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縣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張澤武 撰文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員 王照武 審閱

《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內容包括五部分內容:

1.後上莊村王氏家族概況

2. 後上莊村王氏人物誌

3.後上莊村歷代《王氏宗譜 》

4.後上莊村王氏家譜序言

5.後上莊村王家大院

在徵集“後上莊村王氏家族文化”過程中得到了王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先後有王中敘、王照武等積極提供家譜等資料,並對該篇內容進行一一核實。本篇第五部分“後上莊村王家大院”根據網上查閱的資料進行重新編輯整理,在《洛寧縣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完成之際,我對在這次活動中付出艱辛勞動的姓氏文化研究者王中敘、王照武、張清華等,表示真誠的感謝,是為序。

1.後上莊村王氏家族概況

後上莊村王氏家族系出河南省靈寶縣五里頭王氏家族,為五里頭王氏家族分支。

謹按:靈寶縣五里頭王氏家族祖籍陝西省西安府朝邑縣(今陝西省大荔縣)葫蘆灘。自明洪武二十八年遷居河南陝州靈寶縣城南二十里夏村。祖母生有三子,祖母與三子同遷夏村。之後,長子移居梨園莊(今靈寶市北大王鎮西有梨園村),次子移居五里頭,三子隨祖母世居夏村。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清初康熙年間,五里頭王氏家族後裔王吉奉攜長子王進興及三子王守興、四子王化興、五子王福興等自靈寶縣五里頭遷居永寧縣(今洛寧縣)後上莊村立家。王吉奉次子王成興自五里頭遷居靈寶縣周峪村(今靈寶市蘇村鄉周峪村)。之後王成興(王吉奉次子)之子王仁隨王進興遷居永寧縣後上莊村。上莊村王氏始祖立祖為王吉奉,長子進興、三子守興、四子化興、五子福興以及次子成興之子仁,分為五大支派。成興子仁,仁生四子,有方、有清、有亮、有益,分為四門,王氏家族自始祖王吉奉遷居後上莊村以來,迄今300多年,傳十五世,1500餘人,主要分佈於後上莊、前上莊、下峪街、莊頭、董寺、故縣高原、黃溝灣、北窪、下地、北寨後、洛寧縣城等地,外遷靈寶、盧氏、欒川等處。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2. 後上莊村王氏人物誌

王文秀:二門六世人,候選州同知。

王天吉:二門八世人,國子監典薄。

王潤身:二門七世人,議敘修職郎。

王賡吉:二門八世人,候選訓導,歷署河南永城縣教諭、新鄉縣教諭

王賡吉:二門九世人,六品軍功。

王雲章:二門十世人,河南省立第一中學畢業,于山西、陝西供職,歷任陝西省政府委員,任鎮嵩軍第一師師部參議、籌備處處長等職務。

王漢青:三門十一世下峪村人,字宗令,曾任鎮嵩軍第四師九旅三十七團團長。

王漢魁:十一世下峪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在長水龍頭山大戰日本軍隊時光榮犧牲,時年24歲。

王漢傑:十一世下峪村人,抗日戰爭時在鎮嵩軍第四師九旅卅七團軍醫。

王韜光:十一世下峪村人,在國民革命軍某部任參謀,赴臺未歸。

王漢儒:十一世下峪村人,在國民黨時期參加過國民政府舉辦的保長培訓班,並擔任過下峪保長,後棄政從教於故縣力行中學。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王中華:男,漢族,1932年10月出生,河南省洛寧縣下峪下村人,1949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12月在青海省經貿廳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任上離休。經濟師及高級政工師職稱。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王中敘:下峪村人,生於1950年6月。1940年,其胞兄王中華就被送到學堂唸書,1948年加入共青團,被選拔為下峪鄉財糧(鄉祕書),1949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文教事務長,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後支邊到青海省外貿廳工作。任過民辦教師。1970年被生產隊派到下峪鄉大溝河水庫工地幹活兒。1971年到1983年,他先後在長水電站、張村電站、崛山電站擔任水利技術員20餘年,1993年被評為助理技師。

