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貧困縣何以成了教育強縣 ——來自瀘溪縣的報道

湖南日報記者 彭業忠 通訊員 向民貴 袁紹仁

初夏的武陵山區,樹木蔥鬱、山花競放。在武陵山區瀘溪縣的土家苗寨裡,朗朗書聲,從綠樹掩映的漂亮教學樓裡清脆地傳出。

在瀘溪縣城鄉,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學校;最高的待遇,是教師。3000多名教師的職業,是讓人尊敬與羨慕的。

瀘溪,是湖南11個國家級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卻是“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湖南省教育強縣”。其教育的發展,何以領跑全省、甚至全國聞名?

記者翻山越嶺,走進一所所學校,探究貧困地區的教育強縣是怎樣煉成的。

久久為功,形成全社會重教護教的大格局

5月15日晚上8時,瀘溪一中科技樓3樓的科研室裡,記者與52歲的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莫順清不期而遇。他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感慨道:我1988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回到母校,見證了一屆接著一屆的縣委和縣政府,把教育作為民生工程來抓,形成了如今全社會重教護教的大格局。

瀘溪縣委書記杜曉勇告訴記者:“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對教育工作的四個優先——工作部署優先、問題解決優先、項目建設優先、經費保障優先,是瀘溪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

重視教育,貴在長期堅持。瀘溪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自2006年來,連續14年在新年上班第一天,深入不同的學校,看望慰問老師,並現場辦公。還通過《關於全力推動教育強縣工作的決定》《關於進一步推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將鄉鎮和縣直部門黨政主要領導關於教育履職的情況,納入教育強縣和“五個文明”的績效考核,責任共同擔當。所有鄉鎮黨委和政府,與縣教育主管部門一道,成為所轄區域教育發展的共同主體;所有縣直部門,有協助縣教育主管部門抓好教育發展的責任與義務。

久久為功,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日益濃郁。

每年的教師節,瀘溪縣都召開表彰大會。除表彰一批優秀教師、讓他們倍感光榮外,還要表彰3個重教鄉鎮、3個重教縣直部門、10名重教個人。以2016年至2018年為例,獎勵金額分別達到330萬元、560萬元、670萬元;200多名優秀教師獲得表彰。滿滿獲得感的教師們,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

最近5年,為化解大班額等,瀘溪新建了3所高標準城鎮學校——思源學校、芙蓉學校、武溪鎮二小。

讓教師都能教好書,盡力讓學生們上好學

距離瀘溪縣石榴坪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設在山頂的紅橋教學點,位於瀘溪、辰溪和麻陽三縣交界處。45歲的苗族女教師李蘭欣慰地告訴記者,從2005年來到紅橋教學點,她一個人一直堅守在這裡。她說,是留住農村教師的機制,讓她安心在這裡工作。

記者看到,她所教的是複式班——教室的兩頭,各有一塊黑板;一年級的6名學生和二年級的8名學生,朝相反的方向,分別坐在教室的兩邊;中間相向而坐的,是學前班的11個小朋友。

瀘溪建立了留住農村教師的機制——新建了農村教師公轉房、廉租房2200多套,解決了農村教師住房難問題;率先實施鄉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對農村教師依據偏遠程度,分類實施,每人每月1400元、600元不等。

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堅守鄉村教育崗位的熱情。

瀘溪建立了結對幫扶協作機制——按照“以強帶弱、深度融合、全面幫扶、捆綁考核”的原則,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以5年為一個週期,每所城鎮優質學校,對口幫扶1至2所農村薄弱學校;實行工作目標同步、領導責任同步、工作職責同步、考核獎罰同步的“四同步”模式。

全縣共結成125組幫扶對子,2000多名教師深度參與。解放巖中心小學、設在興隆場鎮的瀘溪三中,分別在思源實驗學校、白沙中學的傾心幫扶下,在短短兩年之內,跨入了全縣年終目標管理和質量評價先進行列。

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財力,是可想而知的。窮縣辦出“富教育”,需要長遠的規劃與先進理念的支撐。

在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尚遠道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了“瀘溪教育佈局規劃圖”。瀘溪將教育佈局,規劃為“一條環線、兩個片區”。“一條環線”指的是,從縣城白沙鎮出發,經浦市鎮、達嵐鎮、石榴坪鄉、合水鎮、興隆場鎮、小章鄉、白羊溪鄉、潭溪鎮、洗溪鎮,再回到老縣城武溪鎮;“兩個片區”指的是,武溪教育片區和浦市教育片區。

“城鄉兼顧、均衡發展、循序漸進,成為瀘溪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則;‘一條環線、兩個片區’,是城鄉兼顧、均衡發展的具體體現。”尚遠道解釋道。

自2014年以來,瀘溪縣累計投入7.5億元,新建高標準城鎮學校3所,擴容城鎮學校4所,新增校舍面積3.65萬平方米,擴建運動場面積5.01萬平方米,新增學位9000餘個。

全方位推進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添置——新建和改擴建農村校舍51所,增加校舍面積8.7萬平方米;配備學生生活設施1.85萬套(件)、音體美器材8.8萬套(件)、學生圖書100萬冊。

全縣中心以上學校寬帶入網率、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均達100%,促進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這一系列的舉措,為每個教師都能教好、為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創造了條件。

難能可貴的是,全縣120多所村小中,像李蘭那樣“一人一校”的紅橋教學點,多達50個,極大滿足了土家苗寨百姓對教育的需求。

傳遞人文關懷,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教育能力和精神狀態,決定著教育的成敗。

瀘溪一中39歲的數學老師張昌能,老家在邵陽縣,是瀘溪縣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首席專家。他說:“人文關懷,是瀘溪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7年高考,張昌能任班主任的理科班,兩名學生考上了清華,一名學生考上北大。也就在這一年,莫順清副校長把瀘溪縣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首席專家的“寶座”,主動讓給了他的徒弟張昌能。

師徒傾囊相授的人文關懷,讓每一個年輕教師在關愛中成長,又把這份無私的愛,傳遞給更為年輕的學生,讓學生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位於浦市古鎮的瀘溪二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佳四有”教師賀興梅,講了她與楊偉同學的故事——當時15歲的楊偉,家住興隆場鎮,從瀘溪一中轉學到二中時,不僅有很重的網癮,身體還有疾病,思想也很偏激。經常請假的楊偉,一次被賀老師抓了現行後哭著說,他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賀興梅沒有放棄,一邊主動為他聯繫了浦市鎮的一位中醫,並勸他母親從打工的外地回來照顧他,為他熬中藥;在學習上,只要他取得一丁點兒進步,賀興梅都會表揚他,並和他一起分析進步原因,制定下一次奮鬥目標。通過細緻入微的引導,在2011年的高考中,楊偉以598分的成績被湖南師範大學錄取;本科畢業後,在廣州工作。

讓人文關懷在師徒之間、師生之間傳遞,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這是瀘溪縣鑄就教育強縣的靈魂所在。

版權聲明:“大美湖湘”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目前本平臺尚未實行稿費制,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通過私信進行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糾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