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12日,來自民間的中國洛陽長江漂流隊到達了長江的終點——上海吳淞口。一百四十七天的征程,飢餓、寒冷難不倒他們,激流險灘阻擋不了他們,在金沙江,張軍、楊紅林犧牲,在虎跳峽,孫志玲獻身,在白鶴灘,雷志遇難。

但這一群河洛兒女,仍然血性十足冒死前行,最終征服了滾滾長江,完成了人類首次漂流長江的壯舉。中美聯合漂流隊、中國長江科考隊這兩支“正規軍”只有甘拜下風。年輕的生命像鮮花一樣綻放,“花開時節動京城”,洛陽、中國、世界都為之震動。

豫記將把洛陽分為三篇連載,這是第二篇,歡迎持續關注。


洛陽,崢嶸歲月


(昨日文章區域圖吉利區標註有誤,特此更正。)

劉京廣丨文

洛陽,崢嶸歲月


靠毛驢拉鼓風機的洛陽,如何成為共和國明珠的?

1954年,一個名叫蘇遠的年輕記者,揹著簡單的行李,從當時的省城開封,高高興興地來到洛陽,接受一份新的工作:參與籌建洛陽拖拉機廠。

報到以後,蘇遠與最早調到拖拉機廠籌備處的38名幹部,臨時住在洛陽老城西大街的一家旅館裡。旅館條件很差,房間用蘆蓆隔開,像個鴿子窩,樓板晃動得像隨時會垮下來,吃飯也是飢一頓飽一頓。

雖然環境惡劣,但所有人都情緒高漲,認為從地方轉到工業戰線是件光榮的事情。對於現代工業的管理,大家都缺乏經驗。困難面前,邊幹邊學,沒有頭緒,商量著來。一切努力只為國家早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

洛陽,在建國初期,農村經濟凋敝,城市工業極其可憐。

據當年在洛陽地委工作,後任河南省副省長邵文傑回憶:解放時,洛陽市內只有9萬多人。工廠,最大的一家只有20多個職工,兩三臺搖車床,熔鐵用的“沖天爐”,用一頭毛驢拉鼓風機。全市只有一臺500千瓦的發電機,主要提供軍用照明,工業用電根本談不到。這就是九朝都會洛陽!世界聞名的洛陽!


洛陽,崢嶸歲月


· 現在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

扼腕之情化作無窮的動力,恢復經濟工作緊鑼密鼓。但長年戰亂之下,百業衰頹,建國初期所謂的恢復經濟,其實指的是恢復到抗日戰爭以前即1936年的工農業水平。沒有資金、缺乏人才,建國後幾年間,洛陽經濟發展緩慢。

一直到1953年,作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洛陽才真正進入了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大時代。

“一五”時期, 中共中央制定的經濟政策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全面建立中國自主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

在這“156 項工程”(實際施工150個項目)中,有6個項目落戶洛陽,洛陽由此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而洛陽工業基地的建立與洛陽第一拖拉機廠(以下簡稱“一拖”)有直接的關係。“一拖”選址洛陽,奠定了洛陽工業基地的基礎。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一拖”能夠紮根洛陽,並非一錘定音。

“一五”計劃開始,中國要建立自主完備的工業體系,必須合理規劃全國的工業佈局。

拖拉機作為農用工具,適宜在華北、東北平原旱地和西北地區農場使用,必須根據消費地就近原則,同時考慮國防安全和運輸條件等因素。當時除了洛陽,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鄭州也是“一拖”選址的備選城市。

哈爾濱雖然符合市場就近原則,也有相當的工業基礎,但東北氣候寒冷,施工難度大。

石家莊、鄭州條件類似,施工條件較好,也靠近市場,但不利於國防。西安的位置則過於偏西,市場較小。

最後,經過綜合考察,中共中央最後將“一拖”廠址選定在洛陽澗河以西。因為這個地區比較符合國防和就近市場等條件,又沒有古城遺址和古墓的困擾。

當時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在經過一週的考察後回到北京向中央作了彙報。毛澤東主席說:古時候那麼多帝王都在洛陽建都,那裡難道就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嗎?