王中敘12歲就已經顯現出繪畫特長,能學畫四扇屏,如梅蘭竹菊、古代四大美女四扇屏,且惟妙惟肖。

在大溝河水庫工作期間,指揮部領導見其聰明,有文化,能寫會畫,就留在指揮部出板報,搞宣傳。中敘領著三個民工,在大溝河對面長達三公里的山坡上寫大標語。一個山包上畫一個五丈見方的輪廓,讓民工們砍伐清理裡面的雜草樹木,修整出一個平面,一個方框,寫一個字,字的筆畫寬一米,一個字就是一百平方米。半個月後,綿延三公里的山坡上,出現了“引水上高原,旱地變水田”的巨幅標語,蔚為壯觀,格外醒目,受到公社領導的稱讚。

1984年祭祖之風盛行,王中學開始學畫祖志,並赴西安,深入三秦大地,學習民間祖志畫技。在實踐中對祖志頗有研究,他把祖志分為廳式,堂式,廳院式,合套式,先驅式等五種風格。根據用戶的需求,畫出風格各異的祖志,為洛寧各個家族緬懷祖先,祭祀祖宗,提供了一個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在洛寧西部的下峪、故縣、上戈、興華等鄉鎮,共畫祖志400餘份,紅極一時。

王中敘早年就鍾情于山水國畫創作。尤其對故鄉下峪的山水和鄉村風景情有獨鍾。故鄉的山水風景、樹木花草、飛鳥魚蟲、人間萬物,都被他用飽蘸熱情的畫筆表達的淋漓盡致。

王中敘特別對老虎情有獨鍾。他認為,虎乃百獸之王,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王者,他以畫來表現其虎威虎氣。他通過翻閱資料、深刻揣摩,對老虎的各種姿態、習性及精氣神態,全都瞭然於心,於是他用寫實濃墨重彩地勾勒出老虎的各種姿勢與形態。並請好友王德虎、賈振全、劉三龍為之畫配詩,三友慨然應允,於是對虎圖進行了仔細的觀摩,認真斟酌,精心構思,創作出配畫百首詠虎詩,對虎的各種形態做了全面高度精確的描述。把100只老虎的精、氣、神之韻味描繪得淋漓盡致。有的姿態優雅、氣定神閒,體現出不怒而威的氣勢;有的怒嘯山川、叱吒風雲、挾雷攜電,大有動可撼山、呼之欲出之感。或騰或撲、或吼或奔,或動或靜,各種姿態,信手拈來,猶如一首不絕於縷的樂曲,這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震撼。王中敘的畫虎藝術,展示的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之大成大美,是中華兒女之英雄豪氣,給人以情感的寄託和思想的啟迪。

2016年國慶節前夕,“祝祖國虎虎生威”——“王中敘先生書畫百虎圖展”在洛寧縣城郊鄉在禮社區成功舉辦。洛寧縣文聯主席張光傑,城郊鄉副鄉長王超文、縣文化館館長段會波、縣美協主席柴全仁等同志參加開幕式。一百隻單幅個虎或寐臥山林,或仰天長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並配以五言或七言小詩畫龍點睛,揭示畫意。這一幅幅猛虎圖,構思奇妙,畫意新穎,畫風獨特,深受人們稱讚。

(以上根據張清華《農民畫家王中敘》一文整理。)

王雲同:二門十世人,曾任廣西省南寧市物資局局長。

王石凡:十一世人,一九六六年“破四舊”時,後上莊《王氏宗譜》被形勢所迫都要燒燬,被當時看守倉庫的王石凡偷偷藏了起來,這才得以保存了《王氏宗譜》,使之重見天日。

王萌:曾用名王繼紅,十一世人,1966年4月生於下峪鎮前上莊村。現任洛寧縣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兒科副主任醫師。洛寧縣第十屆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會員,河南省抗癲癇協會會員,河南省醫學科普學會兒科專委會委員,洛陽市醫學學會兒科分會會員。

