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陶開永有《儀顧堂詩集》傳世,瀘州市圖書館有藏本。90年代,已是年過八旬的何白李先生,為這部詩集編寫了“目錄提要”。

後來這裡還開設過帥府和南極火鍋,曾經風靡一時,那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今天故居仍然在,只是不能參觀,不知道何日修復完整後,再度開放讓我們瞻仰啊。

三、大慈路里蒲家山瀘州舊府邸,還有中山紀念堂

大慈路把蒲家山與韓家山隔開。蒲家山四周開闢的路是大慈路、皁角巷、蓮花池和太平街。今天還能見到蒲家山山勢,從大慈路27號大門進去,爬坡上去就是蒲家山,以前有市紅十字會、城管監察支隊、詩書畫院、詩詞學會四個單位。現在好像都搬遷了。

辛亥革命前山上有大廟“大慈寺”,辛亥革命後蒲家山上修起了孫忠山紀念堂。大慈路因是鄰大慈寺而取名。解放後孫忠山紀念堂變成了市政協禮堂所在地,陰懋德等政協委員就住在市政協禮堂旁宿舍。後來市政協搬地點,對孫忠山紀念堂進行改建後,就變成詩書畫院所在地。面積、窗戶形狀沒有改變。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陶開永有《儀顧堂詩集》傳世,瀘州市圖書館有藏本。90年代,已是年過八旬的何白李先生,為這部詩集編寫了“目錄提要”。

後來這裡還開設過帥府和南極火鍋,曾經風靡一時,那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今天故居仍然在,只是不能參觀,不知道何日修復完整後,再度開放讓我們瞻仰啊。

三、大慈路里蒲家山瀘州舊府邸,還有中山紀念堂

大慈路把蒲家山與韓家山隔開。蒲家山四周開闢的路是大慈路、皁角巷、蓮花池和太平街。今天還能見到蒲家山山勢,從大慈路27號大門進去,爬坡上去就是蒲家山,以前有市紅十字會、城管監察支隊、詩書畫院、詩詞學會四個單位。現在好像都搬遷了。

辛亥革命前山上有大廟“大慈寺”,辛亥革命後蒲家山上修起了孫忠山紀念堂。大慈路因是鄰大慈寺而取名。解放後孫忠山紀念堂變成了市政協禮堂所在地,陰懋德等政協委員就住在市政協禮堂旁宿舍。後來市政協搬地點,對孫忠山紀念堂進行改建後,就變成詩書畫院所在地。面積、窗戶形狀沒有改變。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去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蹤跡了,而且中山紀念堂和大慈寺早就沒有了。據說這裡要改建成大慈路社區。不知道他們是否瞭解這裡曾經的歷史,是否考慮過應該進行哪些保留和恢復。

筆者曾經查了一下瀘州蒲家的家譜有記錄:四川瀘州蒲氏字輩(入川始祖正開公):“正承天洪寬伏尚自顯揚萬邦朝化柄惠享乾衡鳳弟文永世傳家政崇德紹先 …… ”據說祖籍乃湖北孝感麻城,因湖廣填四川,遷居至瀘州敘永馬嶺,現納溪有一支):守汝朝上木,文啟麟國學,世春髮長祥,光明正大福。不知道可有蒲家瀘州後人知道蒲家山的詳細情況。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陶開永有《儀顧堂詩集》傳世,瀘州市圖書館有藏本。90年代,已是年過八旬的何白李先生,為這部詩集編寫了“目錄提要”。

後來這裡還開設過帥府和南極火鍋,曾經風靡一時,那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今天故居仍然在,只是不能參觀,不知道何日修復完整後,再度開放讓我們瞻仰啊。

三、大慈路里蒲家山瀘州舊府邸,還有中山紀念堂

大慈路把蒲家山與韓家山隔開。蒲家山四周開闢的路是大慈路、皁角巷、蓮花池和太平街。今天還能見到蒲家山山勢,從大慈路27號大門進去,爬坡上去就是蒲家山,以前有市紅十字會、城管監察支隊、詩書畫院、詩詞學會四個單位。現在好像都搬遷了。