就這樣,經毛澤東同意,國家計劃委員會於1954年2月20日正式決定,在洛陽市澗河西部建設拖拉機制造廠。1955年10月1日舉行了開工典禮,有七萬多建設者和各界市民參加了奠基儀式。

洛陽,崢嶸歲月


拖拉機拖來的工業城

“一拖”的建立,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也帶動了洛陽工業和城市的全面發展。


洛陽,崢嶸歲月


· 筆者拍攝於洛陽市規劃展示館

為了保證“一拖”的發展,相關企業隨之而來,可謂百鳥朝鳳、眾星捧月。

比如洛陽礦山機器廠,最初在武漢選擇廠址,後轉到河南同拖拉機廠共同選址。所以“一拖”的選址過程,基本上也是洛陽礦山機器廠的選址過程。

生產汽車、拖拉機重要部件的洛陽軸承廠,原本準備在西安設廠,籌備工作已經展開,“一拖”選址洛陽後,經蘇聯專家建議,中央於1953年12月批准,與“一拖”和洛陽礦山機器廠共同選址。


洛陽,崢嶸歲月


· 70年代洛陽軸承廠

與此同時,為解決“一拖”配套企業工業用電,1954年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致函燃料工業部,“提請燃料工業部予以配合供電供熱工作”,4月,洛陽熱電廠籌建處正式成立。

大興土木、大建工廠。洛陽,曾經帝王將相的舞臺,迎來了千千萬萬的工人和幹部,他們也像蘇遠一樣,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可謂“千軍萬馬會洛陽”。

偉大的建設者如春風一般,給沉寂的古都帶來了無限的朝氣。

6項重點工業項目的落戶,澗西區一帶成為建設的熱土,從1956年開始,又有洛陽耐火廠、洛陽玻璃廠、洛陽棉紡織廠、洛陽水泥廠陸續建成投產。

為配合國家重點工業項目,截至1957年8月,國家工業主管部門還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17家工廠,使洛陽很快形成了以國家重點項目為中心,大、中、小企業相配套的工業體系。

到20世紀70年代,又有十幾家“三線”企業進駐洛陽,使洛陽市工業系統更為充實。

在一間間繁忙生產的車間,勞動競賽如火如荼,工人階級每一天都在創造著奇蹟。

1958年7月20日,“一拖”裝配出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

1959年9月,“一拖”交付驗收,當年生產54馬力拖拉機1724臺。

1964 年“一拖”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標誌著洛陽工業基地的基本建成。


洛陽,崢嶸歲月


· 在洛陽生產的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拖拉機

我們來看看這了不起的成就:直到20世紀80年代,全國40%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來自“一拖”;全國120家礦務局和170座大型洗煤廠使用的洗煤選煤設備幾乎全部來自洛陽礦山機器廠;全國各礦務局81%的捲揚機、大型提升機,全國鋼廠80%的冷軋管機都來自洛陽礦山機器廠。

洛陽軸承廠的產品廣泛應用於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70多個國家、地區的各行各業,葛洲壩水電站、核反應堆工程、高精密機床、新型運輸機、海洋石油鑽井船、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發射設備等重點項目也使用該廠產品。


洛陽,崢嶸歲月


· 50年代的洛陽礦山機器廠辦公樓

“洛陽製造”聞名全國、大放異彩,成為洛陽真正的硬實力。在那並未遠去的時光裡,洛陽,是一座紅色的城市,一座革命的城市,一座工人的城市。

洛陽,崢嶸歲月


在澗西,普通話才是通行證

建設工業基地也促進了洛陽城市跨越式的發展。

1953 年,洛陽城市人口10萬左右,到相關重點項目投產的1959 年,市區非農業人口已達到34.96 萬人。

1952年洛陽市區面積僅有4.48Km²,到“一五”末期,已發展到34km²,是1952年7.6倍左右。

1949年洛陽原有道路僅9km,“一五”內修建30多條公路,共61.5km,為原有的6.8倍。

由於洛陽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所以在增加的人口中,年輕男性、有文化的人居多。

大量的外來人口,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在澗西區形成了非常典型的移民社區。

大量外省籍人口作為管理幹部、技術人員和老師傅進入洛陽,“東北的幹部、上海的技術、河南的工人”這個洛陽軸承廠老工人的說法也可以用到其他企業。

雖然河南本地工人人數更多,但是普通話在這裡比河南方言更為普及。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澗西區還有那些長春路、珠江路、南昌路、湖北路、長安路、天津路、鄭州路、武漢路等一系列全國各地地名命名的街道。