3.後上莊村歷代《王氏宗譜》

①清嘉慶二十四年後上莊村《王氏家薄 》

上莊村《王氏家譜 》創修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主要內容家譜序言、歷代世系。

②清同治五年後上莊村《王氏宗譜 》

二修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王公六謙修。六謙公親家盧氏縣進士翰林院編修李夢周(字啟安)謹序。主要內容家譜序言、歷代世系。

③民國二十二年後上莊村《王氏宗譜 》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三修於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冬,公元1933年。十一世裔孫大謀作序。主要內容家譜序言、歷代世系。現今王照武保存完好。

④1987年後上莊村《王氏家譜 》

四修於公元1987年5月,十一世裔孫士儒(字席珍)作序。十二世裔孫毓璞為首,又選出長升、毓柱、永超、苟旦等五人成立了修譜小組。主要內容家譜序言、歷代世系。長卷本。此版本家譜存世較多。

⑤2019年後上莊村《王氏家譜 》

五修於公元2019年,十一世王照武修並作序。

4.【後上莊村王氏家譜序言】

①王氏家薄序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後上莊村清嘉慶二十四年《王氏宗譜序》

祖居陝西省西安府朝邑縣①葫蘆灘。自明洪武二十八年②遷居河南直隷州陝州靈寶縣城南二十里。祖奶所生三子,同三子居夏村。祖奶仙升之後,長子移居梨園莊,次子移居五里頭,三子隨祖奶即居夏村。祖奶葬在夏村北崖後祖塋,俱附葬焉。與祖墳相離二弓一小尺,坐酉向卯。東西南北各一十六弓,中有將軍石,以垂不朽雲!

註釋:

①朝邑縣:北魏大同六年(540年),改南五泉縣為朝邑縣。1958年朝邑縣併入大荔縣。今屬陝西省大荔縣。

②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

②王氏宗譜序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後上莊村清嘉慶二十四年《王氏宗譜序》

竊維①“木有本,水有源。”然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昔先王報本追遠之典,昭著日月,春露秋霜之感,禮序昭穆。但歷年久遠,根由湮沒而弗彰,尊卑、次序、支派,混淆而難別。苟不即所知者,謹為錄騰,誠恐歷年愈久,而愈失其傳也!今於嘉慶二十四年冬吉旦,即遵祖所遺傳宗籍,自靈邑遷居永寧之由,聊為之敘,以待後日。焉敢妄為議擬,以紊名分乎?

嘉慶二十四年②冬

註釋:①維:此處應為聞。

②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

③王氏宗譜序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清同治五年後上莊村《王氏宗譜序》

王氏派出太原,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高平、天水,世系昭分。自涿郡留宰相之榮,膠東佐藩邸之治,江左名閥,王謝齊稱。關中文人,王楊比傑。王氏之族,遂遍天下矣!

永邑上莊王氏,為餘女夫家。去歲六月往省,女翁六謙公見而言曰:“某家於國初自靈寶移居茲土,兩百餘年於今矣!世遞八傳,族人日眾,願為譜記。”餘曰:“此懿舉也。禮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修族,一舉而三善皆得焉者!”其家譜之謂,與因照木碑(應為牌)數座,並畫一軸,自其始遷之祖成興公敘至裔孫鳳甲,凡八代,止例本門,未及合族。本年四月接奉六謙來書,據云,近得舊譜於本家,其譜修於嘉慶二十四年,於是糾合族人,統為修整,將竣矣,祈為序文。夫昭穆辨,而宗派清,子姓別,而名分定,倫紀之明,孝悌之起,皆源於此。一門之肅整,固不若同族之合睦,為公且傳也。周道親夕,所謂系之一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者,非獨聯親屬覺宴好,蓋將本秩敘之典,修惇庸之行也,六謙其有意乎!