辛亥革命前山上有大廟“大慈寺”,辛亥革命後蒲家山上修起了孫忠山紀念堂。大慈路因是鄰大慈寺而取名。解放後孫忠山紀念堂變成了市政協禮堂所在地,陰懋德等政協委員就住在市政協禮堂旁宿舍。後來市政協搬地點,對孫忠山紀念堂進行改建後,就變成詩書畫院所在地。面積、窗戶形狀沒有改變。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去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蹤跡了,而且中山紀念堂和大慈寺早就沒有了。據說這裡要改建成大慈路社區。不知道他們是否瞭解這裡曾經的歷史,是否考慮過應該進行哪些保留和恢復。

筆者曾經查了一下瀘州蒲家的家譜有記錄:四川瀘州蒲氏字輩(入川始祖正開公):“正承天洪寬伏尚自顯揚萬邦朝化柄惠享乾衡鳳弟文永世傳家政崇德紹先 …… ”據說祖籍乃湖北孝感麻城,因湖廣填四川,遷居至瀘州敘永馬嶺,現納溪有一支):守汝朝上木,文啟麟國學,世春髮長祥,光明正大福。不知道可有蒲家瀘州後人知道蒲家山的詳細情況。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從瀘州知名學者趙永康先生處瞭解到:韓家山本來叫蒲家山。明代,瀘州衛指揮使韓家的府第建在這裡,人們便改稱它作韓家山了。明代實行軍衛制度,在地方設立衛所,軍士5600人為一衛,設指揮使統領。平時屯田耕種,每月團操訓練,戰時集結出徵。

但是之前為什麼叫蒲家山,目前最基本的一些東西是,大慈路,因背靠蒲家山,山上修有一座大慈寺而得名。大慈寺的前身,叫“土主廟”。史載:“土主廟,在州城內,即蒲家莊。相傳張柬之、桓彥範、崔元煒、袁恕已、敬暉等有大功於唐,享廟祀,號五龍土主。其像凡五。”

據考證,在大慈寺建造之前,這裡曾經是一個叫蒲家莊犀牛的寨子,後來人們也將這座小山叫做“蒲家山”。說到蒲家莊犀牛寨,不得不說到瀘州舊時的治所。所謂治所,就是行政機關的所在地,過去也是駐兵的大本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市政府的辦公地點。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陶開永有《儀顧堂詩集》傳世,瀘州市圖書館有藏本。90年代,已是年過八旬的何白李先生,為這部詩集編寫了“目錄提要”。

後來這裡還開設過帥府和南極火鍋,曾經風靡一時,那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今天故居仍然在,只是不能參觀,不知道何日修復完整後,再度開放讓我們瞻仰啊。

三、大慈路里蒲家山瀘州舊府邸,還有中山紀念堂

大慈路把蒲家山與韓家山隔開。蒲家山四周開闢的路是大慈路、皁角巷、蓮花池和太平街。今天還能見到蒲家山山勢,從大慈路27號大門進去,爬坡上去就是蒲家山,以前有市紅十字會、城管監察支隊、詩書畫院、詩詞學會四個單位。現在好像都搬遷了。

辛亥革命前山上有大廟“大慈寺”,辛亥革命後蒲家山上修起了孫忠山紀念堂。大慈路因是鄰大慈寺而取名。解放後孫忠山紀念堂變成了市政協禮堂所在地,陰懋德等政協委員就住在市政協禮堂旁宿舍。後來市政協搬地點,對孫忠山紀念堂進行改建後,就變成詩書畫院所在地。面積、窗戶形狀沒有改變。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去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蹤跡了,而且中山紀念堂和大慈寺早就沒有了。據說這裡要改建成大慈路社區。不知道他們是否瞭解這裡曾經的歷史,是否考慮過應該進行哪些保留和恢復。

