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向全球餐桌,海南島成羅非魚產業母港

1999年,海南第一個羅非魚加工企業投產,2009年,島內加工企業多達36家,達到頂峰。歷經十年洗牌,現穩定在20餘家。

這期間,企業家們創造出許多羅非魚產業神話,從20年前一年被臺商抽佣金200多萬元,到現在年出口總額3億美元。

巨大的跨越,凝結著島內企業家勇立潮頭、艱苦創業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海南政府職能部門放下身段,帶著企業走出國門找訂單,精心扶持產業的服務意識。

20年來,海南加工企業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在國外市場站穩腳跟,讓50多個國家的客戶吃順了嘴,舒坦了胃。

回頭看,加工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20年,過程艱辛。

遊向全球餐桌,海南島成羅非魚產業母港

剛剛加工好的淺去皮羅非魚排。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攝

走出國門 20年前舉步維艱

1989年,浙商帶頭在海南養殖羅非魚之初,就懵懂地走向國際市場,這是“被逼”的:海南人喜食深海魚,不喜淡水養殖魚,更難接受冷凍魚片;銷往內地,加上交通費用,價格總是高於廣東貨。

那時候,海南還沒有加工企業,從池塘裡把魚撈上來,整條凍一下,就能上架銷售了,都是接近於零加工的初級產品。

1999年,海南第一家羅非魚加工企業投產,後面接二連三地建起一批企業。溢華、果蔬、泉溢、泉湧四家公司,迅速成為加工界“四小龍”,也是最早在島內成立的企業。

人生地不熟,想進軍國際市場,談何容易。

最初,只能向手握訂單的臺商“交學費”:出口一磅羅非魚,臺商抽傭兩至三美分。“四小龍”中效益最好的一家,一年就被臺商抽走200多萬元。

然而,細琢磨,臺商完成的是商業最核心的環節——促成交易。在海南企業家看來,這份錢應當出!

大家講誠信,重口碑,總是如約交付白花花的銀子,臺商在海南賺得盆滿缽滿,也開始滿世界傳播海南企業良好的商業口碑。

很快,膽子大的企業家自己跑到美國,參加西海岸漁博會,想搶些訂單。

說起企業家初到國外找訂單的艱辛模樣,海南羅非魚品牌建設促進會祕書長韓雪峰難掩唏噓,不由得感嘆當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大連與青島一批企業開始為美國代加工海鮮,企業內部負責貿易的業務員,自然積累了不少訂單。在展會上,他們成了國內企業爭相邀約的對象,“都想請幾位吃飯,套近乎拿訂單。吃飯地點被高度保密,提防著同行,保護不多的訂單。”有一次,宴請地址被發現了,二三十位同行蜂擁而至,把人家包間外的樓道都站滿了。

想當年,真是土包子。加工企業剛起步,對國際市場要求的魚片規格、冰衣厚薄、鮮魚速凍根本不懂,企業家還處於摸索各個國家口味喜好的階段。

這時候,政府出手了。

政府官員 抹下面子幫企業“賣魚”

2000年,原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成立,首任廳長江澤林下令:官員要放得下面子,漁業官員要幫老百姓賣魚!

就在當年,時任廳市場處處長的覃學友帶著企業家前往美國、歐洲參加漁博會,幫企業找訂單。“剛剛走到國際市場,人家更相信政府官員,那時候參展特別累,一站一整天,要找機會宣傳海南,宣傳海南的羅非魚。”

跟在政府身後,初出國門的企業家感覺安全、踏實。接到訂單後,嚴格按訂單要求生產,逐漸積攢起自己的商業“朋友圈”。

也正是從2000年開始,帶隊出國參展,成為海南漁業部門一項常態工作,美國波士頓漁博會、歐洲布魯塞爾漁博會是全球兩大知名展會,海南羅非魚每年必到。“最多的一年,我們廳與省商務廳帶了40多位企業家前往美國。”回憶當年殺入商場的經歷,讓覃學友最動情的是前往青島參加“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海南省每年必到,國際訂單越來越多。

2010年後,帶隊參展轉由海南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承擔。“政府一直帶著企業走向國際市場,10年時間幫企業打下了好底子。”該協會會長、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傑描述了近十年來,海南企業在青島參展的盛況:

在青島展會上,海南從來都以省之名組團參展,也是唯一能組團的省份。全海南的羅非魚加工企業悉數到會,將展會當成行業盛宴。“我們最初集中在一個展區,後來參展的企業越來越多,慢慢形成海南一條街,陣勢大,氣場爆棚。即便展會門票200元,海南一條街年年被擠到水洩不通。”

