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在朋友家聚餐,朋友家的孩子今年讀初二,正是需要努力學習的時候,但是聽朋友說,孩子最近有些"叛逆"。由於升上了初二,學習壓力變大了,家長的督促也更緊了,伴隨壓力而來的就是孩子的"焦慮"、"不耐煩",甚至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在我們聚餐那天,孩子又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而被朋友罵,可能是當著眾人的面被批評,臉上有些掛不住,於是孩子氣沖沖地說:"讀書有什麼用?你看馬雲,數學都考1分,人家還不是照樣創立了阿里巴巴,還有大作家大導演韓寒,不也是學習到一半輟學了嗎?"

朋友被孩子突然的情緒爆發嚇到了,一時想不到反駁,於是說:"你能跟他們一樣嗎?他們是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你沒有,你就只能讀書。"

他們的爭吵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家寶寶今後長大了,到了需要用功讀書的時候卻突然告訴我:"不想讀書了。"到那個時候,我應該如何迴應他。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覺得"讀書"是我們人生必經的階段,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別人家的孩子都去讀書,於是自己家的孩子也要讀書,要不無法與別人形成競爭力。

而且朋友家的孩子提出的例子我們也無法反駁,確實,不用功讀書的人也能取得成功,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有讀書的人還成功。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裡看到的:

"XXX 碩士畢業,在給小學沒畢業的老闆打工"

"XXX 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沒地方住"

"研究生畢業月薪不如賣燒餅的大叔"

我們無法反駁這樣的現象的存在,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讓孩子用功讀書呢?"讀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談到的一段有關"讀書"的教育觀被廣受認可,我想它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一、 龍應臺的"讀書"觀

龍應臺,現代作家,社會評論家,曾任"臺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並於當年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其文風尖銳有力,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同時又兼具溫和細膩,她的親子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中描述的親子互動、交流與教育理念被廣大家庭認可和效仿。

她筆下被廣為流傳的 "讀書觀"就是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與自己的孩子安德烈討論"讀書的意義"而傳達出來的。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當安德烈感受到現實的壓力,對用功讀書保持質疑的時候,龍應臺是這樣告訴他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龍應臺的"讀書觀"不同於普通的認知,比如讀書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從而找個好工作,能夠有一份好的薪水,她的觀點不是從社會認知出發,而是從"人"的本身出發,她要求孩子讀書,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而當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就能夠過自己選擇的人生,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而從事自己選擇的工作能夠帶給自己成就感,從而帶給自己快樂

她的核心觀點就是——讀書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能讓我們更接近幸福。

為什麼龍應臺這一段對"讀書意義"的解讀會在網上被瘋狂轉載、引用,就是因為龍應臺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有選擇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

二、沒有選擇的人生有多慘?

為什麼說有選擇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我們用逆向思維看一下,沒有選擇的人生有多艱難?

前段時間火起來的,香港十多年前拍攝的一部真人紀實片《窮富翁大作戰》就能給我們答案。

在《窮富翁大作戰》這部真人紀實片中,邀請了一些社會精英,如上市公司的CEO、富二代、高階職業員等等去體驗一週流浪漢、環衛工人等底層生活。

這些社會精英在體驗底層生活之前,一個個充滿信心地認為,就算自己落入底層,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但是沒兩天他們就意識到現實的殘酷和對現實的力不從心。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比如香港一代褲王的兒子田北辰,擁有自己的服裝王國,他在節目裡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鬥志,弱者也能變成強者。"但是他忽略了沒有選擇的人生根本沒有籌碼去"逆風翻盤"。

在節目裡,田北辰體驗的是掃街清潔工,每天要做九個小時的重複性工作,他每日的生活費只有50塊錢。

在清晨六點十五分就要趕到工作崗位,而他住的地方離工作很遠,甚至要花費十三塊錢的交通費。早上辛苦工作五個小時後,到了中午可以休息吃午飯,而除去交通的花銷,田北辰身上已無多少錢可以支配,為了能夠支撐完一週,他只能選擇去便利店買個三明治作為午餐。

曾經信誓旦旦地說"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命運"的田北辰在體驗了兩天底層生活後,逐漸明白了底層人員的無奈與無力。

由於一天工作的時長很長,且體力勞動很耗能量,當有閒暇時間的時候,都只想著睡覺和思考下一頓飯如何解決的問題。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改變自己的現狀。

這是田北辰在節目裡的原話:

"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什麼期望,我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段好的,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是解決下一餐。"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雖然這個節目的兩個身份有些極端,社會精英和社會底層的互換,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我們的孩子將來絕大多數都處於中間的角色,既不是精英,也不會落到社會底層。

但是這個節目就是想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告訴我們"有選擇"的人生和"沒有選擇"的人生有著鮮明的對比。

沒有選擇的人生根本沒有籌碼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三、"讀書"如何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權

田北辰在節目的最後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社會正在極其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因為沒有知識、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翻身的機會實在太小了。

那麼為什麼"讀書"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機會呢?"讀書"是如何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的?

1. 讀書能帶給我們"希望"

其實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因為貧窮而被磨滅掉的對生活的"希望"。如果像影片中這樣的生活,每天都要為著生計而奔波,走路都要趕著時間,甚至連休息思考的時間都沒有,每天就像一個齒輪一樣,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而對生活的"希望" 也會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事裡被消磨掉。

對應的,人就會變得無知,無奈與無力,對生活失去"希望"而安於現狀。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就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對"讀書無用論"的解讀:

"讀書無用這話,就是騙人的,若是真無用,那怎麼天下男子,都要去趕科場,難道是閒得慌,我覺得這句話,不過是那些男人們,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佈,不願女子讀書,那是短見,世家大族的女子,哪一個不是讀書明理。"

因為不讀書,而變得無知,從而失去了自我改變的力量,最終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

2."讀書"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

"讀書"從來不是為了那些畫紅的數字,"讀書"是為了讓我們擁有較好的認知結構,讓我們的思維模式變得寬廣,而不至於看事情太過狹隘。

正如楊瀾所說:讀過那麼多書,節目裡並不一定用得上,只是為了不問愚蠢的問題而已。也許讀過的東西有一天會全部忘掉,但正是這個忘掉的過程,塑造了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舉止修養。

我們讀過的書會間接地體現在我們的待人處事上,我們的處事方法上,我們的素質和思維模式上。而這些都能夠影響我們選擇權的擁有。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別急著反駁,父母可參考龍應臺的教育觀

"讀書無用"是一句最大的謊言,別再用這句話去"欺騙"不願努力的自己了,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也請告訴他:"孩子,我要你讀書,從來不是為了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能夠讓你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如果想要孩子擁有更多的籌碼去應對現實的人生,想要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那麼就讓孩子多一些努力吧!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