筆者曾經查了一下瀘州蒲家的家譜有記錄:四川瀘州蒲氏字輩(入川始祖正開公):“正承天洪寬伏尚自顯揚萬邦朝化柄惠享乾衡鳳弟文永世傳家政崇德紹先 …… ”據說祖籍乃湖北孝感麻城,因湖廣填四川,遷居至瀘州敘永馬嶺,現納溪有一支):守汝朝上木,文啟麟國學,世春髮長祥,光明正大福。不知道可有蒲家瀘州後人知道蒲家山的詳細情況。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從瀘州知名學者趙永康先生處瞭解到:韓家山本來叫蒲家山。明代,瀘州衛指揮使韓家的府第建在這裡,人們便改稱它作韓家山了。明代實行軍衛制度,在地方設立衛所,軍士5600人為一衛,設指揮使統領。平時屯田耕種,每月團操訓練,戰時集結出徵。

但是之前為什麼叫蒲家山,目前最基本的一些東西是,大慈路,因背靠蒲家山,山上修有一座大慈寺而得名。大慈寺的前身,叫“土主廟”。史載:“土主廟,在州城內,即蒲家莊。相傳張柬之、桓彥範、崔元煒、袁恕已、敬暉等有大功於唐,享廟祀,號五龍土主。其像凡五。”

據考證,在大慈寺建造之前,這裡曾經是一個叫蒲家莊犀牛的寨子,後來人們也將這座小山叫做“蒲家山”。說到蒲家莊犀牛寨,不得不說到瀘州舊時的治所。所謂治所,就是行政機關的所在地,過去也是駐兵的大本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市政府的辦公地點。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原來,大慈路蒲家山上的蒲家莊犀牛寨,是瀘州很早的治所所在地。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為了抗擊元軍的鐵蹄踏踐,保衛南宋江山,時任四川安撫使兼重慶知府的餘玠,欲將瀘州打造成重慶上游的安全屏障,遂決定放棄瀘州舊城,在離城下游30多公里的長江邊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高地上,修建了瀘州新城一一神臂城,並在這裡與來侵的元軍展開了長達34年的殊死血戰,“鐵打的瀘州”由此得名。

最終,南宋還是失敗滅亡了。由於神臂城被元軍摧毀,戰爭結束後,瀘州治所又只好搬回到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沱兩江交匯口的老城來。它就是瀘州地方史上所說的“元初,瀘州改拓蒲家莊犀牛寨而居之”“即江陽舊治也”。

不久,瀘州治所又搬去長江對岸的茜草壩。直到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後),朱元璋結束元朝的統治、實行了較為開明的經濟政策,國家始得重新復甦,老百姓終又安居樂業,史稱之洪武之治。其間,瀘州治所又從茜草壩搬回江陽舊城,重新煥發生機。

"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在找尋逝去的瀘州這個系列內容的開篇我以忠山起頭,沒想到第二篇還是與山相關,忠山作為發軔之處,另外三座老瀘州人記憶深刻的山,更加讓人值得玩味。

其實瀘州有三山九廟不出城的這個老說法, 起源於明清時期,到了近代老一輩人還一直津津樂道。

所謂三山是指:朱家山、韓家山和蒲家山。這三座山其實都是忠山的構成部分,只不過修了街道後隔成了三個土丘而已,不是瀘州人沒見過山,而是它們都大有名堂。

在它們的低窪交匯處是南極子,南極子有“晒不幹的南極子”之說,就因為它是三山交匯的低處,水流多緣故。當然今天的南極子已經不存在這個現象了,而三座相鄰的山,也空留了地名,很多人已經不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了。

另外的九廟指的:文廟、武廟、華光廟、老郎廟、黑神廟、張爺廟、馬王廟、牛王廟、麻姑廟等城區內的廟宇,其實九在這裡是虛數,統計下來遠遠不止這些,今天這篇文章不做介紹。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座山,它們到底是什麼?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一、韓家山,瀘州明代真正的望族