這些路名,寄託了來自遠方建設者的思鄉之情、拳拳之心,也為洛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為服務重點工業項目,除工業企業外,大批商業企業和商業職工也隨之遷往洛陽。

1956年8月從上海、廣州等地遷入商店88家。這些商店組成的上海市場、廣州市場等商業市場對洛陽商業服務業影響深遠。

其中,三友理髮店、大新酒樓、廣州酒家、萬氏照相館等成為當地行業的領頭羊。

直到今天,這些商場和店鋪,雖然輝煌難再,但仍被洛陽市民津津樂道。

工業發展帶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澗西區在老城西側“拔地而起”,其工業設施並沒有觸動老城,但又帶動了老城的城市建設。

這“撇開老城建新城”的空間結構和發展模式被稱為“洛陽模式”


洛陽,崢嶸歲月


· 筆者拍攝於洛陽市規劃展示館


洛陽,崢嶸歲月


洛陽親友好生活,一瓶海碧沒話說

改革開放前後,“洛陽製造”開始有更多的產品推向市場,服務市民生活。七零八零後的記憶裡,路邊燒烤,少不了幾瓶“洛陽宮”(啤酒),再來兩瓶海碧汽水、白馬寺酸奶。


洛陽,崢嶸歲月


· 洛陽宮啤酒

在家裡待客,那要喝九都小香檳,吹著龍門電風扇,再遞上牡丹香菸,很有面子的。洗衣服用明花洗衣粉,家家戶戶少不了。“春眠不覺曉,還是藍夢好”,這魔性的床墊廣告可謂洗腦。

哄孩子吃藥,真有人說,好好吃藥,吃完了給你一根“春都”(火腿腸)。要是誰有塊牡丹牌手錶,再騎上洛嘉摩托,那感覺就跟今天戴勞力士開奔馳差不多。

那時候,洛陽,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最惹眼的還是蘇式大樓和林立的廠房。

出門也不怕堵車,騎上東方自行車,全城“盡在腳下”。除了公交車,後來還增加了甩著大辮子的無軌電車,全省鄭州第一,洛陽第二家,電車寬敞,平穩,出行更方便了。


洛陽,崢嶸歲月


· 東方牌自行車

休息了,逛逛王城公園、西苑公園、西工遊園,無論春夏秋冬,各有不同風光。買大件,還是去百貨市場、上海市場、廣州市場。走在那寬闊的街道,走在參天的梧桐樹之下,就是這麼舒坦。

遙想八十年代,洛陽長江漂流隊的隊員,就是在這樣的城市成長、生活。他們心中裝著祖國的山河,也深藏著身為洛陽兒女的驕傲。即使遠離故土、泛舟長江,洛陽,在他們的心裡、夢裡,從未離去。


洛陽,崢嶸歲月


· 1986年洛陽長江漂流隊勝利歸來

洛陽,這座現代城市,散落著無數歷史的碎片的城市,千百年來,又是多少人夢和夢魘中的城市。你,早已不只是一座城,而是無數人魂縈夢繫的精神故園。

洛陽,崢嶸歲月


豫記將把洛陽分為三篇連載,這是第二篇,歡迎持續關注。

洛陽古代篇,請看昨日文章洛陽,從未離去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豫記·重新定義

河南城市新地標

最初人們壘起高牆,抵禦聚落間的攻伐。之後人們用商業加速了城市的繁榮。如今八千年風雨過去,人們期望把高牆拆掉,讓自身筋骨顯露無遺。

這時,一個答案對河南城市至關重要:什麼地標才能代表一座城?

我們認為,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她的地標裡,是建築、記憶、或是人的群像。我們同樣認為,大潮之下,中原城市的發展進程,從未像今天一樣值得被關注。我們希望盡微小之力,去丈量18個地市、108個縣的地標,它們或亙古不變,或覆滅更新。它們代表了這片土地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這便是豫記發起“河南城市新地標計劃”的初衷。這個計劃以鄭州起,這場近乎行為藝術的田野調查,將成為我們初心的最好註腳。


//////////


劉京廣

鄭州人,住在京廣路

愛吃燴麵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