劇最滿意的地方,就在於它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維度。

“比如,看這部劇,喜歡甲冑的人,可以去探討甲冑的造型;喜歡服飾的人,可以去了解、研究服飾;喜歡劇中長安城建築的造型的人,可以去討論哪座建築屬於那段歷史,像不像……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部劇中找到一個點,然後去做深入探討。網上也已經出來好多篇服飾、建築、道具的歷史考據文章。這對一個劇來說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馬伯庸說。

對話馬伯庸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原作的誕生有何故事?你的創作初衷是什麼?為何將年代設定在了大唐?

A:這本小說最早的靈感是有人在知乎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刺客信條發生在中國會是怎麼樣?”當時我就開了個腦洞,如果是發生在唐朝的長安城裡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然後寫完之後覺得這個光寫一個短篇有點可惜了,就開始往下擴成一個小說,越寫越長,最後變成目前的這麼一個東西。

所以,創作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寫我一直心目中夢想的長安城。因為唐代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長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種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習慣和習俗,同時具體到一個城市裡來,是一個非常壯觀,讓人覺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說長安城實際上超越了時代,是一個會存在於中國人心目中的永恆之城,給它寫一部傳記也是我的夢想。

&nbsp>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小說和劇最大的看點是死囚張小敬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保護長安城百姓。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確實有其人嗎?你如何運用真實歷史人物?運用歷史?

A:張小敬這個人物就是歷史人物,在《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蹟》中就有記載,但是就有一筆:“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在我寫的這個故事中,大唐的歷史也並沒有因此發生改變。

我寫東西從來不去改變真實的歷史,而是在歷史的夾縫中,找到一些小人物,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努力。我只能夠讓小說的橋段和小說裡的人物去迎合這些真正的歷史。唯有如此,我覺得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質感。

所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小說放到歷史中去。我覺得一定要尊重歷史本身的規律,也要尊重歷史本身的事實,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有說服力。

Q: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畫面感非常強,有濃郁的影視風格,是否做了貼近影視化的嘗試?對你影響最大的影視作品是什麼?

A:其實,小說沒有在做影視化的嘗試,而是把影視作品的很多技巧應用在文字寫作中。所以,才會有很多讀者在閱讀《長安十二時辰》時,感覺好像在看影視畫面。

對我影響最大的影視作品太多了,沒有辦法去排名。但是,看好萊塢電影以及歐美電視劇會發現,很多導演,都做到了一點,就是足夠簡單,足夠好看。那麼,簡單和好看之間到底該怎麼結合好才精彩。這是我從這些作品身上學到的東西。

&nbsp>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有評價說《長安十二時辰》在密集的反轉和緊張節奏書寫中,犧牲了對人物的深度挖掘?你認同嗎?

A:密集反轉和緊張節奏下,人物深度還是可以再做挖掘的。我覺得一個高明的作者,他可能用幾句話、幾個小橋段,整個人物就立住了。

至於《長安十二時辰》有沒有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原著作者沒有辦法評論,交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就可以了。

Q:寫三國故事、大唐故事、古董探祕尋寶,這些作品的特點都是知識點豐富。你是不是寫一部就深鑽進去研究哪一塊歷史?在你腦子裡能儲存這麼多知識?怎麼調出來運用的?

A:我會在這些小說裡面放置大量的知識點,但其實我並不是特別精通這些歷史知識。在寫作之前,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查資料,然後再把這些資料消化,化為己用,放故事情節裡去。

其實,對於每一段歷史,我也沒有那麼內行,真正我覺得需要做的事,是虛心一點,多去請教專業人士。

&nbsp>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有人說你是將歷史進行通俗化的一個寫作者,你認同嗎?合格的通俗小說作家的作品應具備什麼特色?

A:我確實就是一個通俗化的歷史寫作者。我希望能夠把學術界高深的歷史知識,通過輕鬆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大眾,讓大眾對歷史有更多的瞭解。

對於寫作者來說,並沒有什麼通俗小說與嚴肅小說的區別,寫作者只是誠實地把自己所想寫的東西表達出來。至於閱讀起來是什麼感覺的,這是讀者自己的判斷。

Q:怎麼看你的長篇小說《三國機密》《長安十二時辰》與歷史的關係?

A:我的小說只是把歷史知識點用更好、更有意思的方式傳達給大眾,這是一個關鍵。我覺得,沒必要端著架子說。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他們一定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載體,去了解歷史,要麼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要麼是一部好看的劇,讓大家對某個時代產生興趣。那麼,願意往更深處去了解的人,可以借這個契機取深度學習。

我認為,文藝作品就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歷史入門的鑰匙。

&nbsp>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更多人知道你。但最近看到有篇文章寫道,你不想太火,是這樣嗎?

A: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然很關心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但是,對一個寫作者來說,外界的影響很小。寫作不會因為外界評價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因為外界流行寫言情,我就去寫言情,外界流行寫權謀,我就去寫權謀。這是不對的,而且也做不到。寫作者能做的就是寫自己擅長的東西。

Q:小說的最後圍攏在守護長安這樣一個命題下面,尤其是裡面的人性價值觀讓人記憶深刻。對此,你有何考量呢?

A:任何一個小說呀,最早考慮的絕不是情節或者人物,最早考慮到的一定是它的主題或是情懷,那麼從情懷生出人物,從人物再展開情節,這是一個小說創作的規律。

在寫《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最早是就知乎的一個問題寫了一段,當我正式開始寫的時候我首先面對的就是我想表達什麼思想,其實有很多的選擇。最終我覺得這個故事一定是現代化的故事,它講的一定是現代人所關心的,也就是守護,而且守護的是這些平民,而不是那些高官貴族。那麼主題我最後定下來就是——守護這座城市,守護城市裡這些普通人。根據這個主題,我衍生出來相關的人物,讓這些人物自己走起來,人物走起來衍生出相關的故事,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

&nbsp>

口碑炸裂的《長安十二時辰》是怎麼誕生的?聽聽它背後的男人馬伯庸怎麼說

Q:儘管借鑑了美劇講法,但《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仍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故事。你覺得應該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故事,並讓這些走出去?

A:我覺得講好一箇中國傳統故事除了要注重技術上的內涵,也要注意外來的包裝。中國茅臺雖然非常好,但叫草包金,外面包的很差,讓人覺得好像不值錢。其實中國文化也是這樣。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有自己的體系。

那麼我們在推廣這些內涵給我們下一代,給更多的國境之外的人,就不能簡單地只去考慮它多符合歷史,多符合史實,文化內涵有多深。因為這就很難打動別人,真正打動別人的始終是一個好的故事。那麼我們通過好的故事,通過這種外在的表達方式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正確的推廣傳統文化的方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