韓家山的地理位置,在水井溝、鐘鼓樓、南極子、大慈路、官井坎、江陽北路之間的山叫韓家山,即現在中城公園,今文化宮、老圖書館、摩爾大商場一帶。韓家山向東低窪出口部分叫韓家垇,相當於天橋到水井溝之間的江陽北路一段。按瀘州城區圖示(民國版),韓家大宅院佔了城區版圖的五分之一。

在瀘州民俗專家陳鑫明老師的《瀘州顯赫一世的韓家山望族》中說,韓氏先祖韓成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將,早年奉旨南征。三世祖韓克恭因出任瀘州衛指揮使,舉族從山東兗州魚臺縣西方村入川,由此定居在瀘州。四世祖韓雄為四川總兵,五世祖韓恩是四川掌印都司,鎮守東路將軍、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韓家垇是瀘州名門望族韓家的宅院,明中期,瀘州城下韓氏先後出了許多將軍、舉人和進士。明代瀘州韓氏一門在朝為官、為將的人中有韓整、韓克恭、韓雄、韓恩、韓仕輔、韓灝、韓適甫、韓洪祚、韓洪禎、韓洪鼎、韓其昌;清代有韓士修、韓似甫、韓位甫等數十人,其中官任總兵、將軍、參將、指揮使有六人,中舉人、進士有10人,朝廷封贈有3人。在瀘州名門望族中謂之顯赫之家。

很重要的一點是韓氏家族與新都楊慎(楊升庵)家族有親戚關係,時任瀘州衛指揮使的韓恩,其母親黃氏是楊慎的姨媽。韓恩的兒子韓適甫是瀘州衛參將,嘉靖12年(1533)襲任父職為瀘州衛昭勇將軍、鬆藩右參將。楊慎因議大禮被充軍雲南永昌,要經過瀘州。表弟韓適甫把他保護起來,使得楊慎經常在瀘州居住,前後待了10多年。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江陽區方山景區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狀元墳的墳墓,經學者考證,是楊慎姨媽黃氏的墓。《升庵文集》中有楊慎寫的《黃淑人墓誌銘》,因為墓誌銘是狀元楊慎撰寫的,該墓被後人訛傳為狀元墳。

韓家垇是韓氏家族的老宅,韓家山的產業,經過韓氏家族16代人的開發,到清朝時,佔了瀘州城的大片地盤。素有韓半城之說。明代名醫瀘州人韓懋(飛霞真人),也是韓家的名人。這個人也需要單獨作文記錄,此處不表。至於有人說韓家的祖先是八仙中的韓湘子,筆者則沒有實際考證,只是一個傳說。

關於韓家為何後來衰敗,說法不一,不過瀘州民俗研究者董代富老師曾經做了一些考證,給出了參考答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南極子

據說韓氏家族的佳城在方山太極洞,今存飛霞石、慈母石,東澗、西澗、印石題刻。韓家祖墳全安葬於此,崖壁上書有“韓氏佳城”四個大字,“飛霞、慈母、東澗、西澗”等鐵劃銀鉤依稀可辨。然而,千年來韓氏家族在方山留下的軼事、傳聞不絕於耳:從傳說韓湘子借地,文公不允,背上韋陀去朝門口大鬧華堂,文公沒辦法,只好借出一方寶地,黑臉觀音在中雲峰修建道場,以行善、行孝、報恩、普渡眾生而得人間供奉和香火。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誰知,當歷史的年輪駛進清乾隆、嘉慶年間,韓氏後人為爭方山廟產、千畝樹林,放風說慧安和尚改建寶峰寺破了韓氏風水,糾集人馬大鬧殿堂、毀其佛像、亂砍山林,妄圖拆寺宇、佔山林。