青島展會,越來越多的海南企業得到訂單,打響品牌。在這裡,海南很多企業家與自己合作已久卻從未謀面的進口商相見,在“原來是你”的問候中,相談甚歡。

時過境遷,20年前,海南企業跟著政府走,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現在,企業家們出國談訂單,就像村裡人到縣城逛街一樣,早就自由行了。他們開始跟著市場走,在一張張訂單中,倒逼自己生產出國際頂級標準的產品。

這些產品加工得有多精緻,單從海南羅非魚加工形狀舉例,就能管中窺豹。

海南羅非魚出口最多的是淺去皮魚排。魚排,也就是一整張羅非魚片。

然而,美國人不吃魚皮,發往美國的產品,必須是全去皮,魚肉間要留一道血線,這叫深去皮留紅魚排;

中東國家要求留尾淺去皮;

歐洲人要吃超深去皮後的純白肉魚排;

帶皮魚排受全亞洲市場歡迎;

“別小看這些細小的差別,每一種產品都能敲開一個國家的大門,這是企業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後的推陳出新。”韓雪峰指著一袋淺去皮魚排,提醒南海網記者注意魚片表面呈現的鮮紅色,再對比歐洲市場超深去皮後的純白色魚片。一深一淺間,是收放自如的精加工技藝。

遊向全球餐桌,海南島成羅非魚產業母港

2018年,翔泰漁業在青島參加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受訪單位供圖

企業請“門神” 兩臺美國原裝檢測儀價值700萬元

海南翔泰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也是海南最大的羅非魚加工企業,生產車間內隨處可見食品級的生產細節。

進車間,過程很繁瑣。先是換裝,全身被包裹到只留一雙眼睛才作罷。再經過五六道消毒程序,趟過及膝消毒池,才能進入。

五月中旬的一天,南海網記者趟進車間時,看到一幅大場面:

20條生產線馬力全開,四五百名刀手藍衣藍帽包裹嚴實,正在飛快地切割魚片。放眼望去,幾百把斧形刀片,遊刃於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的羅非魚,魚的體重準確在500克-800克間,切割刀手多是年輕的小夥子,他們刀法嫻熟,貼著魚尾自下而上隨骨形走刀。據說,海南羅非魚刀手,比國外機械自動化生產線取得更精細。

7秒,一條羅非魚被剔乾淨,舉起魚骨架迎光看,呈透明狀,上面不掛一絲肉腥。這樣的刀法保證羅非魚帶皮出肉率達41%,去皮出肉率達36%。經過十幾年的技藝打磨,這已成海南羅非魚加工業的行規。

車間對衛生管理“嚴格到牙齒”,專門有一支隊伍隨時負責抽查衛生,他們會被授權隨時隨地檢查一切食品接觸面——刀、手、圍裙、工作臺。

“只要開工就不停地在抽檢,生產班組每30分鐘要維護一次衛生,對工作臺進行消毒。”

這只是表面,更嚴格的檢測在後臺,對羅非魚藥殘檢測,是海南加工企業最捨得投入的成本。翔泰公司新近購置了兩臺美國原裝進口檢測儀,學名叫“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價值700萬元。這兩臺檢測儀,成為翔泰檢測中心一大波儀器中的大塊兒頭。隔著玻璃看到它們,的確龐大,幾乎佔滿了一間屋子,堪稱守護企業的“門神”。

海南加工企業對羅非魚的檢測,可謂從生到死直至出口一條龍,隨時在檢測:提前3天從池塘取樣,預檢合格馬上捕撈,運輸到廠後進行車檢,合格後卸魚進車間進行加工,生產階段還要不停地取樣進行上機檢測。南海網記者計算了一下,這一系列檢測走完,檢測項目多達十餘項。此外,還要進行十餘項微生物檢測。這麼嚴格的檢測過後,羅非魚才能離島,駛向54個出口國。

以翔泰漁業為龍頭,海南羅非魚加工企業,大多獲得了國際國內食品生產、進出口多項認證,“美國的、歐洲的、中東國家的,都是我們為了出口,必須拿的認證,海南的加工企業每年要為這些國外認證支付不菲金額。”劉榮傑最看重的認證,是我國的三項認證: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機構。“這三大認證是我眼中的金字招牌,海南企業還要更加努力,早日成為羅非魚行業全球加工標準的制定者,我們任重道遠。”(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澄邁5月29日訊 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