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他是我國著名水文地質工程學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在野外考察,由他創建的喀斯特發育與工程效應理論被國內外同行稱為“喀斯特盧”——這是中國地質界的驕傲。

我國大部分重大工程,都有他的貢獻。從新安江水庫、中國解放後修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水電樞紐官廳水庫、三峽工程、乃至高鐵選址……過去60多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工程人才。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今天,他捐出了自己的積蓄,總計360萬元人民幣,設立“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

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今天下午,在同濟大學中法中心的一間會議室裡,88歲的盧耀如拄著柺杖,在主席臺上深深地鞠了一躬。

“這些錢都是我幾十年的積蓄,也是我工作的單位這麼多年發給我的,現在回報給社會,支持那些在科研上需要支持的年輕人,這也是兌現我69年前的諾言,希望能夠告慰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的在天之靈。我曾經說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管是過去幾十年,還是今天,我都是這樣做的。” 言語之間,盧耀如幾度哽咽。

回報69年前的滴水之恩

88歲的盧耀如,工齡66年,黨齡66年。今天捐贈的360萬元,是這位院士一生所有的積蓄。

他說,捐贈出這筆錢,是為了回報當年幫助過他的人。在過去幾十年中,盧耀如一直關注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回報社會、服務祖國不僅被他認為是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他的承諾。

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面對記者,他回憶起自己曾經的求學生涯。70多年前,盧耀如就讀於福州英華中學。1948年,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沈元回福州探望母親,但那時是北平解放前後,一時難以返回清華,沈元就留在英華中學教書。

“他讓我們瞭解了外面的世界。單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就聽了三次,聽得心潮澎湃。”盧耀如記得,當時自己的數理化成績很好。有一次沈元問他,敢不敢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皇冠上的明珠。“我一口答應:‘當然敢’,並且立下了非清華數學系不讀的理想”。

但是解放前後,大學沒有恢復招生。盧耀如春季畢業後只能先去工作,他選擇了去福州團工委學工部工作。直到1950年才等到了清華大學招生。離考試只有十多天的時候,他獲得了報考清華大學的資格,且只填了清華大學的數學系和物理系。因為備考時生病,他在報考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學生中只排到了第二名,而全福建只有一個名額。最終陰差陽錯,他被清華地質系錄取了。

當時由於盧耀如家裡太窮,直到清華大學開學已經十多天,他還沒有籌到路費。有一天,他在院子裡一邊晒太陽,一邊想著如果學費能夠從天而降,讓他能去讀書,那該多好!

“沒想到,真的天上掉餡餅了。”盧耀如說。當時他所工作的福州團工委有兩名上海來的南下幹部曾麗莉和黃民來了,他們帶著十多個同事平時攢的錢和當天賣菜的錢共29.5元,送了過來,給他去讀書。

“我後來又自己湊了3元多,就帶著這33元去北京了。”盧耀如說,當時他就非常感動,立下誓言,學成後一定要回報社會。“那時,每人每月的津貼也只有一元錢,這對他們來說也是鉅款”。就帶著這筆錢,他從福州出發坐了3天輪船,走了整整7天,到了清華。

“直到33年後,我才回到了福州,我一個一個找到了當時幫助過我的10多個人,承諾每次回福州都要看望他們,要把我的所學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希望他們能夠一直看到。”

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但是隨著歲月流逝,回去能看望的人越來越少了。“今天,我希望他們的在天之靈能夠看到,我一直都沒有違背自己的承諾!”

為年輕人的成長和中西部地區發展提供支持

據悉,此次設立的“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將主要用於支持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領域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人才培養,尤其是獎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學生。

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盧耀如說:“這360萬元也許不能做什麼大事,但是對年輕人在科研起步階段也許很重要,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吸引到更多的支持。”

“從事地質研究真的很辛苦。相對其它行業來說,地質研究名譽比較少,做無名英雄的時候多,而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在野外。” 盧耀如感慨地說,他自己年輕時大多數時間都在野外考察,即便80歲,也保持野外調查的頻率。在過去幾十年中,自己歷經坎坷,錯失了相愛的人,也沒有家庭的幸福和溫暖。“如果真正有興趣從事地質研究的年輕人,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時,都不能受到支持,怎麼可能留得住他們。”

時至今日,盧耀如仍然在培養研究生。在他的大力幫助下,貴州師範大學設立“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且,他還支持讓年輕學者擔任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自己則擔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

記者獲悉,“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將優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同濟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3家單位,以及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所高校。同時,該基金還將用於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的公益性、引導性課題研究資金。

69年前拿著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學,而今88歲同濟院士捐出360萬元設基金

盧耀如院士之所以將該基金優先支持用於這“3+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因為他長期在同濟大學和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工作;同時,他也兼任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並在2007年時指導成立了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開展喀斯特生態環境保護與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特色研究。而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都是他的母校。他說:“我對這五家單位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希望用我微薄的個人存款設立基金優先支持這五家單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學生,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支持的行列。”

作者:記者 姜澎

圖、攝影:袁婧

編輯:金婉霞

責任編輯:許琦敏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