從此,寺僧與韓家訴訟不止,官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打到嘉慶四年(1799年),韓剪又放出話來,稱韓家祖輩骨灰葬在風掃地,要出三仙九狀元,已出三仙韓文公、韓湘子、韓飛霞,九狀元即將出現,奈何雲峰寺斷了他家龍脈,壞了風水,說韓家祖墳前有朝龍飛鳳頂,後有來龍雪頂山,左有黑臉觀音護佑,左有鐵燈竿輝映,仙峰石上有仙人足印……官司經四川省僧錄司和直隸瀘州正堂裁定,韓剪受責輸了官司。官府為保雲峰廟產立紀事碑為證,長達26年的官司方才結案。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據說自此以後韓家就逐漸凋零,雖然韓家人口依然興旺,但是出大富大貴的人就少了。筆者認為風水之說不必認真,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時代變革,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完全掌控,之前的宏道堂,在瀘州乃至全國那麼有名望,最後也衰敗了,恐怕是一個自然規律。遵循天道方可長久,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你才知道是哪一步沒有走對。

聽老一輩人回憶,韓家山被完全開發是解放後修文化宮和老圖書館,山頭才被徹底挖平。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遺址就是摩爾背後的那一片了,不過連名字也找不到了,如果不做歷史記錄,這些事情多年後還有誰知道它的曾經呢?韓家山的幾棵大黃角樹,都已經只剩一棵了。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二、朱家山,這裡因偉人而更具歷史底蘊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主幹道南極路朱家山的石園大院,是朱德同志在護國、護法戰爭期間,先後五年在瀘州以文會友,以詩言志組織“東華詩社”的舊址。瀘州市政府已正式行文將大院內外包括市委機關宿舍和居民住宅直至南極路街沿,劃為文物保護區,作為博物館。

但是朱家山是不是因為朱德元帥來叫朱家山顯然不應該這樣,朱老總與此處可能是個巧合。但是朱家山的來歷就顯然沒有韓家山那麼多資料可談,希望看到此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補充。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另外這個朱家山原來是清代詩人陶開永之家,陶家花園,花園叫“石園”,舊址總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後門從正興隆街進去,屬瀘州市商業中心區。20世紀90年代,人民政府在石園內佈置了“朱德在瀘事蹟陳列館”。朱德與瀘州士人結社唱和,有80年代初期瀘州市圖書館吳孟輝、劉啟柏先生清理館藏時發理的《江陽唱和集》殘卷為證。

但是,要說詩社真有固定的地址,就不合舊時士人結社賦詩的常情。以常理度之,這種沒有固定會期、組織鬆散的詩社,是沒有固定社址的。這次活動在這家,下次活動就在另一家了。在哪家集會,哪家就作主人,備辦酒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叫做“轉轉會。”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陶開永有《儀顧堂詩集》傳世,瀘州市圖書館有藏本。90年代,已是年過八旬的何白李先生,為這部詩集編寫了“目錄提要”。

後來這裡還開設過帥府和南極火鍋,曾經風靡一時,那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今天故居仍然在,只是不能參觀,不知道何日修復完整後,再度開放讓我們瞻仰啊。

三、大慈路里蒲家山瀘州舊府邸,還有中山紀念堂

大慈路把蒲家山與韓家山隔開。蒲家山四周開闢的路是大慈路、皁角巷、蓮花池和太平街。今天還能見到蒲家山山勢,從大慈路27號大門進去,爬坡上去就是蒲家山,以前有市紅十字會、城管監察支隊、詩書畫院、詩詞學會四個單位。現在好像都搬遷了。

辛亥革命前山上有大廟“大慈寺”,辛亥革命後蒲家山上修起了孫忠山紀念堂。大慈路因是鄰大慈寺而取名。解放後孫忠山紀念堂變成了市政協禮堂所在地,陰懋德等政協委員就住在市政協禮堂旁宿舍。後來市政協搬地點,對孫忠山紀念堂進行改建後,就變成詩書畫院所在地。面積、窗戶形狀沒有改變。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但是今天江陽沽酒客去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蹤跡了,而且中山紀念堂和大慈寺早就沒有了。據說這裡要改建成大慈路社區。不知道他們是否瞭解這裡曾經的歷史,是否考慮過應該進行哪些保留和恢復。