大清同治五年①四月望日翰林院編修啟安李夢周②謹序

註釋:

①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

②李夢周:(1808——1882),字希文,號惺園,盧氏縣東灣村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順天府中式舉人,清道光二十五(1845年)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講。後經陝甘學使吳竹巖、沈經笙之聘到陝西三原縣宏道書院任主講。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後上莊村民國二十二年《王氏宗譜序》

④王氏宗譜序

“親戚三世,戶族萬年”,因血統使然。我族人煙日繁,家移西遷,日久年遠,系統不能知,族人不相識。難免“煮豆燃豆萁之傳,同族欲篤於親,非有宗譜存焉!”不可我族宗譜失傳,有於今不明,何況後裔?嘗聞父言,家譜之事今不再序,後定泯沒紊亂,想續亦難。乃遵父訓,詳查各門神主,細問族中年老,猶幸曾祖輔卿公所續次門長支之支譜存焉。據支譜系由靈寶夏村遷居五里頭,年代久遠,數傳失考。

清初康熙年間,吉奉祖攜長子進興及三子守興、四子化興五子福興等同自靈寶縣五里頭遷居洛寧上莊村。吉奉祖卒後葬於上莊村北崖。成興祖自五里頭遷居周峪村,卒與祖妣胡太君俱葬於周峪村地名雲臺山,(薄內系董氏、趙氏,與此處胡太君不符,以待後考,不致胡改。)成興祖之子諱仁隨進興祖遷居於洛寧縣上莊村,迄今十有二世,謹為之續,以垂永久,待後日之再續。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冬十一世裔孫謀謹志

注: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

⑤王氏重修家譜序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1987年後上莊村《王氏宗譜序》

夫國有史,家有譜,雖千百年之後,查史追譜,情況仍然清晰可考。否則,年深日久,子孫繁衍,如遇到天災人禍,即東逃西遷,世代相傳,愈傳而愈遠。以致祖不認其孫,叔不認其侄。本親近者,視如路人;原疏遠者,視為手足。尤其祖德典範,雖美而弗能彰,雖盛弗能傳。戶族之間遭險,而視若罔聞,遇難而袖手旁觀,將有亂宗泯祖之恥耳!俗雲:“族繁則易亂,類多則不齊。”傳家豈可無譜乎!吾等身為王氏後世子孫,豈忍坐視血統沉淪而不顧,祖宗紊亂而不管哉!

吾王氏一脈,據傳清初康熙年間,吉奉祖攜五子同自靈邑遷居永寧上莊村,迄今三百餘年矣。同治五年親屬李夢周,民國二十二年十一世裔孫大謀等相繼譜序,記載清而且詳。但在十年動亂中,其家譜與神主多數被焚燬,因而後代子孫門支輩分,親屬關係,含糊不清。如不及時加以整理,年復一年,恐更加混亂矣。於是,在今年清明節前掃墓時(1987年2月),全族人共同商議,推選十二世裔孫毓璞為首,又選出長升、毓柱、永超、苟旦等五人成立了修譜小組。又選出各門各支忠誠可靠、熱心族情者,長門長支中科、建超,長門次支磨古、德華;次門長支成芳、毓良、振武,次門次支全興、明彥;次門三支洪超、貴生、海超,三門中升、宗儒、海波、生民;四門元科、苟旦等人,協助其重新整理家譜,有不清楚者,即挨門逐戶詢老訪親,記敘清楚,並囑吾批五言詩一首,為本族排行字起名。又議定十二世裔孫中敘把各門各支繪畫宗祖牌位共八幅,流芳追遠,世代相傳,永不亂宗。吾身負重任,自愧知識膚淺,能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悉合族老幼,多提意見,以便及時糾正,是吾望焉!

十一世裔孫 士儒 字席珍

公元1987年5月於黃溝灣一組

洛寧姓氏文化——下峪鎮後上莊村王氏文化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祕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