筆者曾經查了一下瀘州蒲家的家譜有記錄:四川瀘州蒲氏字輩(入川始祖正開公):“正承天洪寬伏尚自顯揚萬邦朝化柄惠享乾衡鳳弟文永世傳家政崇德紹先 …… ”據說祖籍乃湖北孝感麻城,因湖廣填四川,遷居至瀘州敘永馬嶺,現納溪有一支):守汝朝上木,文啟麟國學,世春髮長祥,光明正大福。不知道可有蒲家瀘州後人知道蒲家山的詳細情況。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從瀘州知名學者趙永康先生處瞭解到:韓家山本來叫蒲家山。明代,瀘州衛指揮使韓家的府第建在這裡,人們便改稱它作韓家山了。明代實行軍衛制度,在地方設立衛所,軍士5600人為一衛,設指揮使統領。平時屯田耕種,每月團操訓練,戰時集結出徵。

但是之前為什麼叫蒲家山,目前最基本的一些東西是,大慈路,因背靠蒲家山,山上修有一座大慈寺而得名。大慈寺的前身,叫“土主廟”。史載:“土主廟,在州城內,即蒲家莊。相傳張柬之、桓彥範、崔元煒、袁恕已、敬暉等有大功於唐,享廟祀,號五龍土主。其像凡五。”

據考證,在大慈寺建造之前,這裡曾經是一個叫蒲家莊犀牛的寨子,後來人們也將這座小山叫做“蒲家山”。說到蒲家莊犀牛寨,不得不說到瀘州舊時的治所。所謂治所,就是行政機關的所在地,過去也是駐兵的大本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市政府的辦公地點。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原來,大慈路蒲家山上的蒲家莊犀牛寨,是瀘州很早的治所所在地。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為了抗擊元軍的鐵蹄踏踐,保衛南宋江山,時任四川安撫使兼重慶知府的餘玠,欲將瀘州打造成重慶上游的安全屏障,遂決定放棄瀘州舊城,在離城下游30多公里的長江邊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高地上,修建了瀘州新城一一神臂城,並在這裡與來侵的元軍展開了長達34年的殊死血戰,“鐵打的瀘州”由此得名。

最終,南宋還是失敗滅亡了。由於神臂城被元軍摧毀,戰爭結束後,瀘州治所又只好搬回到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沱兩江交匯口的老城來。它就是瀘州地方史上所說的“元初,瀘州改拓蒲家莊犀牛寨而居之”“即江陽舊治也”。

不久,瀘州治所又搬去長江對岸的茜草壩。直到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後),朱元璋結束元朝的統治、實行了較為開明的經濟政策,國家始得重新復甦,老百姓終又安居樂業,史稱之洪武之治。其間,瀘州治所又從茜草壩搬回江陽舊城,重新煥發生機。

瀘州城內有三座山,每一座都夠寫一本書,就在眼前卻少有人知

由於瀘州治所有幾次搬遷,造成很多人認為老瀘州就是神臂城,並且唯一其實還是有所不妥,有人就指出瀘州稱為“三瀘”指的就是蒲家莊犀牛寨、神臂城和茜草壩。

當然,另有人說,“三瀘”指的是“瀘水”“瀘川”“瀘州”三個名稱。也有人說,古有三瀘水,即若水(雅江)、繩水(金沙江)、孫水(安寧河),都注入瀘水即馬湖江,而馬湖江口即為瀘州。

不管怎麼說,瀘州的三山在瀘州歷史上,對了解瀘州的發展脈絡有非常重要的史學價值,值得我們研究,今天這個地方成為了瀘州商業繁華地,千年瀘州城,三山造出了百年水井溝,恐怕這是古人沒有預見到的事情。那又是另一段佳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